河集
古有小河经此,宋朝建村于北岸,成集,名河阳集。
清咸丰三年(年),筑寨,亦称河阳寨,简称河集。
朱桥
唐贞观年间,村北建兴隆寺,村以寺名,逢集,又称兴隆集。
元末,朱文英避战乱由山东邹县迁此,于村南河上建桥,更名朱桥。
刘庄
明建文年间,刘宏宇避战乱由山东单县迁此,以人名村,称刘宏宇,简称刘庄。
枣园
明初,沈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楼,称沈家楼。
明永乐年间,张书政授兵马指挥使,随驾征伐至睢州西北十二里枣园落户;
明嘉靖年间,六世张宏吉、张宏道、张宏毅兄弟三人由枣园分居丁此,改名枣园。
蒋楼
明朝时,田姓于此建村筑楼,称田楼。
清嘉庆年间,蒋茂祯由八蜡庙迁此,田氏外居,更名为蒋楼。
轩窑
清顺治年间,轩辕梓由轩老家分居迁此,烧窑为业,称轩窑。
刘浩阳
元延祜年间,姬氏因家贫由山东汶上县姬家沟迁此,于岗上建村,称姬家岗。
明洪武初年,马氏由山西洪洞迁县居姬家岗南,称马家胡同。明中期,二村合并,合称姬马庄。
明万历年间,刘氏八世刘居佩,性聪敏,称神童,每试必冠,束带立朝,由郭屯隐居于此。南临浩水,称“浩阳居士”,以人名村,更名刘浩阳。
小郭
元代中期,黄氏居此建村,称黄庄。
明洪武年间,郭太元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州西南二十里大郭;万历年间,郭功扬由大郭迁居于此,黄氏外迁,更名郭庄。
民国年间与东南邻村大郭相对,称小郭。
西赵庄
清康熙年间,赵忠由三赵迁居于此,地处坡洼,称赵洼,后更名赵庄。
年地名普查时,为别于本乡东赵庄,更名西赵庄。
汤庄
明代,韩姓于此建村筑楼,称韩楼。
清道光年间,汤树正由南汤庙迁此,韩姓无,遂更名为汤庄。
刘楼
明初,刘顺兴由单县迁睢州西南十八里榆林,后肇兴代集,派衍袁窑。
清顺治年间,刘福由袁窑迁居于此,筑楼,故称刘楼。
大郭
明洪武年间,郭太元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称郭庄。
明中期,魏氏由城内迁郭庄西南隅,名魏庄。柳氏迁郭庄东北隅,名柳庄。柳、魏二姓,富有俗有“柳四坛”、“魏八缸”(银)之传,后三村并称郭庄。因聚落大于后郭庄称大郭。
余林
明初,刘顺兴为避乱由山东单县迁此,时榆林密匝,斩薪筑院,称榆树林子,简称榆林,讹写为余林。
后海子
清雍正年间,刘忠安由榆林向东北迁半里建村,村后有干河,俗称海子,故称后海子。
王庄
元末,战争频仍,李氏避难夜行晓宿,鸡鸣定足,落户成村,称鸡鸣李。
清光绪十二年(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蒋楼村人王新祯置外庄园于鸡鸣李村东,名王庄。后二村合并,统称王庄。
徐庄
明万历年间,徐尚高由大楼徐经商至蔡桥西部落户,称蔡桥西。
清同治七年(年)村淹,为避水患南移里许至此,称徐庄。
村人徐钟乾(-年),武功精湛,年创红枪会,率领全县二万余会众攻打军阀部队营长牛朋部,未果,村遭牛洗劫,烧房无数,活埋人。
李桥
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于村北河上架木桥,称李桥。
明末,刘云龙由州城西南刘庄迁此,买李氏庄田,李氏外迁,仍称李桥。
董六
清乾隆年间,董文丙由老关张迁居迁此,建村于河沟旁,称董溜,简写董六。
朱六
明初,睢阳卫孔姓旗官守营屯田于此,称孔旗屯。
明嘉靖十四年(年),黄河决口,朱氏一支避水患由朱桥迁此,建村于水冲深沟河溜岸上,更村名为朱溜,简写朱六。
今无朱氏,仍称朱六。
蔡桥
明弘治乙丑(年)进士、兵部侍郎蔡天枯,致仕置田于此,称蔡庄户。
清初,村东北运粮河(今惠济河)上建木桥一座,更名为蔡桥。今无蔡氏,仍称蔡桥。
年5月18日,军阀牛朋掠村,洗劫财物,焚房屋无数。
年在消灭永城汉奸王福来部战斗中,村人共产党员付永平英勇捐躯。其英雄事迹,刊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今存北京博物馆。
雍楼
据《雍氏族谱》载:雍氏祖籍凤阳,始祖雍胜,从太祖征伐数立奇功,授宁远卫世袭指挥金事;永乐十一年编入睢阳卫,其爵如故,迁州南许庄(今白庙乡雍楼)遂家焉。
后雍氏于此置外庄园,并筑小楼,故名雍楼。
明末,蒋钢买雍氏庄田由城内迁此,雍氏不存,仍名雍楼。
杨楼
清咸丰五年(年)武举杨圣浩,原籍白庙乡杨楼村。置外王于此,建一楼,称杨楼。
张庄
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州东关四门阁南,清乾隆五十一年(年)河决龙门寨,黄水冲入州城,张克学为避水患由四门阁迁此,建村于一溜河沟岸上,名村张溜,简写张六,后改称张庄。
郭屯
据传,明代有一郭姓雎阳卫官员守营屯田于此,故称郭屯。
清初,郭氏迁杞县,张、田等姓迁来,仍称郭屯。
小杨庄
明初,朱南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村以人名,称朱南康。
明祟祯年间,杨青山避战乱由城北迁此,朱氏不居,更名杨庄。
民国年间与西北大杨庄相对,称小杨庄。
八里屯
明万历年间,马氏屯田于此,地距县城八里,村称八里屯。
年村成立红枪会,遭军阀营长牛朋部重创。
芦庄
明正德年间举人,朱鸾于此建外庄园。为庆贺其中举,村称朱登科。
清乾隆时,芦忠兴、忠魁、忠义兄弟三人由河北内乡县迁此,朱氏外居,更名芦庄。
年军阀牛朋率部剿村,抢劫6户,烧房10余间。
年水患,房仅剩9间。村民多迁徐庄,水退重建家园。
辛庄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兵部侍郎蔡天枯于此辟花园,称蔡花园。
明末,辛氏加入李自成义军,遭官府缉捕,为避难由太康县王湾集隐匿于此,更村名为辛庄。
清乾隆年间,罗氏十三世克明由城北罗楼迁此,称罗辛庄,简称辛庄。
梁庄
据传,明代梁姓于此建村,称梁庄。
清乾隆初,阎氏由阎庄迁此,粱氏不存,仍称梁庄。
代六
明初,代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距州城南关六里,称代六。
明末,李自成义军破睢城,王中文避乱由州东关迁代六东部定居,以人名村称王中文。
清康熙年间,高湖避水患由城内迁代六西端建村,称高湖庄。
清末,三村合并,统称代六。
年军阀牛朋部劫村,烧房20余间。
柳六
明末,韩氏由城内迁此,于岗上建村,称韩家岗;
清初,张氏迁村西部,称张庄;
清乾隆时,柳氏由山西迁二村中间,以距城六里称柳六;
清末三村合并,统称柳六。
付楼
明万历年间,付敬义居此,建楼,故称付楼。
清顺治年间,付廷忠由此迁蔡桥,付氏不存,李、王二姓相继迁人,仍称付楼。
杨屯
据传,明初,睢阳卫百户杨某守营屯田于此,称杨屯。
明末,杨姓绝,蒋氏迁入;
清乾隆十三年,蒋健庵将庄田卖与曾任四川江油县知县、家居城内付隅首之褚云门,褚氏遂迁入,仍称杨屯。
清嘉庆十九年(年)流行霍乱,村人死10余人。
香张
此地古有一岗,宋时,张氏建村其上,称张岗。
清康熙年间,张厚由山东曹县张八楼迁居于此,以制香(祭祀用品)为业,更名为香张。
年5月,红枪会攻打军阀牛朋,未果,牛部袭村,房烧大部、财物洗劫一空。
高楼
明初,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筑庙堂,称夏堂。
明崇祯八年(年),高道三、高道四兄弟二人由旧城东门里迁此,后筑楼,更名高楼。
五里屯
明万历年间,睢州庠生王某由柴寨村迁此屯田,因距城五里,故称五里屯。
魏张屯
南宋嘉定元年(年),钱恭由西夏(今宁夏)经商来雎居此,称钱庄。
明初,魏尚志由陕西省三原县迁睢,入睢阳卫军籍和张姓屯田守营于此,称魏张屯。
年土改时,为便于工作,曾划分为郭庄、罗庄、许庄三个村,今统称魏张屯。
村人郭孝诚于年任中共睢县工委委员,被日伪捕于商丘,严刑拷打不屈,壮烈牺牲。
秦店
据传唐时,该村地处交通要冲,七家设客店于此,称七家店。后秦氏店盛,名秦家店,简称秦店。
村原有古钟一口,失于明末兵火,清初复铸。钟爪铸“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该钟毁于“文革”中。
黄楼
明万历年间,郡庠生黄孝祖由睢州西南六里大黄庄分居迁此,后筑楼,称黄楼。
今无黄姓,仍称黄楼。
荣岗
据传,卜姓居此建村,称卜庄。
荣氏原籍山东汶上县,派衍江苏,南宋建炎年间,荣太极由江苏随岳飞抗金经此落户,定居岗上,更名为荣岗。
西南有荣氏始祖墓碑1通。
大杨庄
明扬州府仪真县杨景,从太祖开国,封芮国公。
后裔杨越调睢阳卫世袭指挥使,遂家于睢州城东关;
明末,杨维清从东关迁此,与东南小杨庄相地得名。
同庙
据传明时,同氏居此建村,并筑庙一所,故称同庙。
轩洼
明正德年间,轩氏由轩老家迁居于此,地势低,称轩洼,今无轩氏,仍称轩洼。
西朝古庙
据传,唐时张姓于此建村、因村北建有朝古庙,村以庙名。
解放后为工作之便。村分为二,该村居西,称西朝古庙。
朝古庙为唐代所建,初名韩村寺,又名烟台寺,今不存。
信堂
明嘉靖年间,村北建庵堂,坐南向北,庵名更忠信堂,以庵名村,简称信堂。
村东端原有汤庄,后扩建连成一村,统称信堂。
朱洼
明成化年间,睢阳卫指挥朱可立于此建村,地处坡洼,称朱洼。
马氏于村西建外庄园,称西马庄。
后李氏建村于二村中间,称小李庄。
故旧有“东朱洼,西马庄,中间加个小李庄”之说。后三村并为一村,统称朱洼。
田胖
明洪武年间,田大胖、田二胖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称田胖。
清初田氏绝,刘、杨、王三姓相继迁来,仍称田胖。
包刘
据传明神宗万历六年(年),刘氏八世因家贫率四子由宁陵董小集迁此,本地人为削弱外来势力,将兄弟四人依次定为包、刘、程、戴4姓。
程、戴乏嗣,以包刘二姓,村称包刘。今无包氏,仅存刘氏,仍称包刘。
前、后王楼
明末,睢境遭兵乱。王氏兄弟二人由州城南门里避难迁此,建楼,兄居前楼,弟居后楼。
和尚庄
据传明代,泰山庙和尚于此置田建舍雇工耕种,称和尚庄。
村西原有王庄,解放后二村并,统称和尚庄。
东朝古庙
与西朝古庙对称,称东朝古庙。
吴庄
明景泰末年(年),吴达携眷由河北沧州孟村来雎任知州,建宅小南关。
清顺治十六年(年)六月大雨,吴恩寿避水患由小南关迁此,称吴庄。
清末与西陈庄并村,仍称吴庄。
刘庄
明初,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凿井,称王井。
明末,王氏绝嗣,刘氏先祖携子祖念、祖恩、祖慰兄弟三人由刘浩阳迁此,买王氏庄田落户,村更为刘庄。
夏楼
清康熙年间,夏曰时家贫由睢州西南三十五里夏楼迁此,念故土,仍称夏楼。
三官庙
清初,肖氏于此建村,因村南三官庙,称三官庙村。
清康熙年间,王邦俊后裔由睢州北三十八里龙塘岗北王庄迁此,肖氏外迁,庙圯,仍称三官庙。
龚庄
清顺治年间,安徽淮南灾荒,龚氏为避难由淮南大公集至此落户建村,称龚庄。
东赵庄
清雍正年间,赵明传由三赵迁居于此,称赵庄。
年地名普查时,为别于本乡西赵庄,更名东赵庄。
马批
明洪武年间,郭子仪之裔太元由山西洪洞县迁豫,派衍于此,家富,养马成批,故称马批。
蔺庄
明洪武年间,蔺氏始祖携焕璧、焕文、焕章三子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植桑养蚕,称桑树蔺,后称蔺庄。
杨庄
明永乐年间,杨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其后裔杨兰亭在村里很有威望,深受人敬,以人名村称杨兰亭,简称今名。
清末,杨氏不存,仍称杨庄。
崔黄
明万历年间,崔氏由雎州东南二十三里崔庄迁此。
清初,皇甫海龙由城北二十五里皇台迁出,辗转于此落户,以二氏名村称崔皇,后讹写成崔黄。
赵楼
清乾隆年间,赵氏由赵矬分居于此,建楼,称赵楼。
陆屯
陆氏原籍南京包山,始祖陆通传系睢阳卫十八家带刀指挥之一,明初,屯田落户于此,称陆屯。
清咸丰三年(年)筑寨,称陆屯寨,成集,亦称陆屯集。
原村东有马庄,西有褚庄,三村合并,统称陆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