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需要5分钟。请欣赏一曲《感恩老师》。
杞县一高(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的简称,又称圉镇高中)坐落在豫东开封杞县一代才女蔡文姬故里、中州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圉镇镇,年建校至今,已走过70年的风风雨雨。我生在圉镇,长在圉镇,高中所在地就在我们圉镇镇圉北村,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从小,我就对杞县一高有着深刻的印象。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学校接水,曾碰到一位好心同学主动帮我们提水;记得一个仲夏的傍晚,跟着自己的发小去学校的操场上悠闲散步;还记得从外面回来,总能看到那几棵古老苍劲的梧桐树。当我在看她们,她们好像也在看我。就是在对着梧桐树天天的深情仰望中,我走过了三年美好而又匆忙的高中时光。
小时候我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觉得身边的一高也是最好的高中。当我长大一些后,就慢慢意识到这种想法的幼稚,也包括认识到这所高中在当时已不再一如往昔,仍是我们全县最顶尖的高中。我还了解到,作为开封市市级公办示范性重点高中的母校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现在的省级重点高中杞县高中——当时的杞县五中平分秋色,难分伯仲。但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据说是“初升高”时县高可以在全县提前录取),在县高“掐尖”之后,一高录取的第一名往往都在全县名之后了。录取的学生分数走低,到前些年,差不多已经只能跟第二批次的杞县二高争夺生源了。
说实在话,我中考成绩不理想,被一高录取,我当时感到心有不甘又无能为力。我那时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准游子”,抱怨着故乡的贫瘠。我在母校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这种抱怨中度过的。
年冬天,正上高一的我们,看到当时新立的一块“励”字景观石,只觉得新奇,对景观石背面刻写的内容却完全没有同感,如背面文字说“叹韶华之易逝,喜别后之欢聚”。那时的我们,尚不能理解那些师兄师姐们对母校和高中时光的感怀,但现在,景观石上的内容却也成了我和同学们对高中时光所有感触的最佳概括。
年春天,我本人的状态跟当时的疫情形势一样糟糕,当时深陷在焦虑的苦海中难以自拔,不堪回首。但回到学校一高之后,那种焦虑马上就不见了,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抱怨的地方,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那段时光,让我感受到了与老师同学间的情谊,是这种情谊和他们海纳百川般的容忍接纳,将我一步步指引出自我的小世界。高中最后一学期,我对母校一高的感情,从抱怨变成了感激。
我觉得,母校杞县一高的灵魂在于梧桐和梧桐隐含的精神。关于梧桐,余秋雨先生曾经写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接触过的母校的学长学姐们,除家对门创办了蔡邕蔡文姬纪念馆的老邻居老学长李旭,其他的不是很多,但好像他们身上每个人都有着这种精神,不管母校现在还是不是当初的重点之重点高中,他们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到母校,并尽其所能地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下的参天梧桐,为树下的学子造荫纳凉,也浸润着学子的心灵,将“不求闻达,但求坦荡”的“梧桐精神”,击鼓催花,永续传递。
我知道,现在的母校与省级重点高中还是一定差距,但作为杞县一高的学子,还是希望一高能尽快提升自己的实力,重新找回过去的荣光。我没能见识当年一高的辉煌,只希望,只希望她能像梧桐一样“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生机勃勃,不断向上;同时也像校门口的大铁钟一样,响声嘹亮,鸣彻四方,重新缔造新时代的辉煌。也期望与学弟学妹们共勉,希望他们自立自强,无堕无怠,是金子不管放在哪里都一样会发光。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你们,永远是最棒的!
感恩母校,感怀故乡。年高考,我终以分的成绩被武汉科技大学录取,自己的名字还被母校写上了光荣榜。这荣誉永远是属于母校和老师们的!
七十年风华正茂,展未来再谱新章。这是我和我们届全体学子的共同祝愿!
作者:梁朝阳,杞县一高届毕业生。杞县圉镇镇圉北村人。年以分的成绩被武汉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录取。
庆祝母校杞县第一高级中学七十华诞,校友自发征稿撰稿(见“阅读原文”)。
投稿信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