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曾经湖泽密布,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尔雅·释地》所谓的“十”中除云梦在长江流域外,其余都在黄河中下游。到了6世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下游的湖泊,仍有多个,大的周围数百里,小的也有方圆几里。

黄河中游在历史上都有过什么湖泊?

黄河中游的古湖泊主要在渭水流域,关中渭水流域泽、薮多形成于河山谷地,比较著名的有:

弦蒲薮:一名疆蒲。《水经注》汧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汧水的上源位于关中的最西部,在今陕西省陇县西。

阳华薮:地址已不可考,据《大清一统志》在今华阳县东,也和弦蒲薮一样,位于近山的河谷之中。

焦获薮:一作“焦护”。据说在今陕西泾阳北,其地势处于两山之间。

昭余祁:为汾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湖泊,位于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是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汉书·地理志》称九泽,可能由于泥沙淤积,已分割成若干小湖泊。《水经注》中称近邬县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有邬城泊见于记载,但日渐衰落。元初在祁县东南疏浚渠水溉田,仍称昭余池,古湖泊已不复存在。

西汉时的昭余祁九泽

黄河下游的湖泊数量变化极大,黄河的因素在其中又有多大?

而黄河下游由于黄河在华北大平原不断决溢改道,带来了大量泥沙,引起了平原地貌的巨大变化。黄河下游的湖泊的变化则归纳总结为三种类型:一是逐渐由深变浅,由大而小,最后淤为平地。二是湖区由上向下移动。三是从无到有,从小变大。

第一种类型:

古代黄河进入下游后最先出现的湖沼是荥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禹贡》记载:“济水入于河,溢为荥”,在古代河(黄河)、济相通,荥泽受到黄河的灌注。济水从黄河分出的一部分泥沙首先在这里停滞,所以淤浅较早。而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里已没有了荥泽的记载,到了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

西汉时荥泽、圃田泽

离荥泽不远的是圃田泽,其位置在在今天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之间,是古代中原地区著名的浅水湖沼。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前年)引黄河入圃田泽,又引圃田泽水东流为鸿沟,圃田泽成为了黄河下游和鸿沟水系之间调节流量的“水库“。著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记载当时圃田泽跨中牟、阳武(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二县,东西长40里、南北长20里。唐时圃田泽东西50里、南北26里。到了宋代,圃田泽已分为大小不一的积水陂塘,时称“房家、黄家、孟家三陂及三十六塘”,作为汴河的水库,起着调节流量的作用。金代时汴河淤废,圃田泽也逐渐变浅。元代黄河夺颍入淮,郑州、中牟间的低洼地经常受到黄水灌注,积成大片浅水洼地。明万历时在圃田泽地区竟有大小陂塘一百五十余处,大的周围20余里,小的一、二里,秋汛时一望无际,以后高处被垦为田地,低洼处仍为沼泽。淸乾隆时分为东、西二泽。周围尚有不少小型陂塘。以后垦田发展,逐渐成为平陆。

东汉时的圃田泽

商丘市东北有孟诸泽,也是古代黄河下游的重要湖泊。唐朝时周围有50余里。宋代以后正当黄河冲决漫流所经之地,因此很快就淤废了。孟诸泽附近还有一个蒙泽,也是在宋代时淤废的。

唐朝时的菏泽、雷泽以及大野泽

山东省定陶附近的菏泽,原为济水所汇,唐代尚有记载,后济水断流,菏水又被黄河泛滥夺道,菏泽也被泥沙淤平而消失。位于今天菏泽、鄄城交界处的雷夏泽在北魏时东西20余里,南北15里,宋以后也淤平消失。其他还有开封附近的逢泽、睢水上游的白羊陂(今河南省杞县东)、下游的洋湖(今安徽宿州东北)、获水下游的丰西泽(今江苏省丰县附近〉,也都在宋以后黄河南泛时消失了。

第二种类型:

由黄河变迁而使平原湖泊从上游向下游移动的是黄河南侧的巨野泽和黄河北侧的大陆泽。

巨野泽又名大野泽,地处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两水所汇而成。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口决口,东南注于巨野,湖面又有了一定扩展。《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巨野泽南北里,东西里。在十世纪初以来,黄河多次自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决入曹、濮地区,巨野泽西南部上游因受河水泥沙的淤高,湖区向下游北方相对低洼处移动。公元年(后晋开运元年)黄河在滑州决口,侵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梁山原在巨野泽北岸,因巨野泽南部淤高,洪水遂北移汇聚在这里,形成了著名的梁山泊。在公元、年两次黄河决口,又使湖面扩大不少,俗称“八百里梁山泊”。河水虽使湖面暂时扩大了,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金代黄河南徙,梁山泊水浅,湖岸周边就露出大片浅滩。到了元代又不时有黄河水侵入,梁山泊又恢复旧观。明以后黄河长期由淮入海,北岸多筑堤防,不使北决,梁山泊逐渐失去水源,渐渐的被沿湖居民垦为农田。清康熙初年,梁山周围全部成为了平陆。

北宋时候的大野泽、梁山泊

大陆泽的范围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山经》、《禹贡》记载黄河流经泽东。《水经注》成书的年代北魏之后,漳水自泽西流过,自太行山下流出的诸条河流都被漳水裹挟北去,不再流入大陆泽。到了唐代,《元和郡县志志》记载它的面积“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茭莲、鱼蟹之类充仞其中”,但慢慢成为了日渐干枯的湖泊。年(宋大观二年)黄河决口于邢州(今河北邢台),洪水淹没了巨鹿县城,由于黄河洪水含沙量很高,大陆泽受到了极大影响,湖底抬高,积水逐渐向下游相对低洼处排泄。在大陆泽下游,今宁晋县东南,原有泜泽和皋泽两个湖泊,北宋末年后为大陆泽水下移停蓄的所在。到了明代又被滹沱河南徙的洪水所注,造成下游排水不畅,后来湖面扩大成为了宁晋泊。在洪水季节,宁晋泊和大陆泽连成一片,合称大陆泽;枯水季节又分成两部分,宁晋泊称为北泊,大陆泽被称为南泊。到了清代,治理这一带水患的方法是将南泊水排入北泊,北泊水走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入东淀,所以北泊逐渐大于南泊。雍正年间在正定府(府治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顺德府(府治在今邢台)、广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广开稻田,引原来注入大陆泽水灌溉,使大陆泽水源减少。宁晋泊受滹沱河灌注也不免淤高,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陆泽渐趋消亡。

唐朝时的大陆泽

清朝时的北泊和南泊

第三种类型

鲁南苏北的独山、南阳、昭阳、微山四湖和洪泽、高宝诸湖的变迁,与黄河的变迁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运河在今山东境内的南段和江苏境内的北段,原是古代的泗水。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泗水、淮河,泗水河床日益抬高,出现一系列的背河洼地,西面受黄河的漫决,东面承接了鲁中丘陵的水流,于是在山东济宁、江苏徐州间的四湖逐渐形成。到了明代重幵会通河后,四湖中的昭阳湖在运河的东岸。嘉靖初黄河开始决入沛县、鱼台一带,黄河水漫过运河灌入昭阳湖,使湖面扩大,也使湖底不断淤商。年(嘉靖四十五年)开南阳新河,运河改经昭阳湖东,地势又高于昭阳湖,因此昭阳湖既是东面运河的水壑,又是西面黄河水决溢的散流之地,结果昭阳湖面积不断扩大。

明朝时诸多湖泊图

微山湖形成较晚。明隆庆、万历年间,黄河东决,漫过运河往东而去,在运河以东和山东丘陵之间的背河洼地中形成郗山、赤山、微山、吕孟等一系列小湖泊。后来由于黄河不断东决,小湖逐渐连成了一片,总称为微山湖,清朝时周百余里,与北面的昭阳湖并无明确界线。清末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昭阳、微山等湖因地势低洼,仍然面积较大。

清光绪年间几个湖泊示意图

洪泽湖形成也很晚。金、元以后黄河南漫,淮河下游入海段为黄河所夺,河床抬高,河淮交会的清口淤塞,下流不畅,积水在洪泽一带将原来一些零星小湖连成一片,但当时湖面并不很大。明初在洪泽湖东岸筑商家堰,以御淮水东侵,洪泽湖日益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万历年间潘季驯又增筑高家堰,使湖面迅速扩大。清朝康熙前期靳辅治河时,湖周已达余里,湖面高于黄河水面约五、六尺,乾隆时汛期可达10—14尺。由于湖东有高家堰阻挡,所以湖面主动向西、北两方向扩展。年(康熙十九年〉泗州城被淹没,原来泗州城和盱眙县隔淮相对,到了这个时候在盱眙对岸却成了一片汪洋。后由于黄河长期倒灌,湖底逐渐抬高,湖面有所缩小。洪泽湖平时水位湖面高于海平面10米,在高水位时可达14米。

明洪泽湖与黄河

清洪泽湖

综上所述,在黄河中游地区,古代时的那些湖泊大约消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或者是消失于大自然的慢慢变迁。但在黄河下游甚至不仅仅是黄河下游,还包括淮河下游流域,一些历史上、现在的有名的、不为人知的众多湖泊的产生、消失,和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你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9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