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年),三国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朝城),魏武帝曹操第三子。曹操曾欲立植为太子,因植不胜权术,又因酒误事而未立。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称文帝,丕对植忌疑防范,《三国演义》有植作“七步诗”感动兄丕的故事。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对植仍防范限制。在文、明二帝的12年中,植被次更爵,迁徙封地数次。先封鄄城,次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38岁时再徙封东阿王,仅两年余,又改封陈地为王,年12月病死封地,谥号“思”。植死后,魏明帝青龙元年()3月,植子志遵父遗愿,将其葬在东阿鱼山。曹植一生怀才不遇,终不得志。不过,他在东阿时却做了名扬天下流传至今的事。
东阿、阿城地望考
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聊城古今五千年》《聊城文化史》等明清时期阳谷、东阿县志可详细获悉:东阿县“春秋齐柯邑,战国亦齐地称阿邑。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三国时期为魏地。故城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即今阿城镇西三里处。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县。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宋开宝八年()移东阿县治至南谷镇(今平阴县东阿镇西南12里)。明洪武六年()徙今治,今平阴县东阿镇”。年迁今址铜城镇。
阿城,今阳谷县阿城镇政府驻地,《寿张县志》载:南北朝孝武帝大明六年(),此地发生大地震,梁山摇者两座。大地震对东阿老(故)城破坏很大,这才东迁今址建新城,因此地属齐阿大夫治阿地,而与其邑治所紧邻,故新城名阿城至今。明嘉靖丙申年《阳谷县志卷九》载“阿城,在(阳谷)县城东北五十里,因距齐威公时阿大夫所治之邑二里许,故名”。这印证了至今的民传:“东阿老城因地震而毁,民随官府东迁建了今阿城。”
阳谷据传因伏羲在此谷山之阳教民种谷而得名,早在周时就有,春秋时属齐,旧有阳谷亭。隋开皇十六年割东阿县地十之六七及须城(今东平)置阳谷县。其故城在今阳谷县东北30里(俗称水没城)。宋太平兴国四年()移至上巡镇,景德三年()又移至孟店(今治)。历朝因之。
时,阳谷东阿两县辖域交错,互有赢缩。诸如地赋水利等纠纷矛盾常出,不便治理。明洪武八年(),将两县各治所分迁,阳谷县西迁,后渐迁今址;东阿东迁至当时的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后东阿县迁铜城今址。自此阿城归属阳谷至今。
《康熙五十四年·东阿县志》载:“城(指东阿城)乃五迁以至于今,故凡汉唐以来言东阿者,皆在邑之西境,而其迁徙亦不一,事久远难明,所可见者,唯故阿城在耳今。”“故阿城在县西40里会通河西岸阳谷界也。”《聊城文化史》第五页载:“《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沿革》记,古东阿县县治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这里文化积淀丰富,文献记载有“晏子治阿”“齐威王烹阿大夫”“尹子奇治阿”“曹刿劫盟”“孙膑败庞涓摆下迷魂阵”“程昱两度守东阿”“曹植奉旨修阿井”“唐朝大将尉迟恭钦差奉旨修护古阿井”等历史事件。阿城镇也是曹植东阿为王时的王城。
东阿鱼山曹植墓曹植东阿为王
《资治通鉴》卷71记载:“太和三年十二月,雍丘王植徙封东阿”。《聊城古今五千年》载:“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望,在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西。关于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望,不是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也不是明清时的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而是地处阳谷县城东北50余华里的阿城镇西。”《聊城文化史》第页载:“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城)地方不是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镇,而是地处阳谷县城东北50余华里的阿城镇。”“阿城镇西北3里古城遗址,是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宋开宝二年(),南迁以前的东阿县故城址,即曹植当年被封东阿王的地方。”
曹植什么时间离开东阿的?《三国志·曹植传》记:“太和五年,其年冬,诏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以陈(今河南省淮阳)四县封之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曹植在东阿的时间是太和三年十二月至太和六年二月,计两年零两个月。时东阿县城就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里处。稍有此历史常识的人就知,其时(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明清时的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此二地还无东阿之名。
曹植在其《社颂》序中曰:“余前封鄄城候,转雍丘,皆遇荒土。经离十年,块然守空,饥寒备尝。圣朝愍之,故封此县。”他由“荒土”来到“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的东阿,言表之意是很喜欢东阿的。曹植也在此做了几件影响后世的事:闻妙音记梵呗、仙乐,治病吃阿胶养生,修护古阿井,亲营农桑等,定己墓葬鱼山。
《法苑珠林》载:“世间术又至魏时,陈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子也。幼合珪璋,十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改定。世间术艺,无不毕善。邯郸淳见而骇服,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胜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听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异苑月》卷五载:“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崖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祇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一云陈思王游鱼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也。”。
曹植因文才文章名扬古今文坛,也因鱼山闻记妙音名传佛、道至今。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尤以阿井水煮之最佳。”“阿胶成圣,神在阿井”,阿胶自现世一来就成为百姓官贵喜爱的药中至宝,更成为朝廷贡品,因此,历代王朝都对古阿井实行官禁保护。《阳谷县医药志》(齐鲁书社年版)页载“据旧志记载,公元年(三国魏太和三年),陈王曹植受封于东阿后,就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井亭。”《聊城文化史》页载:“他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获益匪浅,特有感而作《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忘’。”曹植在东阿仅两年余,自己服用阿胶去病养身;奉旨重修阿井,创建井亭,办了利当时惠后世的大好事。由此可见,两千年前,人们就将阿胶视为上古神农皇所造的仙药,同时对用于熬胶的阿井水质也有清楚认识。阿胶与阿井、阿城有着血缘般的关系。至今古阿井、铭记修井古碑、古井亭都保存完好。志、物可考,历代历朝政局较稳时都对阿井官禁保护,所以古阿井从古至今,泉丰水清。亦见曹植重修古阿井,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
曹植在曹丕父子相继为帝的12年内被6次徙封,过着名为王侯,实和被监视管制囚徒差不多的生活。他在《迁都赋序》《社颂序》中说“连遇瘠土,衣食不继”。“余前封鄄城候,转雍丘,皆遇荒土。经离十载,块然守空,饥寒备尝”。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还说以往“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载糊口,形有裸露”。心郁体病的曹植来到新封地,见东阿是“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要比以前“荒土”“下湿少桑”的封地,不知要好多少倍,当然高兴,以为有了归宿。决心在此治病养身,督领民众发展农桑,亦改善自家困苦状况,打算长住下去。
他先写《转封东阿王谢表》,遂又向魏明帝写了《乞田表》:“乞城内及城边好田,尽所赐百年力者。臣虽生自至尊,然心甘田野,性乐稼穑”。恩准后,曹植效父曹操做法,于太和四年()一月,举行籍田仪式,督领封地民众勤力耕作,自己也经营大片田地。他在文中写道“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下,经以大陌。”“菽雚特畴,禾黍异田,此亦寡人之理政也。”曹植不仅督导百姓耕种,并带领家人劳动。他在《籍田赋》中这样写道“亲枉千乘于陇亩之中,执锄镢于畦町之侧;尊距勤于耒耜,玉手劳于耕耘者也。”由此看出,曹植对衣食吃穿来之艰难,深有体会。
此地农民早有植桑养蚕基础,阿城西约十几里就有孟母祈蚕祠,是当年孟母教农养蚕的地方。因此曹植作《社颂序》,督领鼓励百姓大量植桑养蚕,使所产阿缟(白色丝绸)、阿胶驰名齐鲁。
曹植服用阿胶,病弱身心得到好转;创梵呗仙乐;管修阿井,促进胶业;亲农耕,督领百姓种粮桑养蚕;写诗作赋;娴熟弓马,跳丸击剑,正如在《白马篇》中写道“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此时,百姓安居乐业,家人部从衣食无忧,自已身心康愉。曹植对东阿有了难以分离的感情,因此有了死后葬鱼山的遗嘱。
太和四年六月,卞太后去世。植和丕同为卞氏所生,卞太后是曹植能活下去的保护伞,植闻信心身备受打击,积虑生病。年11月曹植病死封地。死后3月,其子曹志遵嘱,在鱼山修建坐东面西墓穴,将其葬于此。《聊城文物概览》载:曹植死后葬于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墓坐东面西,遥望自己过了两年舒适生活的东阿王城(今阿城)。墓始建于青龙元年()三月。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阿古城遗址考古发现对事考佐证
省、市文物单位对东阿故城、古阿井、鱼山曹植墓等实地发掘考古,其结论在《历史的印记·聊城文物概览》载:
1、东阿故城遗址,位于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西米处,春秋时期筑城。城址呈圆角方形,边长2公里,周长8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东南角和北城墙段保存较好。东南角城墙保存长达米,地表以上高达14米,地表以下2米多,共计16米,宽近30米,较完整的表现了城东南角转角情况。主体墙为版筑棍夯。城墙内外皮和顶部夯质尤好,中间质地略差,修补部分面积不甚大。北城墙西段,现地表以上保存达12米,长宽同城的东南角,高11米,夯质结构同东南角。其他城墙也略高于现周围地表。年春季,考古研究所对故城进行钻探,在春秋城东部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城墙。在沟渠北侧清理了一条探沟,出土泥质陶和夹砂陶的龙山文化时期陶片。
古阿井2、阿胶井即古城址内那一眼古阿井,深30余米,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为清光绪五年()重建,亭内有龟驮碑,高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亭北另有碑记唐尉迟恭钦差奉旨重修古阿井记、和后他朝修井记碑。
3、曹植墓在鱼山西麓,坐东面西,始建于青龙元年()三月。曹植墓葬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后室组成。东西长11.4米、南北宽4.35米。年3月,在墓门上方墓壁中,发现一块长0.43、宽0.20、厚0.11米,重12.2公斤的青色铭文砖。砖三面有铭文,六行,56字,记述了曹植墓的修建过程。墓西北侧,尚存面阔一间,硬山式建筑的清代碑楼一座。内立隋开皇十三年()铭刻的《曹子建墓碑》,圆头方座,身高2.57、宽1.03、厚0.21米。字体杂用篆隶八分,无撰文及书丹者姓名。22行,现存字,记述曹植的生平。碑楼东、西壁镶嵌着明代《魏陈思王传碑》、《明代诗碑》,碑楼檐下立有清《重修陈思王碑楼记》。碑林内有清《吊陈思王墓诗》。墓前立有民国二十年《魏陈思王曹子建墓》碑。在“子建祠”门前,立有明代石狮一对。
4、海慧寺位于今阿城镇南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院建筑结构完整严整。作者访问求教主持和尚,曰如上述,鱼山闻梵:“鱼山在今东阿县境黄河西岸,‘鱼山即吾山,上有东阿王墓,下有祠。吴苑记云,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嘹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佛教定为佛乐梵音。’后来也传到韩国、日本。在日本,鱼山呗叫‘声明’,并将一座山改名鱼山,以用来纪念来自中国东阿鱼山。”见今鱼山西侧有一石壁,书“闻梵”朱红大字,传为曹植闻音制梵处。(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