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刘寨——在杞县城西南3公里、城郊乡南3公里处。聚落东西呈矩形,面积33万平方米。官刘寨村委会驻地。
相传明永乐年间,村居常、刘二姓,取名常刘寨。刘氏族谱谓为明永乐时始祖由南阳迁此,六世祖刘逸庵墓志谓为:上世善种西瓜,周献王(明太祖第五子周王后裔)食之而美令贡王室,刘家为荣,易村名为瓜刘家寨。嘉靖后百余年刘氏显达,刘韶为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改村名为官刘家寨,简称官刘寨。
林庄——聚落矩形,面积26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南4公里、城郊乡南2.7公里处,林庄村委会驻地。
相传明代村有林某系摇铃大夫,人称林大夫庄,清代演变为大林庄,简称林庄至今。
[注]:摇铃大夫:旧社会一种串乡行医的人。手臂上穿数铁环,入村则摇臂振铃作响。
西十里铺——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30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5公里、城郊乡西4公里处。西十里铺村委会驻地。
明清两代开封一商丘驿道经此,建有厅房,以迎送过往官员,设铺司,有铺兵走递公文,又距县城十里,名十里铺。亦称花园铺。为别于县东十里铺,乃称西十里铺。
西边庄——聚落矩形,面积16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5公里、城郊乡西4公里处。属西十里铺村委会辖村。
明末边姓迁此建村,命名边庄。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城东另一边庄重名,按方位加一“西”字故名。
豆贵寨——聚落呈矩形,面积42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北5公里、城郊乡北4公里处。豆贵寨村委会驻地。
相传明初该村有窦富、窦贵兄弟二人,取名窦富寨(清代《杞县志》称此名),后讹为豆腐寨或豆付寨。又传,窦贵为驸马,取名窦驸马寨,后简称窦驸寨,讹为豆腐寨。新中国成立后为窦贵寨,简化为豆贵寨。
该村解放前,沿河两岸地尽飞沙,多风口,常因风吹沙打,麦粮绝收。村南亦属沙碱薄地,地较洼多水灾。年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沿河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引惠济河水灌田,收益逐增,是改造自然的典范村。
南花园——聚落多块形,面积30万平方米,杞县城西北3公里、城郊乡西北2.5公里处。南花园村委会驻地。
民初与北花园、后白庄统称花园,年划归南北花园大队,改名南花园。
村西南角有明崇祯七年(年)甲戌状元刘理顺墓及神道碑。
赵楼——聚落矩形,面积19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北1.5公里、城郊乡西北1.5公里处。赵楼村委会驻地。
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一富户赵三麻子,在此置田八百亩,建楼三间,作为赵氏别墅,命其地名赵楼。后赵嗜赌而败,田产悉归裴姓,裴携家眷定居成村,仍沿用赵楼之名。
杨巴庄——聚落矩形,面积19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北1.5公里、城郊乡东北1公里处。杨巴庄村委会驻地
明初名杨潘庄。后因杨姓出一拔贡,改称杨八庄(见乾隆五十三年《杞县志》)、杨巴庄、杨北庄。
邵洼——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8.8万平方米。在杞县西4公里、城郊乡西3公里处。邵洼村委会驻地
据邵氏家谱记载:其始祖邵和重原砀山安乐亭人,唐代迁此,现已四十九世,因村前地洼,取名邵洼
和寨——聚落矩形,面积2.8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北3公里、城郊乡西北2公里处。和寨村委会驻地
清代有花胡寨、小胡寨诸名,后因和姓日盛,改称花和寨简称和寨。
南北庄——聚落南北长方形,面积78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北3公里、城郊乡西北2公里处。属和寨村委会辖村
北花园——聚落南北向,分数片成块状,面积16万平方米。在杞县城西北4公里、城郊乡西北3公里处。北花园村委会驻地
相传:原为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年)乙丑进士、山西巡抚侯于赵花园。后园废,白姓等分建二村,称花园、后白庄。民国初统称花园。年划归北花大队,名北花园
前坡吴——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5万平方米。在杞县城东北2.5公里、城郊乡东北3公里处。属坡吴村委会辖村。
明代该村仅有茅屋两间,为过往穷人栖息之地,人称其地为“破屋”。后吴姓迁此定居,建村河坡之南,以原名不雅,改称坡吴。
东坡吴——聚落东西矩形,面积3万平方米,在杞县城东3公里、城郊乡东北3公里处。属坡吴村委会辖村。
原与前坡吴、西坡吴统称坡吴。后按方位冠以东字以别,故名。为杞县酱菜原料产地,与前坡吴齐名。
西坡吴——聚落矩形,面积2万平方米。在杞县城东北3公里、城郊乡东北3公里处。坡吴村委会驻地。
原与前坡吴、东坡吴统称坡吴,后按方位冠以西字以别,故名。
名产红芯萝卜与前坡吴、东坡吴齐名,皆为杞县酱菜原料产地。
侯庄——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2.7万平方米。在杞县城东北3公里、城郊乡东北3公里处。属坡吴村委会辖村。
明万历年间,杞县北焦喇村侯姓迁新茔于此,复迁侯姓族人建村,取名侯庄。
村南有侯氏新茔,始葬为明嘉靖进士、山西巡抚侯于赵。占地二百余亩,四周围砖墙,前列翁仲、石人、石马、石吼等。年、年两次毁坏殆尽。
沙土岗——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6.4万平方米。在杞县城北2公里、城郊乡东北2公里处。属坡吴村委会辖村。
清代名沙冢岗。因建村于沙岗之上得名
村北有元朝兵部尚书王秉谕墓,已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