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访古』——米庙镇祖师庙!罕见的清代“昭忠祠”遗址
刘孟博/文
米庙镇祖师庙,古称“米家庙”,百姓俗称“米爷庙”,位于汝州市区东北二十里许,米庙镇政府所在地,村以庙名,镇亦因村而名。米庙镇祖师庙始建年代不详,仅民间相传,古时有米姓姑娘捐资建庙,以供奉真武大帝于此,而米姑娘家住何地,因何建庙,均不得而知。
据当地人介绍,祖师庙历史规模较大,有东、中、西三处院落,总占地面积约有五亩,庙西另有道士坟一亩多。可惜自上世纪中叶以后,因历次政治运动、修路等事件,原本硕大的院落仅余东路跨院及明清碑刻三块,其余建筑碑刻则荡然无存。祖师庙东跨院南北长约三十米,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楼,墙体“外熟里生”,上覆及内部木质楼棚保存尚好,根据建筑风格和外观来看,该楼与汝州地区民间尚存之古楼房制式基本相同。
米庙镇祖师庙现存的东跨院内东配殿,原有昭忠祠一所,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用以纪念同治元年三月初十日,汝东团练与捻军交战中,金沟里阵亡的四十七名团勇。昭忠祠是我国古代为纪念卫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捻军亦称捻子、捻匪,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他们“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咸丰七年(年)八月,各路捻军首领会盟于安徽蒙城雉河集,共推张乐行为盟主,并统一编制,设黄、白、蓝、黑、红五大旗,捻军由分散走向统一,力量迅速扩大。捻军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自咸丰三年(年)春至同治二年(年)三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捻军骑兵曾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多次打败清军,成为北方反清斗争主力,也给当地居民带来惨痛的灾难。同治四年(年),捻军在山东曹州设伏,全歼穷追不舍的僧格林沁所部后,华北震动,燕京戒严。清廷令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鲁、豫三省军务,调集湘军、淮军,采取重点设防、以静制动的方略,变单纯尾追为迎头截击与跟踪追击相结合的策略。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将其分为东、西二捻,后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汝州地区俗称捻军为“红胡子”,江南御史陶澍给嘉庆上奏的《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匪徒折子》中,对“红胡子”名称的由来,有较详的解释。“安徽之庐(州)、凤(阳)、颍(州)、亳(州),河南之南(阳)、汝(宁)、光(州)、陈(州)等处,向有匪徒,名曰红胡子,其凶横不法之状,自已久达天听。臣近日细加防察,不但缉捕难于得力,且有凶焰日张,大非昔比,不可不速为殄除者。……匪徒前此犹散,而今则聚也。查红胡原系白莲教匪漏网之人,间出偷窃,身带小刀为防身之具,人以其凶猛,故取戏剧中好勇斗狠、面挂红胡者名之。”
同治元年(年)正月二十日,亳州捻军首领刘玉渊、苏添福、王怀义、孔继先、李加英等率捻军数万人,纠结山东长枪会王广奇等,同时冲破清军毛昶熙、郑元善、尹耕云、胜保、曾格林沁等部的重重拦截,进入河南境内。刘玉渊所率捻军,在清军各部及地方团练的沿途追剿下,一路经睢县、杞县、太康、淮阳、沈丘、项城、商水、上蔡、西平,于三月初五日,到达舞阳之吴城寨,继而攻破冢李寨及舞阳、叶县交界的卸甲店,边骑驰及宝丰、鲁山两县。三月初九日,捻军大部已到郏县,兵锋直指汝州。次日,捻军自郏县赵寨进入汝州境内,知州舒亨熙率团练迎敌于汝东,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捻军分兵进攻汝州城,但城防坚固且防守严密,捻兵几次搭云梯登上城墙,又均被打退。舒亨熙闻讯后,急忙率兵回援,攻城的捻军见久攻不克,同时伤亡惨重只好作罢。是夜,舒亨熙率兵夜袭捻军大营,捻军不知虚实,火光四起后,向西逃竄。十一日,捻军退至临汝镇,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经登封诸葛村劫掠龙门镇,一路由宜阳白杨树西竄。西进的捻军,两次攻打洛阳城未克,后攻占平乐,向西攻占新安县城,至四月初八日,再次东进至汝州。清军各部及地方团练,对回竄的捻军进行围追堵截,经数日激战,于十二日击败捻军于纸坊店。随后知州任恺、前任知州舒亨熙、前洛阳县知县任桂,会同杨飞熊前队游击刘开友、守备王秀林乘夜袭营,捻军再次大败,溃散逃逸。十三日,捻军由五里沟到达郏县城外,与襄城赶来的清军图克唐阿、王珠伟部,追击而来的清军李徵松、巴扬阿部,复战于城西三里铺,郏县知县陈桂芬亦率领团勇前来助战。在清军诸部的合力围击下,捻军趁夜色向东逃竄,后经襄县、临颍、许州、鄢陵、西华等地,回到亳州。
从相关史料文献可知,汝州历史上的捻军,主要为流窜入境的外来捻军,并未见到当地民众结捻起事的记录,在抗击外来捻军的战斗中,除上述发生在咸丰七年、同治元年几场规模较大的激战,文献记载较详外,其他时间,捻军入境,与清军及地方团练展开的小规模激战还有很多次。因为史料的缺乏,汝东团练与捻军之战的细节,现在已经很难考证,然而此时的捻军已经多次与清廷正规军交战,战场经验丰富,且有骑兵有火炮。而地方团练大多是临时拼凑,以步卒和冷兵器为主,居高防御尚可,野战能力显然不足。光绪十八年四月,郡廪膳生员钟文华所撰《创修后殿暨周围院墙补修前殿两旁配房碑记》对此战曾有略述,文曰:“逮咸丰中叶,颍亳流寇蜂起,郡东团练,御贼于汝水之阳,一战败北,尸体枕籍,房屋灰烬,诚惨事也。”同治元年三月初十日的汝东之战,虽然未能阻挡捻军西进,但是地方团勇中的殉难人员仍然受到了相应的恤典,诏许于本籍死事地方建祠,以彰忠节。
年,因祖师庙东侧民房扩建,昭忠祠被人为拆毁,祠内东墙所镶嵌石制神主下落不明,所幸许宗合老师、张怀义老师曾将祠内镶嵌的《阵亡团丁神主碑》进行抄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阵亡团丁神主碑》:“金沟里于同治元年三月初十,在汝河北岸与皖匪接仗阵亡团丁。义勇:张辰、曹春秀、於廷秀、申振、张九成、张敬、倪凤山、王法悦、贾全成、曹珍、孔广施、郭秋季、邵红砖、贾全德、张锡盛、周太定、贾文选、魏云端、於万全、安顺贤、刘裕顺、衡永吉、曹天定、秦汴之神位。义勇:靳士彦、李坤、张永益、张金柱、张丙卯、张绍恩、赵友、李从先、秦金洞、张西郊、衡永法、唐文远、李同振、王三池、李孝、赵润生、王裕、张可让、衡永禄、张绍官、李三朝、薛四、张九合之神位。清同治十一年在玄黓涒滩律仲黄钟月下旬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