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余秋雨唐诗几男子节选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陈雪

现任教于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年级备课组长,校文学社社长。主持省级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研究》,参与研究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所授课《庖丁解牛》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比中获得部级奖。所写文章在《试题与研究》《高中生语数外》《作文考试》《辽河》《营口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责编:左佐

审校:张婷/美编:张新雨

编者寄语

《唐诗几男子》选自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寻觅中华》。全文介绍了唐朝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潇洒如大鹏般的李白、善良至美如鸿雁般的杜甫、清新多才内心高贵的王维、以通俗人性化著称的白居易、感悟历史情怀的刘禹锡、只愿意欣赏自己内心的李商隐。就这几个诗人的简单介绍,贯串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是非,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们敏感、执着、优雅的内心。

在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中,“我”是一个向导,带领读者浏览古迹,为读者讲述历史故事,解读历史人物,同时还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在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中,融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实现了历史与审美的统一。

本文所选部分集中写了李白和杜甫的相识相知。李白的仙与杜甫的圣,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李白的超逸与杜甫的沉郁,我们都自觉很熟悉,然而,读完这篇文章,你会有历史穿越般的感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历史与虚构的交叉中,感受作者独特的历史文化散文魅力。

披文入情

唐诗几男子(节选)

题目“几男子”设疑激趣,几个?都是谁?

①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相差十一岁。

开篇详写李杜二人相遇的时间和各自的年龄,并特别强调年龄差,为后文写二人的互相欣赏、敬慕做铺垫。

②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象。

作者对二人年龄的疑惑应该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感受。“兑换”一词生动形象。李白代表着盛唐,其诗如一位长袂飘飘的侠客,充盈着人生的洒脱,让人觉得年轻;杜甫代表着后唐,其诗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包含着世事的感叹,让人感到沧桑。

③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

以历史的真实解读年龄认知的疑惑。

④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种异样感。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让他惊叹,因此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一个稀世之才遇到另一个稀世之才,相逢便是相知。作者将李白、杜甫比作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是对李杜的极大褒扬,足见二人在诗歌文化历史中地位之高、影响之远。

⑤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⑥他们的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稀世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以历史的视角详写狩猎的地点、路线,突出这次狩猎的真实性。

⑦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最底层艰难谋生。我不知道他当时熟悉杜甫的程度,但一听到李白前来,一定兴奋万分。这是他的土地,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巧引高适的诗歌名句,突出其才华,再对比他在社会最底层谋生的处境,从而突出一个胸怀壮志的人在逆境中昂扬的姿态和充满韧性的生命力。

⑧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六岁,当时才二十六岁。年龄虽小,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的地方当着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为了他的这次张罗,我还特地读了他的诗集。写得还算可以,却缺少一股气,尤其和那天在他身旁的大诗人一比,就显得更平庸了。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写诗。

写名气不大、年龄不大的贾至是这次狩猎的主人,可见他对李白的推崇之至,更见唐朝对诗的热爱,而这正是唐诗盛极于世的明证!

⑨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想象狩猎队形的细节,具体鲜活,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侧面写出人物的性格。

⑩当时的那个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抽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中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大多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想象狩猎队形的细节,具体鲜活,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侧面写出人物的性格。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几杯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之极。(想象狩猎后宴饮赋诗的场景。狩猎的喜乐,宴席的美酒,都吟成了诗,唱成了歌,成了永恒。)

⑤-段给读者讲了一个传奇式的故事,在真实与虚构中,在细致生动的描写中,完成了一次历史寻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观。

近年来我频频去陈留、商丘、单县一带,每次都会在路边长久停留,设想着那些马蹄箭鸣,那些呼啸惊叫。中国古代大文豪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一般总是太深切、太怨愁、太悲壮。而在这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游戏的勇敢,既不是边塞,也不是沙场,好像没有千年重访的理由,但是,我怀疑我们以前搞错了。

此段由历史回到现实,这种穿插的手法既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又体现艺术的真实,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敬重,体现一个知识分子求真求实的责任感和历史观。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并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那些在旷野里狩猎时、游玩时用马蹄写出的充满生命力的诗,才是最具典雅的让人喜欢的诗,是有待我们挖掘的更宏大的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照应开头,并进一步写两个伟大的诗人相遇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的相逢、相识、相敬,书写了传奇,使他们的诗繁华千年,耀目千年,流传千年,成就了中华诗歌文化的巅峰!

作者:余秋雨

文章珠玑

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象。

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抽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中的小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4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