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粮仓有鼠洞,员外不修反铲破,一念

很久以前,开封城外有个姓董的富家,家主名叫董汇昌,为人宽厚仁善,很得乡邻尊敬。

董汇昌少年时也曾刻苦攻读,怎奈资质有限,后弃文从商,挣下偌大家业,可能是早年经历影响,让他对读书人颇为敬重。

董家在乡下有数十顷良田,每年秋收过后,佃户们将粮食悉数运来,董家大宅旁有个别院,十数间大屋专门储存粮米。

儿子们曾劝董汇昌,说家里有的是钱,存这么多粮米干啥?况且每年维护花费人力,又因鼠患天潮折损一些,何苦来哉?

董汇昌说:“民以粮为本,存着心里踏实,倘若遇到灾年,也可周济受难百姓,何乐不为?”

小儿子董昭顽劣,笑道:“父亲既然这等仁善,那不如将仓中粮米赠送周围乡邻,或定期、或节前,形成固定规矩,这样一来,我家声望不是更好,父亲名声不是更高?”

“你懂什么?施舍帮助可不那么简单,闹不好会帮出仇人,这些事你们几个不要管,好生打理生意,知道吗?”董汇昌很疼爱小儿子董昭,说此话虽是绷着脸,但并不生气。

儿子们见父亲心意坚决,此后也就没有再提。

与董家偏宅一墙之隔,住着户姓王的人家,家主王诚,妻子刘氏,以及儿子王导。王诚是杞县人,与董汇昌一样,早年是个书生,后弃文从商,为了儿子读书便利,几年前搬到此处。

王导十八岁中秀才,两年后,王导乡试不中,不久后,父亲王诚病逝,母亲刘氏也卧病不起,家里那点儿积蓄,没过半年就花光了,

日子再艰难也得过下去,为了生计,王导在城里支了个摊儿,给人代写书信对联等,挣钱养家,日子非常清苦。

董汇昌命人送去粮米,王导有读书人的那股子清高,不肯接受。

对他这种骨气,董汇昌心底里敬佩,却不完全认同,他觉得一味清高解决不了任何事情,人只有先填饱肚子,才能做其他事。

这年秋上,新粮米又陆续拉来,换仓时,董汇昌发现偏房内西墙壁,因年久失修已经磨得很薄,离地三尺处,还有个鼠洞,约一拳大小。

他没有命人修缮,想了半天后,拿来铁锹,将那处墙皮铲得更薄。

当年临近春节,各家各户都已备好年货,等着除夕团圆,人们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与别家不同,王导却在发愁,原因是没粮食了。原本他代写书信对联,也能够母子俩温饱,怎奈母亲生病需要抓药,平时也得保养,他挣得那点儿,实难担负。

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看看空空的米缸,再看看家徒四壁的情景,他心中难过,抱起父亲留给自己的那件皮袍,去到当铺当掉。

拿着这些钱给母亲抓了药,又买了些粮米,可转眼到了小年,又没米下锅。

其实早在半月前,董家就在门口派过米,不安家户按人头,每人三斗米,那些家境不好、生活困难的人,都来排队领米。

王导太过爱惜脸面,排队领米这种事,他可做不来。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再过几天就除夕了,现在已经无人写信、无人写对联,母子二人的生计在哪里?

无奈之下,王导只得出门,想去几个朋友那里,暂时借点儿,可见到朋友后,他又不好意思张口,结果转了一大天,空空如也回家。

搜罗家里所有,也仅有半碗小米,王导熬了粥伺候母亲吃下,自己饿着肚子,来到父亲生前住过的屋子,坐在里面发呆。

想着父亲生前的日子,再看看现在的状况,王导禁不住留下眼泪,他痛恨自己无能,不由长叹道:“哎,若上次乡试高中,何故沦落如此地步,如今自己已二十有三,仍是孤家寡人,这以后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墙角传来“吱吱”声,随即一只肥硕的老鼠跳进屋里。

王导看着老鼠,苦笑道:“哎!鼠啊!鼠啊,你虽是畜生,却比我过得滋润,我这一贫如洗,你跑来作甚?”

这老鼠似乎听懂了,转头去了角落,不会儿跑了回来,嘴里还叼着几粒粮米。

“咦!难道你是给我送粮的?或是发现了粮仓?”王导带着疑惑,拿着灯烛来到角落。

角落处有几个鼠洞,看似墙皮很薄,灯烛凑近鼠洞,贴近看去,发现了董家的粮仓。

“哈,怪不得你吃得如此肥,原来你家在粮仓里。哎!想不到我王导,连只老鼠都不如。”王导心中无限感慨。

回屋躺在炕上,王导怎么也睡不着,肚子咕咕叫,满脑子都是粮食、粮食,到了四更时分,他躺不住了,拿起镐头去了东屋。

当他准备凿开墙壁取粮时,又停住了:“不可,我乃读书人,怎能做此苟且偷盗之事,真是混账。”想到这儿,他停住手,转身回了屋子。

次日,王导坐在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等着前来代写书信、春联之人,可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已回家团圆,哪里还有生意?

失魂落魄回了家,把剩下小米熬了粥,给母亲端去,刘氏下不得床,心疼道:“导儿,家里还有米吧?为娘整日不活动,肚子不饿,你读书辛苦,记得多吃些。”

“有呢,前几日给城里赵员外家些春联,润笔费给得多,母亲不用担心。”王导是个孝子,不停安慰母亲。

“你呀!什么都好,就是太爱面子了,这一点随你父亲,可面子不能当饭吃,人在困苦的时候,生存下去才是道理。”刘氏知道儿子秉性,喃喃道。

“晓得了,母亲,您还是把粥喝了吧。”王导端到母亲跟前,为其喝粥。

当晚三更,王导没有犹豫,他在鼠洞处凿了个两尺见方的洞,从董家粮仓取了三斗米,足够母子二人度过春节。

第一次做贼,让王导寝食不安,他拿出笔,在纸上写道:势不得已,无心为贼,今取粟米三斗,年后补齐,惭愧,惭愧。王导将纸装入信封,隔墙放在米袋上,然后将洞口堵上。

三斗米,让母子二人暂时渡过难关,次年开春儿,王导挣了些润笔费,买足三斗米,打开墙洞还了回去,同时又附上书信一封,说明情况。

这时候,王导发现自己上次所放书信,依旧在那里,看来董家人并未发觉。

两个月后,刘氏病情加重,王导请医抓药花去不少,母子俩又断了顿儿,无奈之下,他又在董家娶了三斗米,两个月后又补齐。

接下来的一年多,王导总共在董家粮仓取过三次粮,过后都已补足。每次取粮时,发现信件仍在远处,看来董家一直没有觉察。

转眼临近秋闱,王导要离家数日,参加科考,但母亲身边需要人照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此时,董家老管家董和带着一个丫环登门而来,他说道:“我家老爷知道您临近科考,特让丫环翠红暂时照顾老夫人衣食,王相公尽管放心离开,这边一切无碍,我家老爷还说,您定能高中,一展抱负。”

王导既感激又羞愧,感激董汇昌体贴大义,羞愧自己做下的偷粮糗事。他对董和深鞠一躬,说要亲自登门拜谢董员外。

董和说:“我家老爷安排完事情,起身去了洛阳探亲,要两个月后才回来,王相公不必介意,尽管安排行程上路,等高中之后,再谢不迟。”

王导双眼含泪,心中无限感慨。

半个月后秋闱开始,王导中了举人。一时之间,王家门口热闹异常,乡绅、土豪、地主、富家,包括现任官员,都登门道贺,但董汇昌并未前来,只让管家董和送了份礼物。

王导感激董汇昌的恩情,特备礼物亲自登门感谢。

次年开春,王导买了个丫环照顾母亲,启程赶往京城应考,他不负众望,考中进士,不久后外放泽州为官。

临行前,王导备了厚礼送与董家,一来是表达谢意,二来也是为了当年偷米之事弥补愧疚。

董汇昌没有拒绝,将礼物收下,并摆宴为王导送行。

次年初秋,董汇昌又带着管家董和查验粮仓。董和道:“老爷,王相公已经做了知县,也离开了这里,不如把这个洞堵上,重新修缮墙壁吧。”

“不用,就这个样子。”董汇昌说道。

“老爷,小的还有一事不明,当初您为何不把王相公留的信拿走,反而佯装不知呢?”董和虽跟了董汇昌四十多年,但对东家这一做法,还是不明所以。

董汇昌微微一笑,说道:“谁愿意将自己的糗事公之于众啊?王导此人本性不错,但太爱面子,你若装作不知,他心里出于愧疚,定会感念你一生,可你若挑明,对他来讲丢了面子,当下自然无碍,但若他在官场混久了,难免不生他心,到那时候,偷米之事就如芒刺在身,让他心里不舒服,可能恩情就是变成仇情,凡事留三分,日后好相见,就是这个道理,你要记住,此事仅限我们两个知晓,对我的那几个儿子也不要透露半分。”

““知道了老爷。”董和看着董汇昌,眼里满是敬意。

转眼过去十年,董汇昌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岁,出殡当日,有个官差模样的人前来吊唁,此人自称王党,说是受自家王大人委派,前来吊唁董老太爷。

董和详尽询问后,才知王党口中的王大人,就是当年的王导,原来王导现在做了知州,由于事忙脱不开身,就派了家人前来代祭。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这个王党都会来开封祭拜董汇昌,不用说,是王导派他前来。

转眼又是十年,这年春上,董汇昌的长孙好打不平,得罪了有钱有势的赵家,这赵家与开封府同知胡大人有亲戚关系。

赵家不肯罢休,买通胡大人网络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要将董家置于死地,就在危难之时,京城信使捎来一封书信,给到知府黄大人,黄大人看信后,训斥了同知胡大人,并将其调职,然后判了赵家污蔑之罪,还了董家清白。

案子处理完毕,知府黄大人专程来到董家,此时董家家主是董汇昌的小儿子董昭。黄大人问董昭,与京城里的王御史是何关系?

当董昭得知王御史便是当年的王导后,对黄大人说:“王御史的老宅就在我家隔壁,当年他去赶考,是父亲安排下人照顾了他家老夫人,王御史真是大义,绵薄之恩竟涌泉相报,我董家上下三十口全懒王御史周全,真乃再造之恩啊。”

黄大人听完也很感慨,自此以后,董家风平浪静,许多达官贵族都不敢招惹,知道他家与京城达官交好。

董昭遗传父亲董汇昌品质,叮嘱全家低调做人,不可仗势欺人,自此后历经百年,董家仍未衰亡。(故事完)

整篇故事读完,最智慧者无疑是老员外董汇昌,他虽好善,但却行善有度,懂得“升米恩斗米仇”、懂得照顾他人感情,这样既给了别人脸面,还维护了自己的形象。

其实这一点儿非常重要,就比如董汇昌对待王导,他明明知道王导偷米,但却佯装不知,直到最后也没有捅破,难得糊涂这四个字,董汇昌用得太老道了。

以王导的为人,若董汇昌捅破此事,可能这一辈子,他都不会和董家有任何瓜葛,甚至还会走向另一面,毕竟在官场呆久了,很难洁身自好,为了抹除当年的污点,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就算不亲自动手,可当董家出于危难之事,他可能不会帮忙。

所谓久负大恩必成仇,何况还有隐私在手呢?

民间故事:妻子为夫纳妾,丈夫察觉异样,到最后,小妾成了儿媳妇

民间故事:女子回家取钱,发现嫂子隐私,她假装中邪救了哥哥一命

民间故事:商人害妻,丫环为主申冤,好人终有好报,恶人难逃法网

民间故事:房子倒塌,妻子儿女身亡,丈夫却说:这样也好,心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4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