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在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中共杞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杞县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杞县农民协会主席,河南省农民会副主席,中共豫区委员会豫东特派员:还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农民部长。他是豫东地区中共党团组织创始人,也是河南省中共组织的重要创建者之一,对河南省党组建设和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土地革命时期,他任中共杞县地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委员、秘书长,在白色恐怖中,他领导工农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初期,他先后任中共豫北特委书记,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书记,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抗战中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抗日前线和解放区培养了大批有生力量。新中国成立了,他历任中央教育部中教司副司长,教育指导司司长,沈阳师范学院院长,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年9月17日在郑州病逝,终年79岁。
(一)
张海峰原名张勃,又名萃中,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化名张永隽、张凯风、张竞仁。年2月1日,张海峰生于河南省杞县北西营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8岁时父亲张玉堂病故,兄弟分家,生活窘困,他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倍受亲族的欺凌,其母送他到邻村侯汝昆先生处听课,含泪嘱咐他励志读书,免受欺凌。他学习刻苦,进步很快,被当地人们赞许为“张才子”。
年夏,张海峰考入杞县甲种农校读书。不久,“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浪潮波及杞县,甲种农校、第一高等小学和5门国民小学组织起学生联合会,印发宣言、传单,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游行示威,查抄焚烧日货,掀起了杞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张海峰的“世界观开始了方向性的急剧变化”。他“拥护科学,拥护民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拥护者与热烈参加者。”
杞县有一位开明而正派的老知识分子孟墅垣(昭朴)先生,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欲从教育后一代青年中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便在杞县簧学内开设一座私塾,接收了20多个从中小学和其它私塾来的学生。张海峰、马培义(沛毅)、吴殿祥(芝圃)、韩绍棠(达生)等都到这里来学习。张海峰受“五四”运动精神影响,又得到了孟老师的支持,更萌发了进步的要求,他对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等充满厌恶和憎恨,希望有一个独立富强,民主自由,和平统一的国家。年暑期,张海峰约集吴芝圃、韩达生、杜孟模等10多人,不顾旧势力的讽刺和非难,在杞县黉学内发起组织了“杞县风俗改良会”。张海峰起草了宣言和会章,张海峰还发起组织一个“读书会”,由学习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逐步转向对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
年秋,改良会的主要成员陆续到外地求学,张海峰到开封培文学校学习,年考入中州大学,这期间他主要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国际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传》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列主义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共产主义倾向也大为增强。年夏,在东南大学附中读书的马沛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不断和张海峰通信,探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问题,这年暑假,马沛毅由南京回杞县,张海峰和他约集吴芝圃、杜孟模、韩达生、靳予九等人,举行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探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问题,张海峰提议将原来的“读书会”,改为“社会科学研究会”。从此,明确了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为宗旨的研究方向。他们还创办了会刊《我们的通讯》,发表会员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心得体会和驳斥反动派谬论等方面的文章。经过这一段的学习,张海峰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以后参加中共党团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年寒假,马沛毅奉命返回杞县开展建团工作。他分别与张海峰、韩达生、杜孟模等人商谈参加组织问题。张海峰要求参加团组织,希望马沛毅作介绍人。年2月马沛毅回上海向团中央汇报后,由恽代英和马沛毅2人介绍张海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月,恽代英来信指示张海峰在杞县做农村调查并开展建团工作。为了革命事业,张海峰奔波于杞县和省会开封之间,时而在杞县农村做调查,时而在开封做青年学生的工作,被同志们誉为“张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