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ldquo朱改王rdquo

哪里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为何明崇祯太子的坟墓出现在淇县?“朱改王”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凤凰宅主

淇县庙口镇王洞村和王滩村之间有一通墓碑,上端赫然镌刻有“定王归宿”字样,中间竖刻文字为“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两侧有对联:“珠玉隐居金沙滩,育子耕读万代传”。明崇祯三太子定王墓碑这是王广大和妻子崔氏的墓碑。王氏一族在当地堪称望族,这里姓王的人对外一致宣称,他们的王姓是从明末皇子朱慈炯开始的,“我们的祖先姓朱,朱洪武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王家是朱改王。”为何明崇祯太子的坟墓出现在淇县?“朱改王”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明末的甲申年(年),庞大的朱氏皇族经历了最难挨的时光,这一年既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又是大顺政权的永昌元年,在三家兵马逐鹿中原的腥风血雨中,朱氏皇族中的很多人没能逃过惨遭屠杀的命运,而劫后余生的皇族成员无奈走上了艰辛的流亡之路,不少人不得不更名改姓转徙各地。史书《明史·诸王传》在介绍定王朱慈炯时给人们留下一个疑团,书中说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慈炯在崇祯十四年九月被封为定王,当时朱慈炯10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定王朱慈炯下落不明,即史书中所说的“不知所终”。据王滩村《王氏家谱》记载及村民王长富介绍:“朱元璋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王家是朱改王。”他说,王洞村的人姓王是从明朝末代的一个皇子逃难来到这里后开始的,皇子在王滩避难,后来结婚生子,现在已经繁衍了17代人。这些年来有很多人从王洞村迁到了周边乡村或其他省市,算起来淇县“朱改王”的总人口现在有余人。甲申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义军攻陷北京城,庄烈帝崇祯见大势已去,遂把家人和心腹太监王承恩召集来,他无奈地说,朕登基以来,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但诸臣误朕,让朕回天乏力。崇祯皇帝当场任命王承恩为提督京官,令王承恩想方设法带领易服更名的太子和永王、定王逃出京城,以图“留住青山,他日复国”。崇祯皇帝又在皇袍上御书,写完后交给王承恩。王承恩深感使命重大,遂让太子更名广初,永王更名广福,定王更名广裕,四人匆忙向崇祯辞别。在逃离的过程中,太子被李自成的义军抓获,永王被义军杀死。王承恩带着定王杀出重围逃出了京城。定王随王承恩一路南下逃到淇河岸边,在太行山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王承恩对定王说,眼下我们虽逃出了虎口,但还要加倍小心,为免遭追杀,今后你我要以甥舅相称,你不能再姓朱了,要改姓王,名字广裕再改成广大。王广大16岁时,在王承恩的操持下与一姓崔的女子完婚。王承恩在他们结婚时取出崇祯在宫中交给他的皇袍,在皇袍内襟上写道:“庄烈三子朱广裕,避嫌改名王广大,婚配崔氏,启传后代,勿忘祖门。崇祯二十年。”王承恩将他们住过的山洞取名为王洞,王洞村由此得名。由姓朱改为姓王的王广大与崔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人丁众多的王氏一族。随着人口增加,王家人分地而居,于是又有了王滩村。那件祖传的皇袍一直由家族中的老家长保管着。在清末民初的那些年里,政治环境宽松了,这里姓王的人用不着再为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后代而担惊受怕,族人中的男性结婚当天,新郎要穿上皇袍完婚。每到清明节,族人要到祖坟举办坟会,在坟会上他们把祖传的皇袍高高挂起来,让全族的人祭拜。淇县王滩村淇河桥“我父亲结婚时还穿过那件皇袍。”村民王庆老人曾十分惋惜地说,新中国成立前夕,祖传的皇袍在王洞村的老家长那里保管着,为生活所迫,这家人将皇袍改成小孩的衣服让孩子穿了,皇袍从此被毁。很显然,王氏一族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据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王承恩带着定王逃出京城,后来的清顺治皇帝还发出过通缉诏,被通缉的人除了朱氏嫡亲外,王承恩是首犯。如果真像《明史》所说‘帝崩于煤山,王承恩从死’,那么清朝还会下诏缉拿王承恩吗?王庆家祖坟的墓碑上还刻有这样的诗句:“承恩苍天灰若木,托孤之志化夕阳。白骨飞灰从此去,任他神乌晓夜忙。”据称这是当年王承恩临终前发出的感慨。“朱改王”余年了,至今已繁衍了17代。《王氏家谱》在叙述那段历史时这样写道:“闯王替天废明帝,崇祯托孤王承恩。王洞隐姓朱改王,续写家承启后昆。”如今在淇县发现的定王朱慈炯的归宿地,或让史书中“不知所终”的谜底真相大白。(原载《淇县之窗》)(友情提示: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