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翻案,误读了两千多年,也该还他本来面

流俗对项羽的看法:匹夫之勇,勇而无谋,妇人之仁,胸无大志,不做皇帝,吝啬爵封,残暴无道,不能用人,沽名钓誉,不过江东等等。这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影响甚广。当作故事打发时间可以,当“历史”就不如不看。《史记》和《汉书》的作者都是汉朝人,需要顾及朝廷颜面,某些片段贬低对手就是抬高皇帝,但会在其他章节写出不同之处,所谓史书互补、互证。须要通读,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壹】项刘身世

项羽,下相人(治所今江苏宿迁市西南),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季父叫项梁(最小的叔叔),年龄没有交代。估算他比项羽大十五岁,那么项燕死的那一年项梁二十五(前),两年后秦始皇一统天下。虽然他俩是贵族后人,但是国灭后,身份就相当于豪杰和游侠。项梁曾经被栎阳(yuè今西安市临潼区)通缉或逮捕,项梁便从蕲地(qí今安徽宿州市南)狱掾(yuàn刑狱官)曹咎那里要来一封书信,给了栎阳狱掾司马欣,这事就不了了之。跨省(郡)销案。然后他又杀人,为了避仇就带着项羽到了吴地(都会今苏州市)。他经常主办大徭役和大丧事,暗中用兵法操控众人,尽显军事能力。教项羽读书和兵法,但项羽不肯读书;兵法也不肯完整深入学习,但这条记载与项羽优秀的军事表现相排斥。他力气大,可以举鼎。举起几百公斤的司(后)母戊大方鼎超出人的理解范围,也有鼎口直径一尺的小鼎,鼎相当于锅,也用来盛菜。并且才气过人(天分)。吴地的子弟(年轻人或从军者)都敬畏他,一般人没有这样的能力,起事时才二十四岁。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刘邦,江苏沛县人,有无赖的特点,并不是无赖出身,他能够读书,就必定识字,在媒体不发达、教育不普及的时代,能够读书识字就是知识份子了。刘邦与卢绾是邻居,两家世交,并同日出生,邻里送羊酒上门道贺。渐长又一起读书,关系亲密,邻里又送羊酒庆贺。证明刘邦家境不是社会底层。他不喜欢读死书,没有实用的“腐儒”。叔孙通、郦食其、陆贾那样聪明的读书人他很看重。他也有豪杰气,曾经跟随张耳游历,做客,一住就是几个月,张耳曾经是战国末年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冯谖客孟尝君》就说明了“门客”的性质。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贰】虚构鸿门

鸿门宴是一篇不错的小说,几乎没什么可信度。鸿门宴前夕,史载项伯说:“如果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项羽)能够进入关中吗?”是没有可信度的。刘邦比项羽的军事能力差远了。刘当时有十万人马,而项的联军有四十万。刘邦攻打入关,证明他比关中的秦军强,而项羽一下就攻破刘邦把守的函谷关。史书直说刘邦力不敌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鸿门宴前范增说:“刘邦在崤山以东时贪财好色,如今钱财无所取。”而刘邦的左司马(武官名)曹无伤使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当关中王,用(秦降王)子婴为相,取尽一切珍宝。”萧何传记中也说刘邦进入咸阳后,将领们争抢钱财珍宝。证明刘邦放任手下。后来为了离间项羽君臣,他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秦汉1斤=克,8吨黄金,如果刘邦不抢劫搜剐,哪来这么多黄金?他又不搞生产,还有庞大的军队要供养。

《史记·萧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史记·陈丞相世家》「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

刘邦一行就百来人,去了鸿门大将营。账内宴饮,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意思是项王仁慈不忍杀人,你去杀了刘邦。这时项羽还没称王。况且他起事时杀会稽太守,杀卿子冠军宋义、夺兵权,坑秦降卒二十万,所过屠城,这叫“不忍”吗?杀一个刘邦会手软?项庄进入营帐不是直接刺杀刘邦,而是“舞剑”,舞是舞蹈,如同唱戏。直接命令几个士兵把刘邦刺死就可以了,当时里面就刘邦和张良。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籍所击杀数十百人。」「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君王为人不忍……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张良出来对樊哙说里面情况很紧急,于是樊哙进去救驾。没有进入营帐的命令,就带着剑、盾闯营,卫士架戟阻拦,被他撞倒,只身闯入。大将军的保卫制度这样薄弱,时时都有被杀的可能。荆轲刺秦王之所以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就是不允许他人带兵器接近,军事首脑的安全一样重要。樊哙进去怒视项羽,头发上指、眼眶裂开都是小说手法,项羽竟然还是跪坐着只把手按在剑上。不速之客带兵器闯入,正常反应是迅速起身,抽出剑。《汉书》就只有“樊哙听闻事急,直入,很愤怒”,把《史记》的小说描写都省去了。

《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汉书·高帝纪上》「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

樊哙“救急”后,宴会上刘邦尿遁。刘邦出帐说:“如今没有辞行就走,怎么办?”表现刘邦很讲礼节,但与他性格不符,他为了保命,父亲子女都可以不要,后来项羽要把他父亲烹了,刘邦说:“我们结拜过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要烹了父亲,就请分我一杯羹。”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东鸿门堡村)到刘邦驻扎的霸上(今西安市东灞桥区,灞河东岸)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史书记载四十里,并说走小路才二十里。难道还有比直线更近的路?刘邦快马加鞭也要半小时以上(马速最高达每小时40公里,但只能短时间狂奔),他要求张良估计他已到自己军营再入帐,这么长时间不见人,项羽也没有察觉?并且刘邦等一百人随意出大营没有阻挡,也没人报告。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曹无伤使人给项羽报信,宴会上项羽竟然说出了是曹无伤告的密,所以刘邦回去后就杀了曹无伤。如果他真是项羽的内应,那么就废了埋在刘邦身边的眼线,项羽不至于这么糊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当时没必要杀刘邦,因为诸侯联军40万,这些部队不都是项羽的,项羽兵马估计10万左右。并且齐国田荣没有跟着入关,估计大概3万兵马,游击将军彭越也没入关,有1万多兵马。刘邦也有10万兵马,杀一个刘邦就会引起诸侯联合抵抗,毕竟他还是有功。除了韩信,刘邦和他的手下对项羽产生不了致命影响。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缺粮,所以才与章邯妥协盟约,就算不缺,他同时对抗所有诸侯军也无胜算。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彭越众万馀人毋所属。」《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

叁】盟约之疑

韩信说:“项羽背义帝之约,给所亲爱的人封王,诸侯不平。”所谓义帝盟约就是楚怀王盟约,盟约在先,立义帝在灭秦之后。但史书行文有出入,说“先入关者王之”,又说“先入咸阳者王之”。盟约对象、方式也有出入:1、刘邦攻入咸阳,还军霸上,等待诸侯履行盟约。2、楚怀王袒护刘邦、命他西征入关,并与诸将盟约,先入关者为王。3、刘邦与诸侯盟约。为了消灭秦军主力,各路诸侯军大多到了赵国邯郸,因为秦军主力章邯和王离把邯郸包围了。如果谁平定了关中谁就为关中王,谁去消灭秦军主力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沛公入破咸阳,平秦,还军霸上,待诸侯约。」《史记·高祖本纪》「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当赵国将领司马卬准备渡黄河入关时,刘邦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封锁了黄河渡口,阻止他入关。后来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因为他多次有功,统治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可以看出项羽以灭秦功劳封王。还有一个与刘邦相遇,跟随入关的将领梅鋗,吴芮的手下,吴芮是秦时番阳县令(今江西鄱阳县),起事后成为一支独立队伍。如果盟约是各诸侯商定的,梅鋗不是刘邦手下,那么梅鋗是不是也要封为关中王?

《史记·高祖本纪》「当是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番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

刘邦向西打入关中,从总局看对灭秦意义不大,只要秦军主力一灭,那么关中和咸阳就闻风而下。在项羽打败章邯并投降三个月之后,刘邦才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并且章邯投降后,赵高杀了秦二世,然后子婴为王,又杀了赵高,秦廷已经内乱崩溃、摇摇欲坠,也给刘邦有可乘之机。而没有刘邦,诸侯联军也会晚三个月攻入咸阳。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三年(前)六月,章邯与楚约降,未定,项羽许而击之。七月,项羽与章邯期殷虚,章邯等已降,与盟,以邯为雍王。八月,赵高杀二世。九月。子婴为王。」

刘邦被楚怀王封为武安侯,统帅砀郡兵马(治所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定盟后,并没有直接往西去关中,而是先往东北去了成阳(今山东菏泽)攻破两路秦军。当楚军出兵大破秦军王离时,刘邦往西到昌邑(今山东巨野县),遇到游击将领彭越,攻打秦军不利,又向南到了栗县(今河南夏邑县),吞并了楚将刚武侯四千人的部队,然后与魏军联合再攻打昌邑,没有攻下,又向南到了高阳(今河南杞县),才一路往西去关中。高阳狂生郦食其见了刘邦,说:“阁下收聚散乱兵马,还不满一万。”而当攻入咸阳、驻军霸上,人马十万。从刘邦进军的路线推测:他违背了命令,脱队去关中,途中壮大自己的队伍。

《史记·高祖本纪》「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

《汉书》委婉地道出了一点端倪。在项羽攻下函谷关后,鸿门宴之前,张良说:“沛公您真的是要背叛项王吗?”刘邦回答说:“有个小生对我说,守住关口,不放诸侯进来,就可以占有秦地称王于关中了。所以我听从了。”这时还没封王,刘邦就守住了关口拒纳诸侯,除非他事前就知道肯定不会被封为关中王。另一例,田荣是齐国贵族,起事后因多次违背项梁,又不出兵随从楚国一起灭秦,所以没被项羽封王。同理而推,刘邦也没有随从项羽一起灭秦,而是自己往西壮大队伍,不过还是灭秦有功,所以只被封了汉王,赶到巴蜀。

《汉书·张陈王周传》「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

肆】合理封王

秦灭,项羽封王,史载:“他想自封为王,所以先封其他将相为王,以作为自封的进阶。”与现实不符,因为没有项羽,秦军主力都消灭不了,难道他不该为王?当时,楚军冠军于诸侯。诸侯军前来救赵,驻扎十多个营垒在钜鹿城下,都不敢出兵。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将领作壁上观。楚军战士英勇无比,以一当十,呼喊震天,诸侯军人人惊恐畏惧。大破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跪拜、膝行而前,不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上将军,各路诸侯归属其下。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总共封了十八个王,楚将五人:项羽,英布,共敖,瑕丘申阳,刘邦。只有英布是项羽手下将领。除了楚怀王为义帝,魏、赵、韩、齐、燕的旧王还是王,地盘有点变化。其他被封的都是灭秦有功的各诸侯将领:1、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2、章邯为雍王。3、司马欣为塞王。4、董翳为翟王。5、刘邦为汉王。6、魏王豹迁为西魏王。7、赵王歇迁为代王。8、赵相张耳为常山王。9、赵将司马卬为殷王。10、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11、楚将英布为九江王。12、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13、吴芮为衡山王。14、燕王韩广迁为辽东王。15、燕将臧荼为燕王。16、田都为齐王。17、田巿为胶东王。18、田安为济北王。

还封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治所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他和张耳为生死之交,一体有功,因为巨大误会,退出灭秦战争。还封吴芮的将领梅鋗十万户。以军功封王才是现实,其中灭秦主力为重心。刘邦后来封王也一样,汉初异姓王大多都是灭项羽有军功的,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项羽把原秦地一分为三,立三王,因为章邯投降,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司马欣对项梁有恩,董翳劝章邯投降。用秦旧臣统治秦人,而且作为屏障挡住刘邦。把刘邦赶去巴蜀,秦流放罪人的地方,并把他的兵马从十万扣夺到三万。把齐国也一分为三,把赵国一分为二,削弱齐、赵势力。项羽把魏国大梁(开封)一带划入自己的地盘,把魏王豹封到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为西魏王。河南是中心之国,开封是枢纽城市,具有战略意义。项羽辖九郡,地盘最大,且自身为楚人,统治楚人。

《史记·项羽本纪》「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伍】帝位之争

有人认为项羽不想做皇帝,只想做个霸王,也因为项羽封王不公,才引起各诸侯反叛。怎样才叫封王公平呢?即算“公平”就不会反叛了吗?在起事前秦始皇出游会稽(治所今浙江绍兴市),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梁和项羽一起观看,项羽就说:“他可以取而代之。”虽然这话不一定是他说的,但史书借此表达项羽的志向。灭秦后立了楚怀王为义帝,又杀义帝更表明想做皇帝。哪有杀了(义)皇帝,而不想做皇帝呢?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书还列了其他例子,当韩信投奔刘邦,被封为大将后问:“汉王是要向东和项王争夺天下吗?”刘邦回答:“是。”虽然表明刘邦的志向,但也表明了项羽想当皇帝。用了“争权天下”,而不是“一决高下”。南越(今湖南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尉佗都想当皇帝,中原混战时,他就自立为南越王。刘邦派使者招他归顺,而他问:“我和汉朝皇帝哪个更贤能?”又说:“我偏居一隅,才称王于此,如果在中原,哪里会比不上汉朝呢?”楚将英布也想当皇帝,他谋反,刘邦亲自追剿,遥隔问话:“何苦谋反呢?”英布回答:“因为想当皇帝。”秦失其鹿,能者得之。项羽当时没称帝不代表不想为帝,各路诸侯势力尚存,称帝马上会成为众矢之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复曰:我孰与皇帝贤?」「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史记·黥布列传》「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

说他不想为帝是假命题,“想”是心理活动,他不说就没办法直接知道。从行为也不一定看得出,因为他失败了,如果他成功灭掉和降服各路诸侯,只成为盟主而不称帝,那就可以判断。刘邦也是在灭掉项羽后,袭夺了韩信的兵权才称帝的,此时只有刘邦势力最大了,史书讳称:群臣和诸侯劝他当皇帝。之前他在灭了三秦,劫持五诸侯兵攻下项羽老巢彭城时,就没有称帝,当时他可以称得上盟主了。项羽还在,最终胜负未知。如果他被项羽打死了,是否同样可以说:“刘邦没有当皇帝的想法。”显然是不成立的。称不称帝要按当时的情况定,要考虑后果,并有十足的把握。

陆】不唯残暴

项羽有残暴的记载,有的还有疑问,比如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史记》说他在前年十月率领诸侯军四十多万人略地至河南(黄河以南,洛阳一带),十一月在新安(治所今河南义马市西)坑杀秦军降卒二十多万;而《汉书》说他率领三十多万诸侯联军入关,也是坑杀二十多万。按《史记》诸侯联军比秦降卒多二十万,按《汉书》多十万,都记载夜晚攻击并坑杀。从字面理解只能是一夜,不能是两夜或以上,否则中间的白天难道就不算了?联军是秦降卒的2倍或者1.5倍,要在一夜把他们都埋了非常困难,古代没有现代照明和挖掘设备。也没发掘到上十万骸骨,当然可能很多都化成泥土了。所谓新安楚坑遗址发现了一批人骨和箭镞,用来证明坑杀了二十万缺乏力度。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馀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史记·项羽本纪》「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汉书·陈胜项籍传》「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馀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于是夜击坑秦军二十馀万人。」

没有类似国际公约和国际军事法庭的组织,出现屠城是常事。比较起来,刘邦比项羽还残暴,他亲自带的队伍就有四次屠城记载。手下将领屠城也有多次,不录;而项羽手下除了周殷、英布叛楚时有屠城,就没有屠城记载了。汉朝人爆料开国皇帝的虐行,可信度高。1、刘邦与项羽合屠城阳(今山东菏泽市)。2、屠颍阳(今河南许昌市,《汉书》作颍川)。3、屠武关(今陕西丹凤县)。4、屠咸阳。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高祖本纪》「南攻颍阳,屠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汉书·陈胜项籍传》「闻沛公已屠咸阳……后数日,羽乃屠咸阳。」

屠咸阳一般认为是项羽,他是诸侯纵长(盟主),和诸侯一起屠了咸阳,但《汉书》出现了另类记载:“刘邦屠了咸阳,过了几天项羽再屠咸阳。”导致怀疑记错了,或者版本流传时出错了。但刘邦先攻下咸阳,屠城的可能性高些,他一路屠城过来,放任手下将领抢夺财宝。项羽没必要紧接着再屠一次,除非又遇到了顽抗。既然屠咸阳有争议就搁置,那么刘邦有3次屠城,而项羽也有3次,坑屠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与刘邦合屠城阳,屠灭齐国城邑。屠齐没有交代具体地点,只笼统说所过之处都屠杀,导致可信度打折。

《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史记·田儋列传》「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

另外一例表现项羽残暴中有理智。攻打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外黄死守,几天后才投降。项羽发怒,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城东集合,准备全部坑杀。而外黄县令舍人(私臣)的儿子才十三岁,对项羽说:“彭越攻打外黄,大家害怕,所以才投降。日夜盼望大王到来,而大王来了就要坑杀,老百姓哪里还愿意归附大王呢?梁地十几座城池的人都会害怕,不肯归顺。”项羽认为他说得很对,赦免了要坑杀的人,东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市)一带的人都争着归附项羽。连一个十三岁小孩的话都听,因为有道理,这叫“不耻下听”吧。这条记载不一定完全是真的,不过史书为他说好话,用来表达他并非只有残暴。

《史记·项羽本纪》「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项羽也不仅仅是武夫,还重视读书人和谋士说客。叔孙通是秦朝博士,汉朝的礼乐制度就是他建立的,他曾经服侍项羽,直到刘邦打下彭城,他才投降汉王。项羽死后,刘邦攻打项羽的封地鲁国,儒生们习读礼乐诗书之音不绝。表明项羽尊重儒生及诗书礼乐传统。谋士说客也是读书人,没见过文盲可当。当韩信打败并杀死项羽的大将龙且,拿下齐国时。项羽马上派武涉游说韩信,劝他三足鼎立,只是韩信不听。刘邦的谋士记载得多,张良、陈平、郦食其、陆贾、隋何等,项羽的谋士只记载了范增、武涉,还有一位安期生,没有用他,导致项羽刚愎自用的“历史形象”。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史记·儒林列传》「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史记·高祖本纪》「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韩信。韩信不听。」

柒】不吝爵封

陈平以奇谋诡计著称,投靠刘邦后说:“项羽不信任人,所用的都是亲爱之人,不是项氏就是妻子的兄弟,就算有特殊能力的人才也不用。把爵位封地看得很重,士人因此不依附他。”这话自相矛盾,因为陈平先是跟随魏王魏咎,然后投靠项羽,封陈平为“爵卿”(礼尊而有俸禄,不任事)。殷王司马卬反叛项羽,于是项羽又封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在楚国的门客攻打并降服殷王,并拜封陈平为都尉(略低于将军),赏赐黄金二十溢(1镒,20或24两;秦1两=15.8克)。“封陈平为信武君”是封君制,战国时代各国均实行,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称战国四公子,封君有自己的封地。秦和汉初有战国遗风。“爵卿、封君、都尉”证明项羽用人并不吝啬爵位、封地、职位,更不吝啬金钱。这不是孤证,蒯通是当时著名谋士,他劝韩信三分天下。安期生与他关系很好,虽然项羽不能用安期生的谋策,但还是想拜封他俩。楚军攻下荥阳城时,生获汉王的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周苛,项羽对他说:“如果归顺我,我拜公(尊称)为上将军(统帅全军),封三万户。”这条记载为了表现周苛死忠于汉王,但也透露出项羽不吝啬,能重视人才。

《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史记·田儋列传》「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史记·项羽本纪》「楚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

除了项梁自号武信君,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项氏家族没有一个被项羽封王、侯、君的记载,项伯是左尹(副宰相)、项佗是柱国(仅次于宰相),项声、项冠、项悍、项庄、项婴、项襄顶多是将领,无受封记载。而大将英布封九江王,曹咎为海春侯,司马欣为塞王,楚怀王柱国(最高武官)共敖封为临江王。司马欣和曹咎被汉军打败便割颈自杀,至死没有背叛项羽。

《史记·高祖本纪》「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史记·项羽本纪》「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郦食其游说齐王时抬高刘邦,说:“攻下城池,封侯将领,赐予土地。得到财宝,与人共享,所以天下英才乐意为汉王所用。”而在夺取天下,很多功臣没有实封,不满时,张良说:“陛下以布衣之身夺取天下,称帝后受封的人都是萧何、曹参等亲近之人,所诛杀的都是曾经有过节和怨恨的人。”两者矛盾,一真必有一假。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张良说的可信度高,并有佐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略同)列了汉朝开国一百四十三位封侯的功臣,大约一半是刘邦亲近之人,不是同乡亲戚就是近身侍奉之人,文多,列前十八位:1、萧何,同乡,初起为门客。2、曹参,同乡,初起为中涓(近侍官)。3、张敖,张耳之子,刘邦曾经是张耳门客。4、周勃,同乡,初起为中涓。5、樊哙,同乡,初起为舍人(私臣)。6、郦商,初起以四千人归属刘邦。7、奚涓,初起为舍人。8、夏侯婴,同乡,以令史(低级官吏)投降刘邦,为太仆(掌管车马)。9、灌婴,初起为中涓。10、傅宽,初起为舍人。11、靳歙,初起为中涓。12、王陵,同乡,门客。13、陈武,以将军起事。14、王吸,初起为中涓。15、薛欧,初起为舍人。16、周昌,初起为职志(将领僚属)。17、丁复,赵将。18、虫达,初起为户将(卫士官)。其中以同乡舍人和中涓为多,中涓为宫内近侍,职掌侍从左右,通报文书,传达命令。从此表难道还看不出任人唯亲(近)?

捌】用人秘诀

韩信说:“项王震怒呵斥,千人慑服。但不能任用良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心疼流泪,分予自己的饮食;但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却把封印玩得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此时韩信是从项羽那里来投奔刘邦的,因为没有受到项羽重用,只给他“郎中”的职位,在秦、西汉掌执戟殿下,守卫宫殿门户的近侍官。他出谋划策而项羽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这点不能证明项羽不能用人,他手下优秀将领众多,龙且、蒲将军、英布、周殷、周兰、钟离眜、萧公角、桓楚、曹咎、薛公等等。组织一、二十万的大军打仗,难道都事必躬亲?那会分身乏术。把韩信放在身边,就是为了观察他。如果给他兵马,背叛了又怎么办?获取信任很重要。刘邦也一样,韩信投奔刘邦,最初职位是连敖(接待宾客),在夏侯婴的推荐下为治粟都尉(主掌粮食盐铁)。都没有受到重用。直到萧何多次推荐,还演出了“萧何追韩信”一幕,才拜封为大将。萧何没有带兵打仗的记录,不知怎能知晓军事?难道他比项羽、刘邦和其他将领更懂军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乱世,对优秀人才放心任用的方法:1、忠心,绝不会背叛,这取决于主观判断和了解。2、能力较弱,兵力不足以背叛。3、派遣信得过的人安置在其身边,名为协助,实为监视。4、联姻,形成利益共同体。5、扣押人质。耳熟能详的《左传》周郑交质;秦始皇的父亲曾在赵国当人质。陈胜起事后就扣押了将领武臣的家人,武臣略地到了邯郸,自立为赵王,陈胜虽然表面祝贺,但把他家人关押在宫中当作筹码。武臣同样也扣押手下的家人,他手下将领韩广略地到了燕国,大家劝韩广自立为燕王,但他母亲和家属在赵国,有所顾忌。

《史记·陈涉世家》「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刘邦扣押人质更出色,萧何是他同乡,起事前就认识,起事后兢兢业业,且是文臣,主要搞行政和后勤,补充粮草和兵源。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焦头烂额时,他就怀疑萧何了,于是有门客对萧何说:“汉王在前方鏖战,但多次派人慰问您,这是怀疑您啊,您不如派遣子孙兄弟到汉王身边,就能取得汉王的信任。”萧何照做,刘邦很高兴。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萧何排第一,原因之一就是:“其他人有的只身跟随我,多的也只遣送两三个亲属,而萧何把宗族几十个人都放在我身边。”名为遣送宗亲协助,实为人质,以表“忠心”。

《史记·萧相国世家》「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他还扣押诸侯之子,诸侯两等,诸侯王、列侯。在刘邦兵败彭城之际,立刘盈为太子,率领诸侯子守卫关中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汉五年(前),项羽被消灭,天下一统,遣部分军人回家。诸侯子在关中并继续做人质的免去十二年税务和徭役,回家的诸侯子免去六年税务和徭役,并由朝廷供养一年。《汉书》记载那年后九月(闰九月)又把诸侯子迁到关中。诸侯子女不和各地诸侯在一起,而在朝廷的地盘。

《史记·高祖本纪》「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五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汉书·高帝纪下》「五年……后九月,徙诸侯子关中。」

至于韩信为刘邦所用,而不鼎足而立。除了在韩信身边安插了人,是否扣押了他的家人,史书没有一个字交代。根据刘邦的不良记录,推测应该扣押了,不然韩信难以就范。至少可以反推出韩信叛项归汉时,项羽没扣押和杀害他的家人,因为后来韩信被夷灭三族(父母、兄弟、妻子)。项羽除了捕获刘邦的父亲妻子和王陵的母亲(敌方人质),另有一处记载:因为英布叛变,使项伯收九江兵(英布的封地),杀尽英布的妻儿,从上文,杀的地点在九江。

《史记·高祖本纪》「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黥布列传》「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

玖】范增之死

刘邦称帝后,宴会群臣,说了一段有名的话:“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镇抚百姓,供给兵粮,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人杰,我能用,所以得取天下。而项羽有一个范增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他离间项羽君臣的方法是:“用陈平在楚军中大力散布谣言,说钟离眜等将领,功劳很大,然而不能封地称王,因此想与汉军结成联盟,消灭项羽而分地称王。项羽果然不信任钟离眜等人。”与其他记载矛盾,后来汉军围攻钟离眜于荥阳,项羽杀回帮钟离眜解了围。项羽死后,他也没投降刘邦,寄居在韩信那里。证明他和项羽之间互相信任。

《史记·高祖本纪》「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羽至,尽走险阻。」《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

史称项王已起疑心,便派遣使者到汉军中探听虚实。汉王准备了最高规格的饭菜招待,见到项王的使者,就假装吃惊说:“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派来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派来的。”因而换成粗劣的饭菜。项王果然怀疑范增,逐步剥夺范增的权力。

《史记·项羽本纪》「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以上乾隆就不信,《通鉴辑览》说:陈平的计谋连三尺孩童都欺骗不了,而史书却称为奇谋,代代相传,真是好笑啊。“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接着范增劝项羽急速攻下荥阳城,项王不听,范增大怒说:“天下大势已成定局,君王您好自为之吧!请允许我告老回家!”还没到彭城,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除了虚构的鸿门宴,其他细节表明项羽一直都听从范增的建议。当得知刘邦把守关口不让项羽入关时,范增就劝项羽攻打刘邦,项羽便会餐士卒,准备明日与刘邦交战。在封王问题上,范增和项羽合谋封刘邦为汉王,把他赶到巴蜀。

《汉书·陈胜项籍传》「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飨士,旦日合战。」《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

项梁死前,范增没有侯爵的称谓,项梁死后,他就称为历阳侯,推测他是被项羽封的侯。荥阳对峙,刘邦求和,当项羽同意议和时,范增说:“现在汉军处于弱势,容易击败,如果放弃良机,必定后悔。”项羽听从,并和范增急围刘邦于荥阳。然后就“出现”了刘邦使陈平用离间计一幕。

《史记·项羽本纪》「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范增被气死也难以成立。他从老家居巢(今安徽六安市)出山就七十岁了。古代,人活七十古来稀,而且他还带兵打仗,曾被楚怀王拜为末将,后随项羽作战,可见辛劳。而史载他告老不是去居巢,而是去彭城,彭城是项羽的都城。居巢在安徽,彭城在江苏,居巢之西。推测范增寿命已到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

《史记·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拾】能否过江

项羽兵败山倒,被追杀,因为不肯渡乌江回江东,自刎而死。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似乎成了定论,而项羽真能回江东,东山再起吗?江东:又名江左,指今芜湖市、南京市之间的长江河段以东的地区。史载:“当时项羽率领一百多骑逃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迷路了,问老农,老农骗他向左,陷于大沼泽中。”连敌方逃亡中遇到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知道,如同亲临,只是史书没有交代信息来源。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又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县),只剩二十八骑,汉军追赶上了,项羽说了一句被后人诟病的话:“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非我指挥战争不当而造成的过错。”于是分四队冲杀汉军,汉军披靡,斩杀汉军一将,又斩杀一都尉(略低于将军)并近百人。二十八骑对汉骑几千,竟然占了上风,竟然只损失两骑。

《史记·项羽本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过分的是又出现了小说描写。当时,赤泉侯杨喜为汉骑兵将领追杀,项羽瞪眼呵斥,杨喜人马受惊,避开几里。简直是《三国演义》的雏形,张翼德长坂坡一声吼,坡水倒流,吓退了曹兵,吓得曹军将领夏侯杰肝胆碎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羽欲渡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附近),“欲”是想要,心理活动,《史记》经常出现心理描写,被诟病的地方。巧的是乌江亭长停船靠岸正在等待,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有千里,人口几十万,足够称王。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没法渡江。”项羽笑着回答说:“天要亡我,还渡江做什么,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起事,如今无一人生还,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难道我内心不羞愧吗?”然后就拔刃自刎了。前文交代他想渡江,见到亭长撑船等待,又不渡江了。前后太不一致了。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自刎而死。」

以上项羽传记的描写没可信度。刘邦传记称:“使派灌婴为骑兵将领追杀项羽至东城,斩首八万,便平定了楚地。”灌婴传记记载详细:“项羽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逃走,御史大夫(最高监察)灌婴受诏率领车骑兵追杀项羽到东城,攻破项羽军。属下兵士五人共同斩杀项羽,都赐为列侯。招降左右司马(最高军政之副)各一人,士卒一万二千人,擒获所有楚军将领和官吏。接着攻下东城、历阳(今安徽和县),而后渡江攻破吴郡都会(今苏州市),擒获吴郡太守,遂平定吴、豫章(治所今江西南昌市)、会稽(治所今浙江绍兴市)三郡,再挥师北上,平定淮北五十二县(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灌婴传记可信度高,基本流水账,他的军功档案。

《史记·高祖本纪》「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项籍败垓下去也,(灌)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刘邦和灌婴传记都记载杀项羽于东城,东城到乌江浦(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直线距离有公里左右,他还没到乌江渡口就被杀了,何来渡江?就算没被杀,渡江也没用。因为在垓下之战前汉军已经撒下天罗大网,成合围之势。项羽和刘邦荥阳对峙约和后,向南退到了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彭越乘势攻下昌邑(今山东巨野县)近旁二十几座城池,得到粮谷十多万斛(秦汉1斛=20公升),供给刘邦。刘邦又率领樊哙攻打项羽,拿下阳夏,俘虏周将军(疑似周兰)兵卒四千人。包围项羽于陈(今河南睢阳县),大破楚军。并血洗胡陵(今山东鱼台县;郭嵩焘认为是固陵之误,今河南太康县南)。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汉五年秋(冬),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谷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另外,当韩信平定齐国自立为齐王后,派灌婴攻破楚将公杲于鲁北(鲁县北),而后率军南下,击溃了薛郡郡长(治所鲁县,今山东曲阜),亲虏骑将一人。攻占傅阳(山东枣庄市)后,又先后占领下相(江苏宿迁)、僮(江苏睢宁)、获取虑县(江苏睢宁南)、徐县(江苏泗洪)。再渡过淮河,夺取了淮南的各个城邑,直到广陵(江苏扬州市)。这时项羽遣项声、薛公、郯公(两位史失其名)又夺回了淮北。于是灌婴又渡淮北上,在下邳(江苏邳县)击败项声、郯公军,斩薛公,占领下邳。接着又在平阳(山东邹县)击溃楚国骑兵,招降了楚都城彭城(江苏徐州市),俘虏了柱国(略次于丞相)项佗,招降了留县(江苏沛县东南)、薛县(山东滕州市南)、沛县(江苏沛县)、酂县(安徽萧县北)、萧县(今安徽萧县)、相县(安徽濉溪)。在攻克苦县(河南鹿邑县)、谯县(安徽亳州市)时,又俘虏了楚副将周兰。灌婴与刘邦在颐乡(河南鹿邑县南)会师后,随刘邦在陈县(河南淮阳县)击溃项羽军,灌婴部下士卒斩杀楼烦(古代北方部族,善射)将领二人,俘虏骑兵将领八人。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使(灌)婴别将击楚将公杲于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身虏骑将一人。攻傅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

上文繁琐的细节表明项羽的重要地盘已被占领,连老巢彭城都被拿下了。《中国历代战争史》评论:“韩信此次遣灌婴对楚大后方做此种深入之纵横扫荡,实予项羽一致命打击。因虑、邹、薛等地,为项羽之北境粮仓,淮南北则为项羽之南境粮仓。楚经此一大破坏,遂使在荥阳、广武等地前方军士益以粮食缺乏,后方扰攘,而不能坚与刘邦相持,乃不得不划鸿沟以求和焉。”

接着拿下楚更多地盘和策反楚将:刘邦用了张良的计策,招来了韩信和彭越的兵马。刘贾(刘邦族人)攻入楚地,包围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汉军派人诱降了楚大司马周殷(最高军政),周殷叛楚,率领“舒”(今安徽庐江)的兵马对“六”(今安徽六安市)进行屠城,夺取九江(今安徽淮河以南大部与江西全境)兵马迎接英布,对城父(今安徽亳县)进行屠城,再与刘贾会合。刘贾再与太尉卢绾攻打下临江王共尉(楚将共敖之子)的地盘(临江,相当今湖北大部、湖南全境及贵州东北部地区。),以临江为南郡。

《汉书·高帝纪下》「十一月,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亦遣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史记·荆燕世家》「汉王因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临江为南郡。」

垓下之前,项羽不但地盘被急剧侵吞,而且手下重要将领死的死,俘的俘,叛的叛。就算能逃到江东,地盘也所剩无几,就算人口几十万,能在短时间召集士卒对抗汉军几十万吗?打仗需要精壮男性。还有粮草兵器车马辎重怎么解决?加上后有追兵,无法东山再起。杜牧、李清照只是诗词感性抒发,不能当历史。

尾】总体评价

项羽名言:“富贵不还乡,像夜里穿着锦绣衣服,有谁看得到呢!”有人骂他:“楚人沐猴而冠”。指项羽是只猴子而学人的样子,通俗翻译是“人面兽心”,不过把刘邦也骂了,他也是楚人,也许史书另有所指。灭秦后项羽为盟主,闻名天下,还担心别人不知道他?再说古代君王出行,出警入跸,沿路管制,平民想见真面都难。是否回家乡就放松警惕?

《史记·项羽本纪》「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史记》批评他:夸耀功劳,一意孤行,不学古人,贪图霸业,尚武力征,五年灭亡,身殒东城,临死不悟,不知自责。(《汉书》略同)司马迁是大知识份子,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他说的“不师古”不知是学习古人什么?学习王道还是霸道,还是忠孝之道?先秦没有不以武力、势力、手段经营国家的,为了大业不择手段,司马迁深谙其道,所以班固批评他:“是非观点和圣人相悖;阐述大道,先推崇黄老之术而后论儒家六经;叙述游侠,歌颂奸雄,贬黜隐士;讲说货殖(经济),崇尚势利,羞愧贫贱。”总之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非常官方,有所忌讳。但他借项羽的口说出:“天要亡他,不是指挥战争不得当”是正确的,项羽天分能力手段都高过刘邦,只因为一个韩信丢掉天下,身首异处,也许是命运吧,书中偶有“非人力”之语,白话就是运气。如果能再来一次,不能用韩信就杀了他。

《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汉书·司马迁传》「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是深读《史记》必看之书,他说:项羽战败而死,鲁地之人为他守节最后投降,临江王、燕王、利几相继叛汉,都是项王的旧臣。天下已定,刘邦召集项氏和项王臣子记录入名籍,唯有旧将郑君(史失其名)抗命不从。足见项羽仁爱。(泷川说得对,不过只说了一点“仁爱”而已。)“项王败死,而鲁人守节不辄下;临江王、燕王、利几相踵叛汉,皆其遗臣。高祖使诸项氏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亦其旧将。亦足以见项王‘仁而爱人’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4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