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生于年。她出生在山东曹县(和我是老乡呀,哈哈哈哈),六岁跟父亲崔合利学唱河北梆子。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九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凤。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
马金凤表演细腻、洒脱、生动、逼真,唱腔高亢、明快,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喷口爽利,行腔稳健,韵味醇厚。以小嗓为主,大小嗓结合运用。经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和不断革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帅旦”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这三出戏全部拍成了电影。她的《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等剧的唱段多次灌制唱片和录制盒式磁带发行,被誉为“洛阳牡丹”。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属老一代中惟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
闫立品:生于年,年去世。河南人,其父阎彩云是豫剧著名男旦。她十岁入开封义成班,拜杨金玉为师,学习祥符调,并问教于宗师周青山(艺名“杂面肉包”)。她十二岁开始挂牌演戏,初露锋芒。其后到处搭班,很快蜚声剧坛。她坚持学戏先学德,一生不演低级下流戏,格守“不贪钱”,“不怕手枪,正直作人”的准则,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的品格。抗日战争时期,她削去辫子,剃成光头,女扮男装,流落到偏远的农村,宁肯忍饥受饿,艰苦度日,也绝不给日寇和汉奸演戏。开封、许昌等地的民众教育馆、救济会、商会等团体,赠给她“品端艺精”、“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等许多匾额、条幅。从此,她的名字便由来的阎桂荣改为阎立品了。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开封戏剧舞台。
阎立品《碧玉簪》
年,梅兰芳在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对她盛赞有加,并主动提出收她为学生。她的唱腔清柔甜润,韵味无穷,艺术上遵循“细想、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的准则,寓情于声,以情动人,独树一帜地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阎派”唱腔艺术。其名剧《秦雪梅》在中原大地影响极大,家喻户晓。她主演的《盘夫索夫》、《游龟山》等剧,也已拍成电视、录像或灌制成唱片、磁带发行全国。
桑振君,生于年,年去世,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旦角“三鼎甲”之一。她的代表作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她是集唱腔设计、导演和戏剧教育于一身的艺术家,为豫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坠子艺人家庭,六岁随母学唱坠子,九岁进杞县戏班,宗“祥符调”,工小旦,兼学青衣。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父母亡故后,她流浪卖唱,学习豫剧艺术,十四岁就唱红了。
20世纪40年代,桑振君在群众中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观众曾经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12万”,意思是她一场戏值12万。在民间还流传着“少串一趟亲,也要看看桑振君”的说法。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二十岁出头的她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她曾和常香玉同时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 将士。
桑振君《白莲花》
她的名剧《白莲花》在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一举夺得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一等奖,成为流派汇演中惟一夺取四个一等奖的剧目。 几十年来,桑振君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她演出的角色涉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老旦、丑旦等,戏路很宽。她主演的《打金枝》、《白莲花》等剧目均由中国唱片社制片发行,深为广大群众所喜欢。
她与许多艺术家有着深厚的友谊。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是她的老朋友。申先生的越调唱腔曾借鉴了桑振君的唱腔。她和申凤梅、陈素真、马金凤等老艺术家都有着极深的感情。她与马金凤共同合作录制过《投衙》。
文革,桑振君被打成“反动权威”、“黑线人物”,肋骨被打断,被迫离开了她所挚爱的豫剧舞台和教学讲台。
她对豫剧事业鞠躬尽瘁。年,已75岁高龄的她,不顾年老体弱,往来于邯郸、许昌,指导青年演员常俊丽排演桑派名剧《桃花庵》和《秦雪梅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