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可以说是《道德经》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思想,所谓“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同出于“道”而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说普通人从积极的思维方式出发,肯定的是“有”的作用,那么《道德经》中则是从消极的思维方式出发,更多地肯定“无”的作用。从肯定“有”的积极价值出发,它往往表现为尊重传统、遵守规则、不离不弃的旧思维定势;从肯定“无”的消极价值出发,它往往表现为否定现状,具有反传统、反权威、反世俗的意义,能更好地开拓创新。
市场经济年代,面对经济转型和现代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著名管理专家将道家《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智慧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将“无”转化为“有”,把倡导改革创新、反对墨守成规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谈经营秘诀》中指出:“只有努力创新的商店或生产公司才会有未来。墨守成规或盲目模仿他人,最终会失败。不可为商品的滞销找借口,一定要拿出魄力和决断力,在创新方面去寻求机会”。美国的卡斯特认为,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不断地适应和创造”德鲁克指出:“管理者必须抛弃过去,抛弃已经存在和已经过时的东西,他必须创造未来。”英国的罗杰·福尔克指出:“创新和改革是企业进步的关键因素。”
“有”与“无”作为《道德经》中最基本的辩证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得到充分应用。
张巡借箭退敌与孔明的草船借箭故事一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无中生有”的经典事例: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的叛军派唐降将令狐潮亲率四万大军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的真源县长张巡得到消息后招募了一千来人的部队并提前占领了雍丘。叛军到达后,张巡身先士卒带头直冲敌营将叛军击退。但是叛军采取不断攻城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里的箭都用完了。张巡眼看绝境即将降临,于是想出了一个“无中生有”的妙计。
当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们扎好上千名草人并穿上黑色衣服,用绳子从城头吊下。叛军发现后以为城中守军要出城进攻,于是他们就一直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草人。当守军撤回草人时一下子就得到了几万支箭。第二天晚上,张巡挑选了名战士,仍然用绳子把他们吊下城。叛军认为这又是骗弓箭的草人,于是大笑着无视它。五百勇士趁机袭击令狐潮大营,叛军顿时大乱,焚垒而逃。
回顾张巡这个计谋,不仅在“无”中生出了几十万支箭,而且更是从“无”中创造出了战机。因此可以说一切事业、财富、成就都是从“无”中而来。“无中生有”不仅是世界的必然性,也是一切创造行为的必然性。
《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很明确地说明了世间“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必然性。从万物创生的角度来看,老聃的哲学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管理启发:“无中生有”是创造的本质特征,创造就是把原来的“无”变成“有”,把原来的“不存在”变成“存在”。创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因为一开始的“无”,所以我们才必须创造“有”。创业的机会都是来自现在“不存在”的一切现象之中。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是个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