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堤
清光绪《续修睢州志》载:堤为梁孝王迁睢时所筑,隋炀帝访其遗址增而广之。两岸植柳,行者忘倦,即此是也。
堤生蓼草,远望若岭,故名蓼堤岭,简称蓼堤。
清咸丰三年(年),筑寨成集,遂称蓼堤岭寨,亦称蓼堤岭集。
村人所制传统烟火,享誉百里。境内有肖氏、魏氏祠堂。
名人有清代书画家赵座(字孔秀,号蓼堤老人)、清道光五年科举人萧芳泽。
孟庄
元朝兵起,孟子五十世孙孟成与弟避兵患,由山东邹县迁睢,孟成居睢州西南三十三里长岗东孟桥,其弟迁此,称孟庄。
高寨
明洪武年间,高黑奉命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避水患、匪扰筑寨,称高寨。
清咸丰年间,郭氏迁入,高氏迁蓼堤,仍称高寨。
张墩
明洪武二年(年),张氏奉旨由山西临汾县清河镇迁睢西北龙塘岗北桥口村(今属民权县),派行涧岗。
清初张可由涧岗迁居于此,当时有顿姓居住,曾称张顿,误书张墩。
刘找
明洪武年间,刘宗汉、刘宗安兄弟遵命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后失散。刘宗安找兄刘宗汉,城南居住,村名南刘找(今范洼乡刘庄寨),刘宗汉找弟刘宗安,城北居住,故名北刘找,简称刘找。
许寨
据《许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许永福由许庄(今属民权县)迁此,为避水患筑寨,故称许寨。
田庄
明成化年间,田冠斋由帝丘西北1.5公里田花园分居于此,称田庄。
高董关
据《高氏族谱》载:明初高黑之子由高寨迁此,称高庄。
据《董氏族谱》载:董垂奉旨由山西洪洞贤迁此,更名董庄。
后高、董二氏都有人做官,更村名高董官,亦称高董关。
周龙岗
据传村原有岗,周武王姬发代殷,兴国名周。周末分东、西二周氏,东周氏一支居此,因系皇族,村称周龙岗。
岗东南有龙山文化遗址,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屈庄
明初,屈清遵命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州西南三十三里屈楼。
明天启元年(年),农民义军一部入睢,九世屈钊避兵由屈楼迁此,称屈庄。
赵屯
据《赵氏族谱》载:明成祖定都燕京,为发展生产,官府遣军屯田。始祖讳忠,本护驾武状元出身,曾任睢阳卫指挥,电田于此,故名赵屯。
大马房、小马房
据《肖氏族谐》载:明洪武年间,肖启家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州西北三十一里蓼堤岭。
燕王征北,此为养马房,永乐定鼎,肖中龄由蓼堤岭迁此建村,村称马房。
万历年间,肖纯由蓼堤岭迁马房西端,称小马房,该村遂更名为大马房。
洪屯
据传洪氏系北宋将领,曾率宋兵屯扎于此,与金兵抗争,故村称洪屯。
据《安氏族谱序》载:安氏系大汉古襄邑民籍,金侵宋移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寄籍,洪武四年(年),始祖安泰率五男归乡,长子安敬官都指挥使,居睢州,屯田于此,仍称洪屯。
苗洼
明初,苗氏于此建村,地洼,称苗洼。
明末,孟玉林携家眷由孟楼迁此,苗氏不存,仍称苗洼。
吴庄
明初,吴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称吴庄。
清乾隆年间,李秉义携家眷由王庄迁吴庄北端,称李柏园。
嘉庆年间,朱绍文、绍武二兄弟由朱寨迁此。
清末,李柏园和吴庄合并,仍称吴庄。
沙坝
秦朝时,黄河水淤积成岭,隋炀帝增而广之,后黄水断岭成坝,称沙坝。
清礼、工部尚书汤斌孙之曝、之肺、之暄三兄弟从城内汤氏故宅迁此,仍称沙坝。
大岗
汉梁孝王刘武于此筑堤,隋炀帝增而广之,成岗。
明初,杨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睢。老二杨得林,居城西南三十六里中岗;老三居城南三十五里犁岗;老大杨兴居此,称大岗。
彭寨
宋初,彭茂与妻肖氏由陇西乞讨到此落户,后筑寨避兵匪,称彭寨。
朱寨
明万历年,朱需蕃避水患由朱庄寨(今属民权县)迁此,筑寨,称朱寨。
大寨
东晋永和十一年(年)正月,徐璀琳避乱由东海迁此,因地沙,称徐沙窝。
清咸丰三年(年),官府命小村并大村筑寨,以抗捻军,该村筑寨称大寨。
北张楼
明洪武年间,张泗携子张鉴奉命由山西洪洞迁睢州城西北张庄浦(今属民权县),不久又从张庄浦迁此,筑楼称张楼。
年,为别于东南7公里张楼,更名北张楼。
大刘寨
元末战乱,陈、梁二姓为保庄园筑寨,称陈梁寨。
明初,刘敬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仍称陈梁寨。
村前有烈士墓13座。
清乾隆三十六(年)科举人知县冯亨、清末大红拳名师徐廷瑞生地。
孙吉屯
明洪武二十一年(年),调汴坚城卫驻睢州,称睢阳卫,旗官孙珩随军由汴入睢,官府置农具遣军垦荒屯田,孙分屯于此,称孙旗屯。
明末吴国安避兵患由山西逃此落户,仍称孙旗屯。
民国时将“旗”改“吉”,称称孙吉屯。
赵矬
清乾隆年间,赵东鲁和子赵汉璧、孙赵文临、赵文法,由东赵堂(董店乡赵堂)迁此,二孙身矮多能,村称赵矬。
坚庄
明永乐年间,睢阳卫十八家带刀指挥之一坚氏居此,称坚庄。
明末王氏十世王化美由匡城西石庄迁此,相继高姓由寄岗来居,村无坚氏,仍称坚庄。
王介元
明初,山西盐运使王梦麟七子王孔昭奉命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州南王菜园,派衍后石村。
明天启年间,八世王迁佑由后石村迁此,筑楼,称王楼。
十世王肯构为清康熙五十三年(年)科解元,村更名为王解元。“解”“介”谐音,误书王介元。
罗阳
唐代,原为祈雨处,建坫台,里人于此祈祷龙王降雨,消除早魃,称龙王坫。“坫”与“店”同音,演称龙王店。
明崇祯年间,罗柱由河堤岭七家楼迁此,杨治法由蓼堤岭黎庄迁此,二人领工筑寨,称罗杨寨,演称罗阳寨。
清咸丰三年(年),修寨成集,也称罗阳集,简称罗阳。
汤庙
清礼、工部尚书汤斌孙汤之卓,乾隆元年(年),以贤良裔诏赐监生,由城内汤氏故宅迁此建村,因村东有庙,称汤庙。
燕屯
明初,粮草转运使燕效忠屯田于此,称燕屯。
杨屯
明隆庆六年(年),杨氏始祖杨进忠、杨进臣兄弟二人由河南固始来睢投亲于外祖父马太王,落户于睢州白云寺北1.5公里马岗(今属民权县)。
不久,杨进臣遵外祖父命,由马岗迁此垦荒屯田,故名杨屯。
汤庄
清礼、工部尚书汤斌孙汤之尹,监生,清乾隆年间,由城内迁此,称汤庄。
赵庄
明洪武十八年(年),赵彦清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称赵庄。
南张楼
据《张氏族谱》载:张氏世居关中,明初,张桂由关中迁睢州东北青杨行(今属民权县)。
天顺年间,张遇春、张逢春兄弟由青杨行迁此,筑楼,称张楼。
年地名普查时,为别于西北张楼,更名南张楼。
赵新楼
明隆庆年间岁贡生、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山东司郎中加一级、广东韶州府知府赵梦日由东赵堂(今董店乡赵堂)迁此筑楼,与东北里许赵破楼相对,称赵新楼。
赵破楼
明初,赵氏由赵老庄迁此筑楼,称赵楼。
明嘉靖年间,康升由康庄(今属民权县)迁此,仍称赵楼。
清末赵氏业败,赵老索将仅有破楼卖于康姓,称赵破楼。
沈园
明初,沈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东有枣园,村称沈园。
明万历元年(年),沈氏外迁,姬某由蓼堤迁居于此,仍称沈园。
老庄
元初,赵氏始祖赵德明自许昌迁睢州西赵楼(今属杞县);
明初,赵氏由赵楼派衍于此,后分迁赵新楼、赵破楼,该村为赵氏老家,故称赵老庄;
万历年间,李汝华后裔李廷栋由李园(今尤吉屯乡田堂村)迁此,更名李老庄,简称老庄。
张总旗
据《张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年),睢阳卫总旗张古杰屯田于此,以人名村,称张古杰,后改以军职名村,称张总旗。
东孟庄
孟子五十世孙孟成,元代避兵患由山东邹邑迁睢,居州西南三十三里长岗。
孟氏另一支由邹邑迁考城小从集,逾九世,由小从集迁睢。
据村东石碑所载:长门孟甫财居蓼堤东侧孟庄。明嘉靖年间,二门孟在奥居此,称盂庄。
年地名普查,为别于西北5公里蓼堤东侧孟庄,更名东孟庄。
杨庄
明万历年间,杨河因年歉由山西五台县王全庄移居睢州凤凰台,其孙杨礼由凤凰台迁此,称杨庄。
崔楼
明初,崔氏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居此,筑楼,称崔楼。
清咸丰三年(年),捻军过睢,郑尚波由龙塘岗南郑寨避乱于此,崔氏不存,仍称崔楼。
大陈庄
陈氏原籍湖北广济,明洪武二十-年(年),调汴坚城卫为睢阳卫驻睢州,陈希随军来睢,屯田于州西北四十五里龙塘岗(今民权县龙塘)。
明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相继,战事频仍,十世陈印苍、陈印高兄弟避战乱由龙塘岗迁此,称陈庄。与村西小陈庄相对,称大陈庄。
小陈庄
明末,陈朝阳避战乱由朱仙镇迁此,称陈庄。与东南里许大陈庄相对,称小陈庄。
陈菜园
明永乐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来睢,河决水患,流离失所,时居时迁,从无久居之地。
嘉靖年间,陈云桥定居于此,辟园种菜,称陈菜园。
村西原螭蚁庙,系明洪武末年(年)魏守魁建,旧时庙事颇盛。
张庄
明初,姜氏奉命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称姜庄。
清康熙年间,张鞅因族尊失官印定罪受连,由柘城县城隍庙匿居于此,姜氏处迁,更名张庄。
柏园
此处原是六亩柏树园。
清初,李继业、李继成兄弟由寄岗(今属民权县)迁此,称柏树园,简称柏园。
郭庄
明初,郭德山奉命由山西洪洞县迁杞县郭楼。
明天顺年间,三世长门由郭楼迁居于此,称郭庄。
黄庄
明万历年间,临淮贡士黄继芳调任睢州学正,养病于此,致仕落户成村,称黄庄。
不久杨天伦、杨天仓二兄弟由西门里迁此,仍称黄庄。
申庄
明初,申缙由上蔡迁睢州西北四十四里申集(今属民权县);
成化年间,申缙后裔由申集迁此,称申庄。
前韩庄
明洪武年间,监生韩质奉命由山西洪洞安泽县迁睢州西北三十四里大刘寨。
清顺治年间,韩氏十世三门二兄弟由大刘寨迁此,称韩庄。
兄为耕田方便,南移里许居住成村,称前韩庄。
解放初,韩氏仅存二户,移后韩庄,韩氏不存,仍称前韩庄。
后韩庄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常遭地痞兵匪搔扰,全部投亲靠友,奔走他乡,村废。
解放后,韩氏回村重建家园,与前韩庄相对称后韩庄。
司湾
明嘉靖年间,冯居易避水患由野鸡岗迁此,称冯庄。
清初,司马敬由杞县司岗迁此,因村处黄河故道折弯处,更名司湾。
娄河
原村东有白衣奶奶庙,村称奶奶庙。
明万历年间,娄氏迁此,村北有河,更名娄河。
马庄
南宋绍兴年间,马氏随岳飞抗金,经此落户,称马庄。
明末,马氏外迁将,部分庄田给姻亲王姓,部分卖给伯党集李永顺,仍称马庄。
谢寨
明洪武年间,谢廷佑由山西洪洞县迁睢州西八里谢头牢(今谢庄);
正统年间,三世行四谢仲玉由谢头牢迁此,称谢家庄。
村后为黄河故道,屡遭水患,防水筑寨,更名谢寨。今无谢氏,仍称谢寨。
罗庄
明洪武年间,罗仲玉由江南庐州府庐江县金斗铎随燕王北征,驻睢州北罗楼;
嘉靖年间,罗尚柱由城北罗楼迁此,称罗庄。
后来张庄,余庄并入,仍称罗庄。
黎庄
元初,黎七、黎八兄弟由河北乞讨至此,落户成村,称黎庄。
明正统年间,姬山由蓼堤岭迁此。
嘉靖年间,贺通携子贺祥由柘城迁此,黎姓迁州北任岗(今属民权县),仍称黎庄。
魏楼
明洪武年间,魏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浚仪北之小宋集。
万历年间,监生诰赠昭武将军魏荣,由小宋集迁睢州蓼堤西北洪家屯。
魏荣子魏俊蒌由洪家屯迁此建村,筑楼,故称魏楼。
袁庄
明万历年间,乐安府仪宾袁大观,配乐安府郡主(朱氏)及宋、魏孺人,由堤内袁堤湾迁此,称袁庄。
慢打锣
明宣德年年,侯仲德由杞县焦刺苑迁此,筑楼,称侯楼。
侯氏善医,治愈巡抚母亲顽疾,巡抚感恩致谢,命侍从至村偃旗息鼓且勿打锣,以表敬意,村人为志其事,更名为慢打锣。
冯庄
明末冯氏始祖冯猪绰号老拱,由河北乞讨至此定居,称冯庄。
清乾隆年间,刘风光由城北刘楼迁此,冯氏不存,仍称冯庄。
余庄
据《余氏族谱》载:始祖余安,原籍江西浮梁,随洪武征讨,战功累累,授指挥佥事,世官睢阳,余屯村西南有墓。
四世余懋,天性仁厚,持家勤俭,生财有道,田宅近者让给史弟,牵牛带具迁居于此,称余庄。
明万历年间,监生魏永誉迁入,余氏不存,仍称余庄。
明末魏学尹、魏学文二兄弟建楼,更名魏双楼,里人至今仍称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