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能在逐鹿中原中取胜,不仅仅体现在

白癜风这个病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321/10467309.html

01前言

为什么党中央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目的是为了牵制攻打解放区的国民党部队,减轻解放区的压力;如何能在中原地区立足?其因素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战场上,还有战场之外的很多因素,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02我军占领大别山区之后,一系列军事行动让曾蒋介石根据无法看懂

到年1月底,我军与国民党部队在整个中原地区尚处在相持不下的状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为了打开新的局面,设想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领第1、4、6纵队于3月下旬跃进长江以南地区。

为配合粟裕部队的行动,又研究决定,挺进中原的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步集中,在淮河、汉水、陇海路和津浦路之间机动作战,打中等规模或更大的歼灭战。

2月7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邓小平,要求他们率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转移至淮河、陇海之间,指挥刘邓、陈唐、陈谢共八个半纵队,打运动战,在机动打大的歼灭战。把国民党军的敌人主力吸引至淮河、汉水以北,以利于粟裕部队等机动作战。

邓小平反复分析了大别山地区和中原战场的战局。他考虑,国民党军虽然仍在集中兵力争夺大别山,大别山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局面,但经过两个月的斗争,根据地已经确立,地方武装及地方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已经基本具备独立坚持斗争的能力和条件,即使没有主力部队,国民党军也不能把自己打出去了。

此外,主力部队长期在大别山转战,消耗很大,并且一时难以捕捉有利战机,适时转出大别山,休整之后参加机动作战,既有利于中原作战,又能从大别山拖走一部分国民党军,减轻大别山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而有利大别山根据地的坚持和巩固。邓小平也估计到主力部队抽走,可能引起一些波动,大别山会出现国民党军一到两个月的严重扫荡行为,但是休整、胜利及粟裕部队的机动,必可改变形势,利于发展。

2月9日,邓小平复电中央军委,表示完全同意中央军委的意见,适时将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认为集中兵力作宽大机动作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又提出主力兵团不宜抽得过早,须要留在大别山,再打一个月圈子。

邓小平为什么主张主力兵团留在大别山,再打一个月圈子呢?一是上面讲到的,担心主力部队抽得过早,可能引起一些波动,不利于大别山根据地的巩固。二是从全局上的考虑。

这时,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的几个纵队正拟转到黄河以北进行休整,休整后再向长江以南地区发展。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四个纵队也正在平汉路沿线地区休整,准备向豫西作新的机动。如果在这个时候,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势必将部署在大别山周围的国民党军吸引到北面,这虽然可减轻大别山地区的压力,却不利于华东野战军及陈谢兵团的休整和作战。

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发出后,邓小平一面继续指挥部队在大别山地区作战,一面着手部署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部队的机动方向和部署,邓小平于2月12日致电粟裕、并报中央军委和后方指挥所,提出根据总任务,刘邓部向西时间不能太早,比先粟裕大军早10天至15天比较合适。战役的组织,应以陈谢、陈唐两部先向西进,吸引国民党军第10、11师向西移动。

以便于大别山部队集结和补充新兵,尾随国民党军第10、11师之后,并可以把大别山之敌吸引出来向西转移。

大别山部队之机动有两个方法。最好全部于淮河两岸集结向西。如果敌情不许可,则采取以两个纵队在淮河以北集结向西,两个纵队由广水以南向西。

这时,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机关及第1、4、6纵队,已从漯河以北、平汉路两侧出发,进入鲁西南地区进行休整,准备执行跃进江南的战略计划。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从战略全局出发,2月17日13时致电刘邓,敦促大别山地区主力部队转出,以配合粟裕部队跃进江南;同时,提出少抽走1个纵队,留两个纵队在大别山。同日23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致电邓小平、李先念,明确提出大别山全区可交给李先念指挥,邓率领应当集中的部队,即刻就渡淮北上,和刘伯承会合,统一指挥三军共22个机动旅合组起来的野战军。大别桐柏江汉三区均为辅助战场,北面为主要战场。

转出大别山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邓小平命令各纵队,按第2、6、3纵队的顺序逐渐向大别山北部移动,陆续转出大别山。

2月19日,邓小平鼓励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鄂豫、皖西军区部队的指战员们,他认为从形式上看,相比年12月底,现在的情况似乎有点糟糕,但是,我军在战斗中学会了走山路,思想得到了整顿,与群众的关系有了改善,开始的混乱现象停止了。

更重要的是,我军前进了一千里,创造了三大解放区,且已经正常都已展开了工作,人口多了,也建立了各级政权和军区组织。敌人是打不走我们的了。即使主力部队走后,咱们留下的同志们还是要坚持下去。主力部队在外线打几个胜仗,这里局面也就会变化。

2月20日晚,邓小平率部队顺利通过潢固公路,挥师北上。22日拂晓,到达息县县城附近包信集以南一带宿营。

这时,邓小平考虑的还是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以后,留在大别山的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如何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当天,他致电所属各军区、陈赓、谢富治并报中央军委,对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电报中特别指出各军区部队、地方与人民武装,要独立自主地强化更广泛、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各个击破和歼灭分散的敌人,以达到保护群众、土改革命运动,配合好主力部队打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

提高全体军民的胜利信心与顽强斗志,一定要强化游击战争,与运动战相结合,才能有效调动和分散敌人,寻机歼灭敌人,从而进一步巩固大别山根据地。

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准备新的攻势作战。

这时,刘伯承率后方指挥所由沈丘东北之梁营转移到了位于豫皖交界的安徽临泉县以南的韦寨村。2月24日,刘邓在达韦寨再次会合。

转出大别山后,部队终于有了一个休整的时期。休整期间,往往是部队思想问题集中暴露的时期。由于战局的变化发展尚不清晰,在一些干部、战士中又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有的人认为,这次转出大别山是因为在大别山站不住脚了,相当于前进了里,却后退了里;

还有的战士认为,部队之前在内线作战时十战十捷,仅鲁西南战役就歼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可一到大别山,前后才歼灭国民党军4个旅,外线进攻以后的胜利还不如原来大了,战略进攻的时间早了。

邓小平意识到,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将会影响部队的斗志,影响部队完成好中央军委赋予的新的战略任务。正好在这时,中央军委部署在各部队开展以“三查”即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即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他决定利用部队休整的时期,结合部队的思想实际,集中进行整党整军。

3月6日,邓小平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属部队的驻地临泉县吴营村,主持召开直属部队干部大会。在会上,他作《关于反攻形势与整党问题的报告》,针对部队指战员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集中阐述了战略进攻后的形势和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的战略意义等重要问题。

他明确指出:“有不少同志对于反攻的形势抱着怀疑态度,这是由于同志们常常是只凭着自己的直觉,从一个角落一个局部看问题的结果。”

他强调部队从内线防御转到外线进攻的战略意义,指出从战略意义上看,在去年的7个月中,我们从内线防御转到外线进攻,解放了4000人民的中原地区,在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战争的车轮,全部打破了蒋介石反革命的战略阴谋,迫使他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如果不反攻出来,我们在解放区能不能持久呢?过去第一年在解放区里打是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歼灭敌人,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战斗力。但当我们大量歼灭了敌人,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就一定要转到外线作战。不如是就不能粉碎蒋介石的战略进攻,也不能扭转战争的车轮。我们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打出来了,完成了这个战略任务,胜利是多么伟大呢!

4月4日,刘邓部队在淮北完成休整、补充后,离开临泉县油房庄,开始向豫西转移。邓小平来到第二纵队驻地沈丘以南的毛营村,召集第二纵队的负责人开会。他在会上说到现在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的3、8、10纵和我们并肩作战,陈毅、粟裕大军的主力也要南下。

两大野战军逐鹿中原,这是历史的转折,要不了多久,蒋介石的主力就会完蛋。今后打仗和过去不同,是多兵团的协同作战,整个中原战场是一盘棋,一步走错就会影响全局。像在大别山一样,我们都要有全局观念,要一切行动听指挥。

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并没有察觉刘邓部队西行的意图,因此,一路上没有发现大的敌情,部队行军还比较顺利。

4月13日,部队到达河南叶县以东十公里处的郭店镇,进入豫西,实现了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会师中原的战略目的。

4月上旬,陈谢集团和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攻克中原重镇洛阳,切断了国民党军中原与西北的铁路联系。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逐步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

4月16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电示刘,新的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以西,以利粟裕行动。不要企图在平汉线附近和数个师集中行动之敌作战,而应远离集中之敌,到有分散之敌可打之地区去作战,早日向西南,首先夺取宛西四县,然后出汉水。为执行上述作战任务,中央军委决定把陈赓、谢富治所部也归为刘邓统一指挥。

鉴于中原战场有利的形势,向来善于独立思考的粟裕4月18日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

同日,刘邓也致电中央军委,并告之陈毅、粟裕,肯定粟裕率部过长江的战略方向,但倾向于同意粟裕的意见,即华东野战军暂不过江而加入中原作战。电报中提到从中原形势而论,粟裕的部队过江可以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但我们不知道粟裕部队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如果过江准备尚不充分,可以推迟出几个月过江。粟裕部队推迟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也是可行的。

根据中央军委4月16日来电的指示,刘邓决定发起宛西战役。4月20日致电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并中央军委,提出决心先以陈赓指挥第2、4、10三个纵队,进行宛西战役,攻占宛西四县及西峡口,相机攻占襄樊、老河口。而以九纵监视郑州,陈士榘唐亮兵团和第3、6两纵集结适当地区,一面休整,一面准备打援。

中央军委同意他们发动宛西战役的计划,并决定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归他们指挥,参与作战。同日,刘邓向各部队下达《关于宛西战役的部署》的命令。

在长期的军队和地方政治工作实践中,邓小平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地,总是注意有针对性地做地方干部和地方部队的思想和政策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认识上的一些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

宛西战役的部署安排好以后,邓小平来到中共豫陕鄂区委驻地——河南鲁山县。四月二十五日,他在河南鲁山县城的一个天主教堂里主持召开中共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在会上作了报告。

豫陕鄂军区的部队是从太岳根据地转出来的,远离后方作战,同样吃了不少的苦头。有不少人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战略进攻是不是早了一点呢?迟一点是不是会好一些?

邓小平则认为反攻的时间是刚好合适的,太迟了不好。原本蒋介石就想把战场摆在解放区,这是将介石在人民战争中得到的经验。如今蒋介石又想用故伎重演,和我们在解放区打仗,借此来削弱我们的经济和后勤,以达到削弱我军军事力量的目的,让我们无法持久作战,无法从解放区打出来,使蒋介石的大后方受损失,来供应他长期作战。

豫陕鄂是一个大区。豫陕鄂区的部队和地方干部担负着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任务,因而特别关心先期建立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情况。有些人看到主力部队转出了大别山,以为大别山根据地已经失败了,而产生了悲观情绪。对此,邓小平有针对性地做了介绍。他认为我军在大别山已经建立了两个军区,有人口,已经完成了开展游击战争的布署,我军已经将大别山区每个角落都建立了武装政权已经站稳了脚跟;于是,我们野战军才逐步抽出来作大规模机动作战。

就此,他因势利导地批评了部队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和不愿意继续吃苦的思想。说咱们有些共产党员,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太少,只凭主观来看问题,根据自己头上有没有乌云来判断革命胜利或失败,这样的话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而悲观失望的。

邓小平还提到我军的力量正在发展,在外线作战肯定没有解放区内线作舒服痛快。越是接近胜利,所进的敌统区越多,战争环境就会越来越艰苦。还有几万万人口的敌统地区等着我们去解放,只有打过长江去,消灭所有的敌人,才能取得全国的胜利。

宛西战役于5月2日开始,5月17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2余人,收复县城9座,解放了南阳以南的大片地区。至此,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日益巩固,战略地位日益重要。

为适应经略中原解放区和中原作战的需要,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对领导班子做了调整,邓小平任中原局第1书记,由陈毅、邓子恢分任第2、3书记,将刘邓陈谢部改为“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这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南线战场指挥中心的形成。

还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进行宛西战役期间,5月初,鉴于中原战局的重要变化,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意粟裕的建议,决定正在濮阳休整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休整完毕后,暂不实行跃进江南的战略行动;由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第1、3、4、6、8和特种兵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等部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豫东地区,加入中原作战,以集中力量歼灭中原地区之国民党军,粉碎中原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

中央军委要求刘邓部队牵制临颍地区的国民党军整编第18军使其不能东援,为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渡黄河南下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刘伯承、邓小平决定组织宛东战役。他们部署以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指挥第1、3、6纵队为东集团,佯攻确山,以吸引整编第18军南下增援,同时准备迎歼可能由南阳地区东援的国民党军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部;以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指挥第2、4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桐柏军区部队主力、豫西第7军分区部队组成西集团,准备由西向东协同东集团在羊山集以东地区合击由南阳东援的张轸部。

5月31日凌晨,当陈赓命令部队东进的时候,张轸部却突然掉头向南阳逃跑,我军未能按计划在南阳、赊旗镇之间切断张轸部与南阳的联系,结果张轸部向南阳逃跑时,我军并没有部队进行阻击。当陈赓发觉情况不对,即刻派兵全力追击堵截,终归还是晚了一步,仅截住张轸部余人。

战后总结,刘邓对这次战役的结局很不满意。

中原军区司令部及其所属的作战处、机要处驻在赵官营村西南的北张庄。这里地处洛叶公路以东两公里处,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司令部设在村东北角的一座大地主的宅院里。

不久,来中原局工作的陈毅和邓子恢到达宝丰。6月14日,在北张庄西不远的皂角树村,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邓子恢见面了。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自从年8月25日在延安一起参加完我党七届一中全会,同乘一架飞机飞返太行前线分手后,有两年9个多月的时间没有见面了。久别重逢,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整整谈了一个通宵。

5月底,粟裕率部队渡过黄河,进入鲁西南、豫东地区,参加中原夏季作战。刘伯承、邓小平将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归建由粟裕指挥,并令其迅速向豫东地区开进。

同时,为吸引敌张轸部由南阳地区西移和整编第18军由临颍地区南移,以减轻粟裕部队在鲁西南作战的压力,他们研究准备发动襄樊战役。邓小平说认为华野主力在豫东展开打,中野主力在平汉线牵住南线敌人兵力,然后我们乘敌不备,象下象棋一样出动“边车”直袭襄阳。

正当刘邓积极准备进行襄樊战役时,粟裕来电告之,决定改变原定在鲁西南歼灭邱清泉部的计划,而先攻取开封调动邱清泉部来援,再于运动中加以歼灭。刘邓遂决定暂停襄樊战役准备,而急调1、2、3、4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全力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18军及整编第28师等部,以保障粟裕部队开封作战的胜利。

6月17日,陈唐兵团对开封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6月22日攻下开封。

开封失守,蒋介石急忙调兵北上增援,企图在睢县、杞县地区与中原野战军决战。粟裕决定主动放弃开封,集中主力于杞县以东、以南地区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并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希望中原野战军能派兵阻击北上增援的国民党军。邓小平在宝丰北张庄收到粟裕的电报后,立即同刘伯承、陈毅取得联系,研究决定以中原野战军一部监视国民党第18军,主力部队主动攻击北进之吴绍周部,吸引国民党第18军回援,全力阻击南线可能北上的国民党军队。

阻击战于6月28日开始,战场在郾城、漯河、西平、遂平一带,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一起亲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至7月1日结束,有力地保障了粟裕部队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的作战。

豫东一战使中原战场国民党军布局发生了变化,其主力已全部集中在豫东及平汉线许昌、信阳一段,而汉水中游的襄阳、樊城、谷城、老河口一带兵力薄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战机,按原计划发起襄樊战役。

担任主攻襄阳作战任务的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当时任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近山后来回忆说,在讨论作战方案时,邓小平要求打襄阳要纵观全局,通盘计划,像割肉一样,先割哪块,后割哪块,割肥的,割瘦的,心中要有数!

7月15日20时30分,第6纵队对襄阳城实施炮火攻击,打响战斗。至7月16日19时30分,全歼驻守在襄阳城的国民党军。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原野战军同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在中原战场先后取得了豫东、襄樊两个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中原战场的形势越来越好。

03大别山经验,土地革命成为中原战场胜利的保障

要在中原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为创建和巩固中原根据地而斗争,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在大别山时,邓小平就注意随时总结土改工作的经验教训,注意防止和克服“左”的错误倾向,提出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的思想和政策主张,不仅对大别山地区土地改革的健康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全国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和其他方面工作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年10月,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受中共中央委托,由刘少奇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下达指示要求全国各解放区无例外地按照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平分土地的原则进行土地改革。进入大别山之后,邓小平便着手领导进行土地改革。

10月10日,邓小平以中原局名义起草了《中原局关于进入大别山后地方工作的指示》,两天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发到所有进入国民党区域作战的部队。指示提出要把土地改革作为创建根据地的有力武器,在有初步基础的地区,立即放手发动群众分田地;组织贫农小组,成立贫农团和农会,召开贫农会员大会或农会代表大会讨论、形成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

土地改革毕竟是一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根基的深刻革命,牵涉到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各解放区的群众基础、干部条件、政权情况及军事任务等都很不一样,因而情况复杂,政策性很强。这时,毛泽东以很大的精力抓土地改革,他强调土地改革要区分老区、半老区和新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根据各类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步骤。大别山区是一个较大的新解放区,毛泽东自然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3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