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跳槽求职找工作的黄金时段,有人不禁要问:古人是怎么求职的呢?笔者总结了一下,古人求职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找一把手面谈,二是通过重要人物举荐,三是一把手亲自登门求贤。看看诸葛亮、韩信和郦食其的求职经历,他们就是分别采用这三种方式进入他们的公司的。
1.直接找一把手面谈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秦末郦食其(读作lìyìjī)进入刘邦集团公司便采用的这种方式。
郦食其画像郦食其听说刘邦的队伍打到了他的老家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正四处招聘贤才,于是前去应聘。刘邦找了两个美女正在酒店做足疗,准备一边做足疗,一边面试郦食其。
郦食其觉得刘邦太轻浮草率了,完全没把这次面试当回事。于是长揖不拜,问道:“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刘邦一听此言,破口大骂:“你这个书呆子,天下人正是不堪忍受秦朝的苦役,各路诸侯才起兵反抗暴秦,你居然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简直毫无道理,不识时务!”郦食其说:“您真的是要聚役徒、起义兵来推翻暴秦的话,就不应该这样倨慢无礼的接见长者。”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已经五十九岁了,所以自称长者。
《楚汉传奇》刘邦剧照刘邦听得这一席话,自知理亏,立刻支开美女,不再洗脚,穿戴整齐,请郦食其上座并郑重道歉,这才正式开始面试。郦食其谈了自己擅长领域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合纵连横之术,简单点说就是当说客。刘邦听完大喜,觉得自己的公司正好缺乏这样的人才,便将郦食其纳入麾下,接着又请郦食其吃饭。
郦食其根据当前形势,为刘邦制定了夺取陈留郡的计策。拿下陈留郡之后,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此后,郦食其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最终成为刘邦手下第一说客。
《楚汉传奇》刘邦和郦食其剧照刘邦分封列侯功臣时,郦食其已死,刘邦感念郦食其的功劳,特意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2.通过重要人物举荐
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内推。但是这个负责举荐的重要人物职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的进入公司的职位上限。韩信能受到刘邦的重用,全赖萧何的大力举荐。
《楚汉传奇》韩信剧照在萧何举荐韩信之前,刘邦的司机夏侯婴已经向刘邦举荐过韩信,或许因为是夏侯婴所举荐,刘邦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授韩信为“治粟都尉”,史书记载:“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韩信觉得自己在刘邦集团还是没什么发展,愤而出走,这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桥段。
萧何月下追韩信创意画萧何是何许人也,萧何是刘邦集团公司的二号人物,相当于公司的常务副总,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当时去追韩信,刘邦以为萧何离他而去,史书记载:“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可见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因此,萧何说话自然有分量,而且萧何也是尽了全力为韩信争取,绝无保留。萧何追回韩信之后,立即向刘邦举荐,称韩信是“国士无双”,只有拜为“大将”,而且必须举行隆重的大将授勋典礼,让军中所有的将士都知道韩信是大将,才能真正留住韩信。因此,在萧何的大力举荐和全力争取下,刘邦直接拜韩信为大将。
《楚汉传奇》刘邦拜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完全释放了自己的才华,先后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众,东杀楚之名将龙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终立不世之功,建不朽之业。
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集团根本无法与项羽集团抗衡,更别说占领天下了。韩信作为无双国士,不世天才,如果没有刘邦搭建的平台,也难以建功封侯。
3.一把手亲自登门求贤
这是大拿、牛人才享有的待遇,这个例子可能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较为简单: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却铺成开来,写得极为精彩。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已然听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此后徐庶、司马徽先后给刘备举荐诸葛亮。
徐庶的推荐辞是这样说的:“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司马徽的推荐辞则更拔高了一层:“以吾观之,(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以说,诸葛亮还未出场,已经是未见其身已先闻其名了。
《三国演义》刘备与诸葛亮剧照刘备带领关张二人,三次登门,终于得见。诸葛亮一出场,便为刘备绘制了战略规划蓝图,那便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如果蓝图仅仅停留在纸上,那诸葛亮可能就是沽名钓誉之辈,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身体力行,硬是把这幅宏伟的蓝图几乎变成了现实,最终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诸葛亮最后担任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三国演义》隆中对策诸葛亮加盟之前,刘备集团公司还处于“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的境地,连立足的根据地都没有;有了诸葛亮的加盟,刘备集团公司才得以“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正是君臣二人鱼水交融,勠力齐心,才得以建立大业。同时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史记》《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