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看看红楼梦中是如何

眼下已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很多人认为秋天到了,并晒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了时间和节令,比如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清明、芒种、秋分、小雪等均有涉及,但并未提及“立秋”,遑论将其作为秋天的开始。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二十四节气中,“四立”被看作四个季节的开端,这就是大家把立秋看作秋天开始的缘起。但是,这个季节划分方法似乎有点“简单粗暴”、并且还有点“超前”。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立秋时的天气依旧十分炎热,从体感上来说,似乎仍然是夏天。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立秋”后设置了“处暑”这一节气。

如果“立秋”意味着一年中的气温逐渐从巅峰开始坠落,早晚温差逐渐拉开,那么“处暑”则意味着溽暑(潮湿的空气)逐渐消散。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的架构中是从气温和湿度两个角度对秋天来进行界定的,只用“立秋”这一个节气来判定秋天的到来与否显然有失偏颇。这是红楼梦中不把立秋当作秋天开始的主要原因。

既然将“立秋”作为秋天的开始并不确切,那么红楼梦中是如何界定秋天的到来呢?结合原著中的蛛丝马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角度:一是基于农历月的季节判定。二是基于“三伏”的夏、秋判定。下面分别阐述:

在引进公历之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习惯用农历月进行季节划分。具体说来,以3个农历月为1季,即农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以此类推,遇到闰月时该季4个月。1季的3个月分别以“孟、仲、季”,或“早、中、晚”,抑或“初、中、暮”进行命名。方志中的记载试举两例。

雍正《安定县志》载,康熙二十一年,秋七月,霪雨六十日,秋禾糜烂。乾隆五十三年《杞县志》载,乾隆三十二年秋八月,螟特伤豆。《红楼梦》中多以“初、中、暮”描述季节。第六十七回,袭人跟宝玉说要去凤姐处,她说:“……我早就想着要到那里看看去……你今日又不往那里去,而且初秋天气,不冷不热,一则看二奶奶,尽个礼,省得日后见了受他的数落……”

结合前后文,此时正值农历七月,与“初秋”之说甚合。其余季节的例子,已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春分,春分是春天的开始吗?》一文中列举了很多,在此不赘述。总之,农历月是红楼梦中季节判定的重要依据,七月经常会被看作秋天的开始。

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古人将其与干支纪日法结合,总结归纳出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三伏”,出伏之时也意味着天气凉爽,秋天来了。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即为头伏(初伏)的开始,俗语叫“夏至三庚数头伏”,而第四个庚日是中伏(二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在60个干支组合中,两个庚日之间的间隔为10天,因此头伏为10天,末伏也为10天,而中伏的长短则有不确定性。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则中伏有10天;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六个庚日”,则中伏有20天。比如,今年的中伏就有20天,故而称之为加长版的三伏天,一般来说,大多数年份都是加长版。

末伏一般开始于立秋后数日,结束于处暑节气前后,比如今年的末伏开始于8月10日,将于8月20日出伏(离处暑节气还有3天)。届时,在北方冷空气的打压之下,来自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将逐渐撤退至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空气湿度大大降低,迎来秋高气爽的时刻。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红楼梦中是否有关于“三伏”的描述呢?大家是否记得龄官画蔷一段呢?“伏中阴晴不定,扇云可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喇喇地落下一阵雨来……”宝玉偷看龄官画蔷之时正值三伏天,突然遇到了对流天气,衣服都湿透了。

当然,此处的时序有错乱,后文说明日是端阳节,而无论如何农历五月都不可能在伏中。笔者认为,遇雨一段很可能是早期的文字,即,早期设定中是伏中遇雨,在改稿中移到了五月。

还有一处是在第六十七回,袭人在去凤姐处的路上遇到了祝婆子。“那祝婆子说:‘我在这里赶马蜂呢。今年伏里的雨水少,不知怎么,这些果木树上长虫子,把果子吃得巴拉眼睛的,掉了好些下来,可惜了儿的白扔了……”

综上可知,红楼梦中经常采用“三伏”来记述一年中最热的时刻。而三伏的终结意味着夏终秋启。可以推测,除了农历月之外,红楼梦中也会与“三伏”结合,来衡量秋天到来与否。

很多人喜欢秋天,是因为经历了酷暑,食欲渐渐开启,终于可以大吃大喝了,也就是“贴秋膘”。红楼人物“贴秋膘”一般发生在中秋之后。这是因为初秋时节,天气尚热,如果吃太多太油腻,容易造成肠胃不适。想要贴秋膘的小伙伴儿们可别着急,不妨再等一个月。

作者:刘浩,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0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