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又有一批起义队伍脱颖而出,其领导者便是项梁。
项梁,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年幼之时,其父亲便已去世,所以项羽从小就被叔父项梁领养。项羽后来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军事人才,除了其天赋异禀外,与项梁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可以说,项羽正是在项梁的带领下,才走向了后来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诛除郡守,拉起一支队伍 秦末,陈胜揭竿起义,随着他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百姓纷纷杀了当地父母官响应起义。没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时任会稽郡守的殷通既想顺势起义以保命,又担心起义失败被扣上犯上作乱的帽子,就找来才能出众的项梁商榷。但他忽略了项梁是楚国亡国贵族的后裔,对秦朝政府怀有切齿之恨,即使起义,也与他的出发点不同;同时,以项梁高贵的血统再加上骄傲的性格,骨子里是不屑与这位郡守共谋大事的。 据《史记》记载,当项梁来到郡守府以后,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巧合的是,殷通口中所说的桓楚,因为犯了法,正逃亡在外。因此,项梁回答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我的侄子项籍(项羽名籍,字羽)知道,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同意后,项梁随即把项羽叫进来。待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项羽接到暗示以后,突然拔出宝剑,一剑便结束了郡守的性命。 刺杀成功后,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人头、身上挂着郡守的官印走出了郡守府。郡守的部下做梦也不会想到,大白天居然会发生这等事。但是还没等他们完全清醒过来,项羽二话不说,一连杀了府上多人,整个郡府上下所有的人都吓得趴倒在地上,没有一个人敢站起来。 正当大家被项羽大开杀戒的恐怖行为吓得魂不附体时,项梁把原先与他熟悉的豪强官吏召集起来,向他们表明自己诛除暴秦的志向。项梁在当地威望极高,而且身上具备了祖先们所特有的武将气质。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时,为了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和响应,不得不假托是奉扶苏和项燕的号令起兵,项燕便是项梁的父亲。从中可以看出,项家在楚国甚至当时整个中原声威极高。再加上项梁具有超强的煽动能力,可谓振臂一呼,万人响应。正式宣布起义后,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余人。再加上后来其他部队的归属,项梁的部队已达到六七万人。就这样,项梁和项羽在起义的道路上,胜利夺取了“第一桶金”。攻无不克,项梁军威大振 当项梁的部队兵强马壮、声名鹊起之时,著名起义军领袖陈胜却被秦将章邯所败。当时中原各地起义军彼此孤立,如同一盘散沙。项梁的部队已然成为当时反秦的主力军。项梁率领义军的第一仗便灭掉了陈胜部队里的一位叛徒,并成功接收了他的部队。同时,另一支队伍在项羽率领下攻占了襄城。实力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后,项梁便在薛县(今山东滕州)召集天下英雄,共商反秦大计。在这次会议中,项梁得到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范增,另一位是刘邦。范增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但投靠项梁之前,却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隐者。此人不仅目光长远,而且腹有良谋。他向项梁总结了陈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南公(战国时楚国一位知晓阴阳的奇者)的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梁正是听了这位智者的话,才命人在民间找到了正在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王。而对于刘邦的投靠,项梁并不感到意外。第一,刘邦起义之初,羽翼未丰,实力尚弱;第二,刘邦最困难之时,项梁曾经借给刘邦兵马,才使其顺利攻下丰邑,当时的刘邦对项梁可以说既敬且畏。 薛县会议结束后,意气风发的项梁带领部队大破秦军于东阿,紧接着项羽和刘邦又攻克了城阳(今菏泽胡集乡一带)。不过项羽和刘邦此次下手较狠,城阳城破以后,屠杀了全部城内的军民。“屠城”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譬如曹操屠城徐州),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充分发泄攻城者持久攻城不下的怒火,可以恐吓下一个被攻击目标的守城军民,令其届时不战而降;反之,“屠城”的残暴,也可以激发其他守城军民玉石俱焚的抵抗决心。令项羽和刘邦想不到的是,当他们紧接着南下攻取定陶时,定陶守城的秦军和百姓,听说项羽和刘邦屠杀了城阳所有军民,空前地团结在一起,拼死守城。项羽和刘邦硬是几天没有攻下,不得已悻悻撤军。 项羽、刘邦西进之时,项梁亲率楚军主力后续推进,抵达定陶城下。当项梁听说项羽在定陶屡攻不下无功而返时,不禁对守城的秦军勃然大怒,当即对定陶城展开了猛攻。定陶守城军民在项、刘的强攻下已伤亡过半,不几日定陶就被项梁攻克了。 正当项梁为攻克定陶兴奋不已时,项羽和刘邦在今河南杞县又打了一个胜仗,这场仗打得非常漂亮,甚至把当朝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也杀了。接连的胜利让项梁不禁骄傲起来,但他高兴得太早了。他不知道,有一支军队此时正磨刀霍霍,准备一雪前耻,这支部队的首领便是秦军著名大将章邯。骄傲轻敌,定陶兵败殒命 章邯是秦国军队中的第一猛将,在镇压秦末起义军过程中可谓是战功赫赫。秦末的起义军大多败在他的手下,就连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亦败在此人的刀下,轰轰烈烈的反秦火种差点儿就被他熄灭。 然而,让章邯无比郁闷的是,他自出道以来,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直是所向披靡,屡战屡胜,没想到东阿一仗惨败在项梁之手。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让章邯无地自容的是,楚军在东阿将他击败之后,对其残兵败将穷追猛赶,犹如痛打丧家犬一般,一口气将他从东阿追至濮阳方肯罢手,这是章邯军事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耻辱。所以自东阿军事惨败之后,章邯一直含垢忍辱,时刻准备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报仇雪耻。于是他每日都派手下去打听项梁的军情,不断寻找一个能够一举击败项梁的可乘之机。 项梁的心情此时和章邯正好相反。自起义以来,他的部队一直是攻无不克,势如破竹般地横扫了所有敢于和他正面争锋的敌人,此时的他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两军对峙僵持之时正值秋季,凄风苦雨,连宵不止。项梁认为在这种天气下部队不可以硬攻,所以只是在营中饮酒消遣,所有的军纪军规,几乎全部搁在一边。他的士兵们亦乐得逍遥自在,各自只知饮酒享乐。更为可怕的是,项梁因屡胜而骄,明知他驻守定陶的部队是一支孤军,也没将刘邦和项羽的部队召回。楚军的麻痹骄横,早已被章邯派出去的人打探清楚。但对于上次东阿的惨败,章邯始终心有余悸,所以四处征集兵马,准备一举击败这支曾经令他蒙羞的楚军。 项梁有位谋士叫宋义。察知秦军不断增兵于濮阳,宋义为此深感忧虑,提醒项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防秦军的反击。项梁却认为章邯已是他手下败将,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况且项梁认为,章邯之所以增兵,只不过是为了据守濮阳。再者,此时天气阴雨连绵,路上泥泞不堪,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攻我军?对于劝谏他的宋义,项梁第二天就把他给打发去齐国了,并交给了他一项任务,命其前去说服齐国与楚军联合攻打秦军。 公元前年9月,章邯率领秦军的主力部队,乘夜色悄悄接近了定陶。在行军途中,章邯命士兵们每个人都拿出一根像筷子一样的木棍,然后命令士兵们将木棍含在嘴里。原来,这是为了避免士兵行军时发出声响的工具,历史上称此为“衔枚疾进”。当这支部队抵达定陶并吹响战斗冲锋号角时,项梁的士兵大多还都在熟睡中。结果可想而知,项梁的部队溃不成军,项梁本人也英勇战死,他的尸体就地被埋葬于定陶。
“项梁墓”标志碑项梁墓位于定陶区定陶镇崮堆刘村南米处,后世有诗云:“孤标傲世破重关,失鹿鸿门竖子悭。霸业曾销秦幻梦,忠心难就楚河山。漫云才略终须尽,谬许时名枉不还。惆怅风云随变灭,空埋俊骨野蒿间。”清朝诗人李恪三也曾著诗感慨:“轻骄最足败三军,惜斥良言武信君。战烈未成为已死,吞秦遗恨吊荒坟。”(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