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为何读作历异基历异基有何讲究

郦食其是秦末楚汉争霸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除了他自身的逸闻轶事外,他的名字也很奇特,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鲜少有人能够读对他的名字。

“郦食其”读作“历异基”,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集解中,即郑德曰:“郦食其音历异基。”

“郦”读作“历”没有争议,只是这“食其”二字为何偏偏要读作“异基”呢?

就不能老老实实读作“食其(shíjī)”吗?

难道上万个文字还不够用,非要“独创”文字吗?或者这其中有何讲究?

01

可能与古文、方言有关。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与各国之间文字不同,读音当然也不尽相同。

尽管之后,大秦帝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但那些远离国都的偏远地区仍旧保留着自己的方言。

比如,我国现代语言学家陈寅恪的名字就存在争议。

有人说按照方言应该读作“chényínquè”,因为“恪”在陈寅恪的家乡江西修水县中,按照方言应该读“què”,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

还有人说,按照普通话,“恪”只有“kè”这一个读音,所以应该读作“chényínkè”。

02

可能与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之一有关。

古今字,是指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比如“昏”为“婚”的古字,“昏”的本义为日冥也。

《仪礼·士昏礼》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比如骂人的“骂”,异体字有“罵”和“傌”。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比如高中课本中的《鸿门宴》,“要项伯”中“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中的“倍”通“背”,背叛。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造新字比较麻烦,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意思。

除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字形相似,抄书人抄写错误或是印刷错误。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都是手抄书,难免抄错字。

比如《史记·孝武本纪》中:“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

“沈”为“沉”,“沉祠”的意思是将祭品沉入水中,祭祀河神。

0

更有意思的是,与郦食其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叫审食其的人物。

郦食其和审食其两个人不仅同时代,而且一个效力于刘邦另一个效力于刘邦的老婆吕后。

那么审食其是应该按照郦食其的读法读作shěnyìjī呢,还是应该读shěnshíjī呢?

郦食其是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审食其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两人故乡相差一千多里,方言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文字读音也有差别。

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没有审食其读作审异基的集解,但前面都注解过了,食其读作异基,所以就不再赘述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郦食其和审食其两人名字的读法,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0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