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木集是位于杞县南部的一座古老集镇,处在睢、杞、太三县交界处,距三个县城各六十里。早在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板木集就建造了布局合理、整齐有序的棋盘大街。四门四豁口,俗称四门八关,四个迂头八个拐,二十四个丁字街,七十二椽庙,七十二眼井。八条街上十六座庙门相对,人称八大对(即南大寺对天爷庙、天喜庙对关爷庙、三皇阁对大王庙、祖师庙对奶奶庙、阎王庙对背角台、火星阁对过街庙、寿星阁对药王庙、鲁班庙对老君庙)。板木集土寨墙高二丈有余,曾取名“安和寨,四个寨门均是砖圈大拱门,上有挑角门楼。东门取名为“迎宾楼镇皖门”,南门取名“庆凯楼安化门”,西门取名为“景华楼宝成门”,北门取名“望阙楼承恩门”。门楼两侧都有土炮垛口,结构严谨、美观大方。板木集又是远近闻名的道教、佛教胜地。《杞县志》(年版)页记载:“道教源于东汉,盛行于唐,约在魏、晋时期传入杞县,至民国初年仍很盛行。佛教传入杞县约在东汉末,至隋唐年间县城及各集镇相继建立寺院,信徒日众,佛事活动盛行。此后历宋、元、明、清数代而不衰。其间寺院最盛者为建于唐咸通年间(年—年)的板木南大寺(长安慈恩寺广道禅师建),有香火地余亩,僧众余人,至清代仍香火缭绕,僧侣不绝。”板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编辑迎宾楼镇皖门的来历传说,安徽亳州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有一天大街上来了一位老人,手里拿着几个火烧(面食饼子),口里不住的喊着:“十二两大火烧、十四两小火烧,双袁家没火烧”。就这样从南头喊到北头,又从北头喊到南头,往返数趟,众人听了迷惑不解。就在这天夜里,果然除了双袁家和另外几家没有失火,差不多的店铺都着了火。此后,隔不几天就有失火的。众亳商非常疑虑。因此,请来了风水先生,先生看后说:“这是板木集的火星爷来亳州了。”凡做生意的,用十二两秤的大火烧,用十四两秤的小火烧,够十六两的就不让火烧了。他们听后,谁也不敢再干缺斤短两的事情了。但从内心里还是对板木集的火星爷抱有成见,几次差人到板木集报复此事。可每次来到板木,家里便着了火!没办法只有托人到板木说情。最后,由毫商出钱,在板木集火星阁对面,修建一座过街阁,即从中心街北口修一道砖圈大门洞,门洞上面建一座过街阁,下面是大街通道,阁内敬的是刘、关、张三兄弟,中心街因此更名为三义街。从此以后板木集的火星爷再也不去亳州管闲事了。后来,板木的东门也就取名为“迎宾楼镇皖门”(皖,即安徽省的简称)。解放后,有一位生意人去亳州贩扫帚,装好车住到店里后,才发现扫帚把子少了两捆,随即去找老板讨要。可老板却说货已出门,没有凭据,说啥也不认账,没办法只好回到店里。店主人听到后也很生气,便对生意人说,明天你还去找他,只要你如此如此去说,他会给你的。第二天,生意人见了老板后,说:“我是河南杞县板木集的,昨天我进的货确实少了两捆扫帚把子,如果我说的是谎话,就叫俺板木集的火屋爷来惩罚我,路上把我的一车货烧光。刚说到此处,老板很快用手捂住生意人的嘴说:“不要再说了,不要再说了,缺多少我补你多少好了。”直到现在,亳州的生意人仍还忌讳着板木集的火星爷。兴建南大寺鲁班显灵建设板木南大寺,可以说是运巨财于京都,访名匠于天下,能工巧匠云集。有天,一位背着个木作筐子的耄耋老人来到南大寺建设工地,所带的工具都老的不成样子了。他来到木作坊前跟工头说,我想跟大家一起干点活,请安排点活干干。领工的一看,老人眉毛全白了,是有八十多岁,还能会干啥活呢?可老人执意要干。工头便说:“那边有几个树疙瘩,你看能做点啥就做点啥吧。”于是老人就来到树疙瘩跟前,拿出斧子和墨斗,边砍边绷线,横一道竖一道,把一个树疙瘩全绷满了线。中午,该做午饭了伙夫从厨房里跑出来对工头说,杆面杖找不到了,看派谁制个擀面杖。工头说我们都忙着呢,就让那位老人去制个吧。老人听到后,二话没说便在树疙瘩上从这边划个圈,在那边相对应的地方又划一个圈,一手拿个木铳子,一手拿着斧子,只一铳,只听“腾”地一声,一根又光一圆的杆面杖被捅了出来。伙夫也没想什么只管拿擀面杖去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领工的说,叫那位老人过来吃饭吧,可再也找不到老人的踪影了。众木匠来看老人用墨斗线绷的树疙瘩时,用脚一蹬,“哗”地一声崩裂开来,全是大殿屋檐上用的木花子。众木匠这才意识到是祖师鲁班爷显灵来到了工地现场。这时,伙夫也醒悟过来说:“他就是神仙,要不他怎么可能从树疙瘩里铣出个擀面杖呢?”为了纪念鲁班显灵南大寺,众工匠决议在南门里修建鲁班庙,奠基的当天晚上,木工领班刚入睡,忽觉老人又来到面前对他说,修鲁班庙的窗户应该这样下料、这样做工,要记准,并一笔一笔地画到低上,说罢就不见了。木工醒来后历历在目,赶紧拿起笔画了下来。后来鲁班庙的窗户成了神人指点的精品,直到清末民初才被毁掉。“金牛坑”传奇元朝至正元年正月的一天,正值板木庙会,有一南蛮道人打扮,挑一面算命的招牌,在板木集上边走边喊:“板木集出金牛,不在南头在北头。”他每天从南大寺东大门走到老坟岗后面北老街背角台门前,整天迂回数十趟,有时到老坟岗后边的东北角停一停。他的举动引起了板木集人的注意,认为金牛一定在老坟岗的东北角,为了避免金牛被南蛮盗去,就组织众人在老坟岗的东北角挖了起来。大家挖呀挖呀,挖了很大一个土坑,正挖着突然从坑底往外直冒血水,仔细一看坑底有一条土龙被挖破了。他们这才知道上了那个人的当。从此,板木的风水被破了,那个南蛮子也不见了。十天庙会后,人们看见南大寺东大门外的石碑上堆放着一车大竹杆,大家将竹杆搬开后发现石碑上的金牛被盗走了,这才恍然大悟:板木集出金牛,不在南头在北头。”的“北实际上是“碑”。这次南蛮子既破坏了板木的风水,又盗走了金牛。此后把老坟岗后东北角为找金牛挖的坑叫作“金牛坑。刘伯温在板木编辑天地坑大明军师刘伯温,少年时期就聪明过人,23岁便考中了元朝进士。27年的仕途生涯使他认识到元朝末年的衰败,曾多次辞官隐居。刘伯温是个大孝子。年他携母周游中原,于5月25日第一次来到板木。当时的板木集铁底河从村北向东流去,羊角河从西北向东南绕村镇海河而过,16个大坑塘像16颗明珠点缀在村镇的重要位量和角落:天地坑雄踞中心,金牛坑在汉墓群老坟岗后,另外还有牛梭子坑、锅底坑、冯家坑、庞家坑、徐家坑、莫家坑、鲁家坑、东门里坑、西门里坑、南门里坑、北门里坑、大雁坑、戏楼坑、毛河坑等等,净水面积将近亩,曾有“北方水镇”之称。见这里文化灿烂、景色宜人,刘伯温母子就在天地坑西沿庙院的后院住了下来。六月十五日是刘伯温生日,这天天空中乌云滚滚、雷鸣电闪,倾盆大雨下了一天一夜,板木集方圆数里都坑满壕平,汪洋一片。整天有无数只青蛙欢蹦乱跳,咯哇、咯哇地欢唱不止,简直成了“蛤蟆坑。一天,刘伯温见老母亲迟迟不睡,且唉声叹气,他问母亲哪儿不舒服?刘母说没有不舒服,就是蛤蟆的叫唤声烦人,睡不着觉。伏天汛期蛤蟆叫是天经地义的事,刘伯温也感到为难,但看到老母亲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急得大孝子团团转。他无可奈何地信步来到坑边,看到天地坑足足十六亩多的水面,青蛙何止千万。刘伯温面对大坑唉叹道:“青蛙呀青蛙,遇到这样的气候,你们嬉戏玩耍于情理之中,可你们叫唤得如此厉害,闹得老母亲无法入睡呀!要是天地坑里的蛤蟆不叫唤,该有多好呀!他的话音一落,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远处坑河里蛤蟆的叫声仍然此起彼伏,而天地坑里的蛤蟆一个叫的也没有了。刘母,安然地睡去了。也就是从那天起,至今板木天地坑里的蛤蟆从没有叫唤过。至正二十二年(年)十月刘母去世。刘将母亲安葬在板木西北五里席天朗的西北地。其墓碑年大跃进时被毁,目前坟丘尚在。据传说,每年清明节,刘伯温准时为老母添坟、扫墓。人们站在村口隐约可以看到有人在为刘母扫墓、添坟,但走近去瞧却又不见人,坟上也没有新土。刘公千里送乡亲编辑在刘伯温的鼎力辅助下,朱元璋统一了中国。然而,刘伯温深知朱元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于是决定“功成身退。洪武三年(年)正月,刘伯温正式辞官隐退,成为一位江湖奇人。刘伯温一生曾三次来到板木,前后加起来在板木居住时间不下20年。后来,他隐居于东海岸。传说,一次板木集的刘敢、张闯、耿福、梁满仓等四人推车去东海岸贩海鲜。到了东海岸刚坐到船上,只见一条大鱼从海里忽地蹦到了船舱里。当即船官就问:有杞县板木的客官吧!他们说我们是杞县人。船官说:你们的老乡老刘爷显灵给你们送菜来啦。他们谢过老刘爷后,又把鱼放生到海里去了。第二天办完了货,已是傍晚时分,刘敢他们见路边一间小屋里一位老人正在熬米饭,便上前打了招呼,让老人多放些米,老人说:“饭已熬成了,你们吃吧!”刘敢他们见小锅一点点儿,心想怎么能够吃呢?当时也没有说什么,只管你一碗我一碗的盛着吃,谁知每人吃了好几碗,米饭也没吃完。给饭钱,老人说啥也不要。吃完饭几位商量着准备连夜赶路回家,老人说:你们离家远、路不熟,这条路过去我经常走,我去送送你们。于是,老人就掂着灯笼走在前边领路。走着,走着,起风了,只听呼呼作响,顺风走得更快。又走了一会儿,老人说:我该回去了,你们朝着那个明灯的方向走就行了。老人回去后,他们继续朝着那个明灯方向走,一点也不觉着累。走了一会儿,鸡叫了,也到了明灯的地方,他们停住车子,问问走到啥地方了,里边的人说,这是板木集!几个人谁也不敢相信。来到屋里仔细一看,这不是王老五的豆腐店吗?四人又惊又喜,这才明白原来是老刘爷显灵把他们送回来啦。现在,东海岸边尚有“刘公祠。从古至今凡是有杞县人到刘公祠参观,都被视为是老家来人,凭身份证或证明一律不买门票。整理:栗玉亮(民政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