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战士后人捐赠彭雪枫用过的军毯祖孙

北京湿疹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9150598.html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吴净净/文图

年12月,南阳市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来自开封的刘保国老先生,捐赠了一条军毯。他的父亲年参军,加入新四军第4师11旅,担任过炊事员和管理员,这条军毯就是当年他们的彭雪枫师长使用过的。这条毯子从他的父亲到他这辈儿,已经珍藏了76年了。在捐赠前夕,67岁的刘保国与他的家人向猛犸记者讲述了一段“一条军毯”裹藏的往事。

一封来信

年12月的一天,南阳市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收到了一封来信,这封信正是刘保国寄来的。听说他要捐赠一条彭雪枫用过的军毯,彭雪枫纪念馆馆长魏晓瑞马上电话联系了刘保国,确认后副馆长张继红接手对接此事。从彭雪枫纪念馆建馆到现在,张继红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看的听的研究的都是彭雪枫,所以听说有一件他用过的东西出现,她和同事们非常激动,和刘保国通过电话约好时间,刘继红就前往刘保国现在所在的兰考家中。“我和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县文广旅局的老领导三个人一起去的,看到军毯能判断是老东西,现场听了他们讲的故事,也看到他父亲刘金友的立功证书和个人简历,相信是真实的。”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年出生于河南镇平,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红军历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刘保国的父亲刘金友参军的那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彭雪枫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年兼淮北军区司令员,与政治委员邓子恢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还主持创办了第4师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被称为“上马能打仗,下马写文章”的文武全才。

那时,彭雪枫时常到刘金友所在的4师11旅召开军事会议、为干部士兵讲课,偶尔也会住上一段时间。作为旅部机关的后勤管理人员,刘金友负责过彭师长的饮食起居等工作。“听(刘保国)老先生讲,当年彭师长吃过他父亲做的豆腐,聊过家常”。张继红介绍,这条军毯就是当年彭师长在11旅用过的,由刘保国的父亲保管,后来彭雪枫牺牲后,他就把这条军毯珍藏了下来。

一件“宝贝”

“打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父亲有一件‘宝贝’,它锁在我们家最结实的箱子里”。刘保国说,这件宝贝就是那条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绿色毯子,“除了父亲谁也不许动它,他有时候会拿出来看,看着看着眼泪就出来了。”这条毯子,刘保国只见父亲在人前展示过一次。

刘保国的父亲刘金友是江苏淮安人,年从荥阳退休后,选择回到开封杞县,一家七口全都落户在这个彭雪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年彭师长在豫东这一带很有威望,老一辈都知道他的事,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敌人一听到彭师长的名字就闻风丧胆’”。他记得14岁那年,几位乡邻又像往常一样来找父亲聊天,听他用浓重的江苏口音讲彭将军的故事。闲聊中,父亲打开了皮箱,拿出那条绿色的毯子,“这是彭师长当年在我们11旅政治部住时用过的军毯,这是缴获敌人的,看这面料多好,纯羊毛的。”听父亲说,当时拿给彭师长用时,他接过毯子时还唱了几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次敌人又给我们送来了毯子,多舒服,休息喽!”听到这里,乡邻们忍不住想用手摸毯子,刘金友马上制止“只许看,不许摸”。

说完这话,刘保国看到父亲的眼泪出来了。刘保国小时候常听到父母谈起彭师长,末了总会叹息“英年早逝”,“好多次,我看见他盯着这条毯子默默流泪,擦了泪就低头抽烟”。他小时候不太明白父亲的眼泪,等到父亲去世,他望着这条毯子就明白了。而刘保国的儿子刘伟,跟父亲有相似的童年记忆,他也时常见到父亲拿出这条毯子看,抱着毯子有时哭有时笑,有时流泪,有时叹气,就像他爷爷看到军毯会想到彭师长,他父亲看到这条毯子会想起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我记得家里有一个结实的老式柜子,那条毯子就放在柜子最里面。”刘伟说,父亲生怕别人摸它给弄烂了,又怕老鼠咬了,就把这件“宝贝”就藏在家里“最安全最结实”的地方,这一放又是51年。

一段往事

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是彭雪枫的“三件宝”,在刘保国的童年忆记中,也时常听到父亲跟乡邻讲起彭将军在骑兵团的故事,描述这位将军骑马时的潇洒样子。听父亲讲,彭师长平时爱学习爱写作,讲话有水平,平易近人,对下级像兄弟一样。“父亲参军前做豆腐也卖过豆腐,做菜也称得上是一把好手,彭师长就吃过我父亲做的饭菜。”有一次,彭雪枫到11旅创办的干部学校演讲,晚上刘金友给他们做了泥鳅钻豆腐,彭师长看到后情不自禁拍手叫好,还递给刘金友一支“哈德门”(香烟),风趣地说“大巴勾,你滴新交、新交(日语音:大巴勾为香烟,新交为抽烟)”,一句话让大家都笑起来,“至今我们村还有人开玩笑说‘大巴勾’,新交、新交!”

(资料图)

年,刘金友所在的11旅在安徽涡阳一带驻扎。有一天,他到村头挑水,远远看见彭雪枫一行人骑马过来,走近后,见彭师长风尘仆仆地跳下马,说了声“渴坏啦”低头就喝水,不等刘金友问,彭师长就跟他聊起“从淮北一路过来,马也累坏了,人也困了”,说着随刘金友一同去往旅部,完全没有一点“官架子”。吃饭时刘金友抱着早就准备好的一罐酒送来,彭雪枫看见酒高兴坏了,还从警卫那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送给刘金友,“这个笔记本送给你,以后买东西,来往帐目用得上”。

在刘保国的记忆中,父亲在杞县农村也是颇有名望,小时候很多住队干部下乡都会到他家吃饭,“他们最爱听我父亲讲彭师长和部队上的事。”那个小笔记本,就是父亲跟一位姓王的住队干部聊天时讲到的,“当时父亲从他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发黄的小本本,打开看,里面记得都是当时买东西的帐目,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买了什么东西,多少钱,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只是遗憾,这个小笔记本在父亲去世后遗失了。

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出于对师长的怀念之情,刘金友含泪把彭雪枫曾用过的这条军毯珍藏了下来。此后转战南北,一直随身携带。年,刘金友患食道癌病倒,临终前他说话已经有些含糊不清,但还是不忘嘱咐长子刘保国要收好那条军毯,“一定要妥善保管,千万不要丢失,不要忘了彭师长”,16岁的刘保国自此接替父亲成了这条毯子的守护者。

一许深情

12月15日这天,刘保国带着那条军毯以及父亲的革命证件和若干证书,携全家从兰考赶到镇平彭雪枫纪念馆。来到父亲念叨了一辈子的彭将军“身边”,还去了他的故居,摸了摸故居院中那棵百年老树,他在院子的竹林前站了好一会儿,似乎也是替父亲向他的彭师长问好。在捐赠仪式上,看着儿子捧上那条军毯,刘保国忍不住潸然泪下。

“他对父亲包括这条毯有种复杂的情感”。张继红记得第一次见刘保国时,他坦率提到自己对父亲有过怨恨,“刘金友把一家七口全都迁到农村,很无私,回到杞县后也没给子女办一点事情,刘金友去世的早,几个孩子受的苦太多了。”想起往事,刘保国叹气“人生的路太难走了!说实话我很气父亲当时的决定,如果留在城里,当个工人也会比现在生活好一些”,但如今他已慢慢理解父亲了,“他们老一辈革命者不为自己谋福利,真的是没有一点私心,我父亲当时在4师11旅政治部当后勤事务长时,说买菜什么的从不多贪一分钱。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就像当年彭师长说的一句话:革命是顾千家万家,不能只顾一家。”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彭雪枫的精神和事迹,把他的精神宣传出去的同时,每次讲解对自己心灵的也是一次洗礼。”张继红说,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将军了解越多,就越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为什么刘金友只是与彭雪枫“偶有来往”就对他如此的仰慕和崇敬。“这些年,常有彭师长的老部下来纪念馆看他,好多都是看到他的雕像就哭”,张继红记得,抗战女英雄杨美田在去世前三年里,每年都会来纪念馆里,“看到彭师长的雕像,她就颤颤巍巍的从轮椅上站起来敬礼”。

革命者们在战争中结下的情感,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而对于刘保国来说,51年来也与这条军毯有了牵绊。他的儿子刘伟理解父亲的不舍“从我爷爷到我爸爸,收藏这条军毯已经76年了,保存这么长时间,已经有了感情”。刘保国珍藏这条军毯,有对彭师长的怀念,更有对父亲的思念。这条军毯,蕴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裹藏了三代人的往事,包含着一个老战友和他的后人对彭雪枫最朴素的情感和忠贞的深情,也蕴含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密码。“我年龄大了,看着它总会想起过去,儿子劝我还是捐出去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镇平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陈俊玮说,这条军毯和证书将登记入册,好好珍藏,使革命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仪式结束后,刘保国最后抚摸了那条军毯,他说,这份感情也应该放下了,“捐出去了了我父亲的心愿,也激励后人的爱国热情,缅怀英烈,慰藉英灵!”

猛犸编辑:周莉

原创声明

本文系独家原创,未经猛犸新闻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网站、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7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