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之星李清海的大梦

“今天采摘的斤双孢菇凌晨5点就装车发往了上海,估计这时候已经出河南地界了。”1月21日早上6点多,天还未放亮,在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蘑菇大棚内,忙碌的一天早已经开始,年过六旬的合作社社员李清海手里提着挑选剩下的几提双孢菇,对记者说着脸上都乐开了花:“这些挑选剩下的双孢菇每斤到市场上也能卖七八块钱。”

李清海是河南省杞县傅集镇吕寨村村民,家中有5口人。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年轻时他曾外出到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跟人打零工搞建筑,一年下来虽然挣不到多少钱,但日子勉强过得去。而随着3个孩子渐渐长大,上学、成家,花钱的地方多了,他家的日子开始过得紧巴了起来。

穷者思变。年,急于改变生活状况的李清海产生了养猪的想法,于是在自家的院中建造了猪舍,养殖了10多头猪。由于受养殖环境限制,排水通风不好,加上没有防疫、科学饲养技术,当年李清海赔得一塌糊涂,让原本不富裕的家中雪上加霜,使李清海从此一撅不振。

“衣袋里没有钱,不敢会朋友,不敢走亲戚,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没房没车没存款,把李清海愁得是整夜难眠,天天裹着一件棉绿大衣从冬穿到春,被人们戏称为‘大衣哥’。”吕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徐志乾说,年经过精准识别李清海一家被纳入贫困户序列。

“清海爷,您跟着我建几个大棚,也种双孢菇吧?”年秋天,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建设和乡村扶贫干部一起来到李清海家,开始帮他解愁。

“我还欠着一屁股债呢,哪还有钱投资呀!”穷的叮当响的李清海说着有些绝望。

吕建设一行人觉到李清海虽然是这么说,但想要致富的劲头依然很足,吕建设当即表示,“只要你愿意跟着我干,棚我来建,菌种我提供,技术和销售你就不用管了,等你富了,再还我。”这一番话,让李清海眼前一亮,也当即兴奋了起来。

说干就干,能吃苦的李清海在吕建设的帮助下,开始忙着平整土地建了4座菇棚,从菌种的发酵、播种、发菌、出菇、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管理,李清海都严格按照标准去实施。“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不会用电脑的李清海用孩子写过的作业本反面记下了整个种植流程和关键管理环节。

“下雪了,刮风了,只要一变天,就算天气再恶劣、再冷,老李也会披上他的绿大衣,拿起手电筒,到大棚里去,他对待双孢菇像对待孩子一样‘金贵’。”吕寨村党支部书记石纪伟感动地说,有一次下雪,他扭伤了腿,索性就住在棚旁的储藏间内,把菇棚当成了家,一天到晚在棚中观察双孢菇的生长习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李清海的科学管理,精准把握好温度和通风,他种植出的双孢菇质地细嫩,白如珍珠,鲜美可口,受到了外地客商的好评。年,他种的双孢菇一棚收益5万多元,总收益达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当年又建8座菇棚,成为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金牌”社员。这一年,李清海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脱贫了,被村民们推选为“脱贫之星”。

同为贫困户的村民吕存海,看到李清海脱了贫,心里也痒痒了起来,老伴催着让他去找李清海取经。“也建几座棚吧,菌种用俺合作社的,技术管理方面我来帮你。”当吕存海说明来意后,李清海的这句话,让吕存海为他树起了大拇指。

相继吕寨村有18户贫困群众在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建了多座菇棚,李清海成了大忙人,不仅要照看自家的蘑菇大棚,还要忙着为邻居们答疑解惑,传授经验,真正成为了村民眼中的“领头雁”。与此同时,又带动了70多名群众通过采菇、运输、销售等环节增收致富。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辛勤付出,就会有回报。我现在翻新了房子,三个孩子均已成家,去年还买了小轿车。如今,我也算过上了吃不愁、穿不愁,屁股下面坐幢楼的小康生活。”李清海开心地笑着,我还有一个“大梦想”计划,打算围绕蘑菇产业,上加工、保鲜等生产链,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其实,从年开始,李清海已逐渐实施了他的“大梦想”计划,为减少村民们菌种采购成本,他们合作社在吕寨村建起了杞县最大的菌种培育基地,建设了保鲜库,在五里河、圉镇等乡镇建设蘑菇种植示范基地6个,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所生产出的双孢菇80%通过冷藏物流销往西安、武汉、郑州、上海等地,带动了多名劳动力就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9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