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器的历史分期和区域分布

我国的早期铜器以及与冶铜有关的遗留主要发现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分属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若干考古学文化,共计50多个地点,多件器物气除对个别遗物的年代判定目前尚有争议外,绝大多数早期铜器的年代归属和区域分布已很明确。若以主要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年代划分,早期铜器经历了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三个阶段的发展;若以区域划分,早期铜器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地区。以下分时段依次介绍两大区域内各考古学文化中的早期铜器(包括与冶铜业有关的遗物,如铜渣、炼炉残块等)。

仰韶时代的早期铜器

仰韶时代的早期铜器在两个区域均有发现,但数量极少,均是因选矿和铸造技术的低下而生产的“原始铜合金”,仅见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曾发现一含镣20%左右的白铜片,因出于号墓的扰土中,故被视作晚期遗物,安志敏先生认为这件白铜片与仰韶文化毫无关系。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一件黄铜片,位于仰韶文化F29房址的居住面上,为含有少量铅、铁、硫的含铅黄铜(铜69%、锌25、56%),是公元前年左右的制品。

姜寨遗址还出土一件黄铜管,已被压扁,残长5、直径0.4厘米。在陕西渭南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一件细长体的黄铜笄气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黄铜制品由于时间太早,遂引起部分学者的质疑。王志俊先生曾参与该遗址的发掘,他认为“虽然这座房屋资料可靠,但因铜片并非发掘当时所见,所以知道这一消息者,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其情均可理解。”

安志敏先生在前后相隔十多年的两篇论文中,均对姜寨遗址的黄铜片持怀疑态度。另据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的冶金模拟试验,表明新石器时代通过冶炼铜锌共生矿是可以得到黄铜的,因此“为早期出现黄铜提供了根据”。至于上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山西榆次源涡镇发现的陶片上的炼铜渣气严文明认为应属仰韶文化时期,而安志敏认为存在晚期遗存混入的可能性,王志俊认为属龙山时代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尚无定论。

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其早期阶段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的晚期。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房址(F20)中,发现一枚青铜刀和数块炼铜残渣气青铜刀为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翘,弧背,短柄上有镶廢木把的痕迹,通长12.5厘米,此刀由两块范闭合浇注而成,一块范上刻出刀型,另一块则为平板范。经鉴定的铜渣有两块,较小者主要成分是孔雀石,较大者是一块冶炼出来的含有铜和铁的锈蚀物。林家遗址属马家窑类型文化,据今年左右。林家遗址的青铜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制品。大块铜渣是“由于选用冶炼用矿石不适当,不能铸成器物而被废弃的遗物",表明此时铜矿石的拣选和冶炼技术还较为原始,青铜刀可能是偶然获得的产物,并非人类有意制作的铜锡合金制品。

龙山时代的早期铜器

龙山时代中晚期的公元前第三千纪后半叶,我国黄河流域的主要原始文化,如上游的马厂类型文化、齐家文化,中游的中原龙山文化,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中均有早期铜器的制作,甚至在江汉流域龙山时代的个别遗址中也有所见。这一时期是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期,早期铜器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多,器类也有所拓展,并且釆用冷锻、热锻、铸造等多种工艺,铜器的合金配比也多种多样,从而为下一阶段早期铜器的完全成熟奠定了基础。

1、黄河上游地区

马厂类型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晚期阶段,其分布区域向西挺进,最远到达新疆的哈密地区。年甘肃省文物队在永登连城蒋家坪遗址发现一件残铜刀气为青铜制品。甘肃酒泉高苜蓿地和照壁滩分别发现马厂文化的铜锥和铜块各一件,均为红铜制品气齐家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的渊源关系甚密,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起止年代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至夏代。

齐家文化的早期铜器,主要发现于甘肃的皇娘娘台、秦魏家、大何庄、齐家坪和西坪、杏林、新庄坪以及青海的互助总寨等遗址气粗略统计,齐家文化的早期铜器数量已经超过件,种类包括刀、斧、凿、锥、钻、匕、钮、指环、泡、牌、条形器等工具和装饰品,但不见铜探一类的兵器。在甘肃临夏莲花公社魏家台子齐家文化遗址灰层中曾出土一把骨柄铜刀气残长7.2、宽1.6,厚0.2-0.5厘米。骨柄由动物肋骨磨制而成,侧面开槽镶嵌铜刃并加以粘合,刃长4.7厘米。这件器物是齐家文化非常精致的复合工具,展现了当时人们造物中的巧思。青海贵南次马台出土的铜镜妙,直径8.9厘米,镜缘略翘,镜缘内側与镜钮周围各饰一周凸弦纹。镜背有平整的七角星图案,是由凸起的线条组成的三角形纹衬托而成。

镜缘上的两个孔,应是和镜钮配合共同绑缚手柄用的气惜镜钮已损坏。齐家文化的铜镜是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一枚,并与殷商时期的铜镜很类似,显示出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能够代表齐家文化最高冶铸水平的,当属在青海沈那遗址发现的圆鉴宽叶倒勾青铜矛。该矛形体硕大,呈宽叶状,长61.5厘米,两翼较扁,圆鎏较长,染与叶交接处有一倒勾,下端饗旁有一单系钮,圆鑑内有木柄痕迹。这件器物是由复杂的合范技术铸造而成,由于巨大笨重,故发掘者认为应是氏族酋长的权杖或有地位的巫师所用的法器。齐家文化的早期铜器,制作的工艺有锻造和铸造,除纯铜外,还有锡青铜、铅青铜和铅锡青铜。虽然齐家文化的早期铜器以红铜数量最多,但张忠培先生通过对齐家文化的分期后指出,齐家文化的早期铜器经历了从纯铜至青铜的完整发展历程。西北地区的冶铜业发生较早,从马家窑文化至马厂文化近千年的时间内,却一宜处于沉寂的状态,而在齐家文化时期突然呈现出异常迅猛的发展态势。

2、黄河中下游地区

与西北地区的情况类似,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晚期存在着一段更长时间的冶铜空白。鉴于这一区域是考古工作最为扎实的地区,因此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我国早期冶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的早期铜器,河南和山东地区的发现较多,但从总体上看,这一地区的早期冶铜业远不及西北地区繁荣。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期,河南郑州牛碧村就曾出土过冶炼铅青铜的残炉壁和铜器碎片气由于属于龙山文化,囿于当时原始社会不可能有金属的绝对化观念,此件遗物未曾发表。临汝煤山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一増蜗残片气内部保留有六层铜液遗痕。经化验,铜液含铜约为95%,属红铜。淮阳平粮台、鹿邑栾台以及杞县鹿台岗曾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铜渣、铜块和青铜刀各一件气有关龙山时代河南地区早期铜器的最重要的发现应是青铜容器类器物的遗留。上世纪80年代末发掘的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第四期窖穴出土一锡青铜残片,残宽约6.5、残高约5.7、壁厚0.2厘米。

经与陶箫的细致比对,确认其为青铜蕭腹部与袋足部分的残片。年发掘的新密新碧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也出土铜容器残片一件,据观测可能是鬻或盘的流部。年发掘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曾发现一件铜铃气表面有布纹痕迹,器壁不匀称,有残痕和透孔,当是铸造过程中的缺陷。顶部中间有一钻孔,系铸造之后再加工钻成。铜铃经鉴定为含铜量97.86%的红铜。能够铸造容器类的器物,表明中原龙山文化的青铜冶铸技艺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从铜铃表面的铸造缺陷看,这种技艺仅处于尚未成熟的萌芽阶段。

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也有早期铜器的发现。胶县三里河遗址曾出土两件锥形器气可能原属同一器物,经鉴定为黄铜,熔炼的方法比较原始。由于铜锥是“在整理时发现”,也曾引起学者质疑。考虑遗址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条件,这件黄铜锥应是冶炼铜锌共生矿获得的“原始铜合金”。除胶县三里河外,在诸城、栖霞、长岛、日照等地也发现过龙山文化的铜锥、铜片和铜渣等。除河南、山东两地外,此时安徽、湖北等地的个别遗址中也发现了早期铜器。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的第二期(相当于龙山时代)曾出土一把青铜刀气略呈三角形,刃长3.8、柄长3厘米。石家河文化罗家柏岭遗址曾出土5件铜器残片还有铜渣气在龙山时代,诸原始文化之间的来往非常频繁,这两处遗址中的早期铜器可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二里头时代的早期铜器

二里头时代是我国早期铜器的繁盛发展时期。早期铜器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拓展,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西北地区的四坝文化、内蒙古地区的朱开沟文化、东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均有早期铜器的生产。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的不同,它们各自所产的铜器的种类和形制差异明显。其中,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的早期铜器可视作一个系统,其余文化的早期铜器可视为另一系统。此时在各族群中几乎均在使用消耗量较大的铜蘇,表明获取铜资源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二里头遗址出现的青铜容器,则标志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成熟。

1、二里头与岳石文化的早期铜器

二里头文化的早期铜器主要发现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豫西晋南一带。洛阳东干洶遗址出土一件残铜刀气登封王城岗出土铜刀、铜钻各1件气驻马店杨庄出土一件铜凿%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有铜镰、铜凿、铜刀和石范气二里头文化的早期铜器,以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最多,涉及工具、装饰品、兵器、容器四类,以青铜为主,主要是锡青铜、铅青铜和铅锡青铜,此外还有红铜。加工工艺有锻造和铸造两种,在铸造中运用了复合泥范的先进技术。据最近的统计气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约件,公开发表的有件。这些铜器主要发现于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其中,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和青铜容礼器等是艺术设计中的精品。二里头遗址还发现面积上万平方米的铸铜遗址气出土了许多冶铸遗物,有圮埸、炼渣、炉壁、泥范等,有些泥范上还有精致的花纹。这说明二里头文化的铜器均为本地铸造,当时的手工业分工和管理己甚发达。

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兴起的岳石文化,约略与二里头文化同时,是二里头时代东夷族的文化。岳石文化的早期铜器,以工具、装饰品和兵器为主,由于和二里头文化邻近加之关系密切,可能也已掌握了铜容器的铸造技术。岳石文化的早期铜器主要发现于牟平照格庄、夏邑清凉山、益都郝家庄和泗水尹家城等地气其中,泗水尹家城遗址共发现早期铜器14件,有刀、锥、镰、环和铜片等,经检验分析的有9件,铜环与两块铜片为红铜,其余均为青铜制品。目前,尚未在科学发掘中见到岳石文化的铜容器,但徐基先生曾撰文指出,现散藏于个别博物馆中的几件青铜容器(鼎、鬲),它们的造型和岳石文化的陶器相近,因而可能是岳石文化的青铜重器?此外,前文所举的“周子孙匱”,也可能属于岳石文化。

从总体上看,岳石文化的早期铜器远不如二里头文化的发达。但两地同处黄河中下游,某些器物如缺、刀等的造型较为接近。倘若岳石文化真的能铸造青铜容器的话,也多半是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因此,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早期铜器可视作同一系统。

2、四坝、朱开沟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铜器

在二里头时代,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仍在持续制作铜质的工具、装饰品和兵器,始终没有容器类器物出现。四坝文化由马厂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偏西的地段,时间大致与二里头文化同时。四坝文化的早期铜器主要发现于玉门火烧沟等6个地点,总量已达件气较之齐家文化有所增多。同时,器类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包括工具类的斧、刀、锥、匕首等,装饰品类的耳环、指环、手钳、扣、泡、牌等,兵器类的矛、蘇等。还有仪仗类的四羊首权杖头,高8、口径2.8、腹径5、底径2.4厘米,底部有数道凸弦纹,中部饰四个对称分布的羊首,盤内残有木柄痕迹。这件器物为青铜质地,轮廓优美,造形简约,采用了复合范与分铸技术,代表了四坝文化冶铸技艺的最高水平。部分铜器中含碎是四坝文化早期铜器的典型特点,有学者指出四坝文化冶金工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纯铜至稗甬再到锡青铜的演变过程气这种现象在其它地区尚未见到。

内蒙古依克昭盟朱开沟遗址相当于二里头时代的遗存中共出土有凿、针、锥、臂钏、指环等铜器。经检验的13件器物中,有5件红铜,5件锡青铜,3件铅锡青铜气这些铜器显然是以青铜为主,且多集中于工具和兵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分布于燕山南北一带,是我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重要的文化遗存。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铜器和相关遗物主要发现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十余个地点气共计多件器物。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圮埸残片气原被认为是红山文化遗物,后经鉴定比红山文化晚0年左右气也应归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厦家店下层文化的铜器有杖首、耳环、指环、钉、冒、锻、刀、锥、镰等,大甸子墓地共出铜器57件,经鉴定的41件均为青铜气河北大城山出土的两件铜牌,经鉴定为红铜。由此可以初步推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铜器主要是青铜。

以上三个地区的早期铜器,均以小件饰品、工具和兵器为主,部分器物的形制和结构大致相同,且均未出现青铜容器,可归于同一系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于它们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相似,并共同有别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9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