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做出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进军河南

自从李自成揭竿而起之后,崇祯十一年到十三年间,是他最困苦不堪的一段岁月,尽管潼关、鱼腹山两次都死里逃生,但也元气大伤。今后闯王的义军应该向何处发展?这是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李自成决定率领余部往奔河南。

这是一个极有气魄而且十分明智的决定。

当时的河南,是明末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地区之一。

明朝的藩王以封于河南的为最多。除了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外,还有封于洛阳的明神宗的爱子福王朱常洵。这些藩王占有大量庄田,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除了藩王外,作为官僚地主的缙绅之家,也广占良田,多的达到千余顷,少的也不下五六百顷。底层贫民尽管田地越来越少,但官府的赋税、兵饷、徭役等却仍要从他们身上搜刮。

本来已经困苦不堪的河南百姓,偏偏遇到了年未有之奇荒异灾。崇祯八年河南大旱;崇祯九年,旱灾和蝗灾并作;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大面积的旱、蝗灾害愈演愈烈,不独是庄稼尽丧蝗虫之口,连草木树根都全被吃尽,真是千里赤地,一片惨厉景象。百姓们衣食无着,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

河南杞县一个出身富豪之家的读书人,叫作李岩,他尚存一些不忍之心,写过一首《劝赈歌》,劝富民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劝赈歌》描述当时河南灾民的惨象是:

“年来蝗旱苦频仍,

嚼啮禾苗岁不登。

米价升腾无数倍,

黎民处处不聊生。

草根木叶权充腹;

儿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zèng,赠)尘飞炊烟绝,

数日难求一餐粥。

官府征粮纵虎差,

豪家索债如狼豺。

可怜残喘存呼吸,

魂魄先归泉壤埋。

骷髅遍地积如山,

业重难过饥饿关。

能不教人数行泪,

泪洒还成点血斑?

……”

李自成别具慧眼,选中了饿殍遍野的河南,为重振雄风之地。果然,闯王的旗帜在河南的城乡一出现,已濒临死亡,走投无路的饥民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参加义军。闯王所到之处,立即放粮赈灾,惩治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赢得河南百姓的拥戴,很快便连破宜阳、永宁、新安、偃师、宝丰等城池。

原来在河南游动的一些本地农民起义军,早就风闻闯王的大名,一见闯王入豫,也纷纷前来投奔。

一时间,闯王声威大振,麾下人马也从入豫时的千把人,骤然增加到数万乃至十几万。

与此同时,张献忠和罗汝才联军仍在四川一带与明军迂回作战。他们聪明地牵着明军的鼻子走,拖得敌人精疲力尽,自己的队伍却不断壮大。当时义军中有歌谣道:“前有邵巡抚,当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讽刺明军的无能。

崇祯十三年(公元年),不独是闯王李自成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机,也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明王朝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的一年。从此,明王朝迅速地走向坟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9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