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农科院专家一天尝梨百颗,25年育出市

“我一天要尝一百多颗果子,酸甜苦涩什么味道都有。”在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梨园里,梨种植专家李秀根像往常一样尝着熟透的果子。

李秀根,红香酥梨之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种植专家,从事梨树研究至今已经40余年。在其带领下研发的红香酥梨近年来受到果农和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9月23日,正值一年一度的丰收节,也是红香酥梨丰收的时节,支付宝“芭芭农场”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公益助农”,共同举办了“助力丰收节”销售专场,帮助河南红香酥梨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助力河南果农挽回洪涝损失。

育种40余年,新品种带动果农脱贫致富

梨的品种很多,但是优良的品种太少。为了提升梨的口感、风味、脆爽程度等年,李秀根带领团队采取人工杂交的方式进行育种,研发红香酥梨,年光滑洁净、表皮红润、肉质细密、味道甘甜的红香酥梨问世,并迅速在河南、山西等地形成产业化种植、销售,带动当地果农脱贫致富。

“一个品种从研发到拥有一定的社会产量需要25年,如今已新一代红香酥梨已经诞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育苗栽种,但大家能真正的品尝到还要再过十年。”已经退休的李秀根从未停止过孕育新品种的脚步,每年夏末秋初李秀根都要带着学生们在实验园里挨个尝味道,做记录,“这里有70多个品种,每天我都要尝上一百多个果子,这些果子有酸有甜,但这是我们判断品种优缺的关键。”

如今的红香酥梨平均单果重克,含糖量一般情况下在12.8%,同时,它还具备栽培管理容易,管理成本低,产量又相对较高的优点,颇受农户们的欢迎,“今年我们的平均产量达到了每棵树30斤,平均每亩达到了斤,”果农马福照说,今年他家的红香酥梨的订单已经基本完成,预测收入将达到60万左右。

线上助农新模式,一年解决万箱水果销路

9月10日左右,正是红香酥梨丰收的时候,从采摘、分拣、装箱到销售、发货,许多地方已经行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帮助农民增收,更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为产地的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我们也在为红香酥梨积极拓展销售途径,”李秀根每年都会到各个产区去调研果子的销售情况。“近几年,线上销售已经成为主要渠道之一。”他说到。

记者了解到,在“芭芭农场”近30个水果品类,红香酥梨是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近一年来,用户通过线上互动兑换的方式就已经成功兑换了多万斤红香酥梨。而这种趣味互动与优惠促销相结合的模式,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助农方式与渠道。

在“芭芭农场”,网友只要在手机上坚持“施肥”,即可种成一棵虚拟果树,虚拟果树长成后,支付宝出资从缺乏品牌推广、储运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直接大批量采购当地特产水果。而网友只需象征性支付1分钱,“助农果”就可包邮到家。数据显示,过去1年,全国有2.4亿热心网友在手机上“种”助农果树,帮助14个省份,43个产区的果农,解决了超万箱水果的销路问题。

“助力丰收节”首日,卖出83万斤生态农产品

今年丰收节期间,支付宝“芭芭农场”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公益助农”,9月22日至9月26日,共同举办了“助力丰收节”销售专场,首日帮助河南、山西、四川、云南和黑龙江等五省的农民卖出约83万斤生态农产品。其中,河南三门峡红香酥梨销量达30万斤,几乎相当于一万颗果树的全年产量;因暴雨滞销的河南杞县大蒜也在一天销售了6万斤。今年“芭芭果园”的丰收节专场,也为红香酥梨开设了专属的助销渠道,消费者可以在“芭芭果园”下单红香酥梨,助力河南农产品销售。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表示,在“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扶贫基金会积极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聚焦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服务低收入人群。“希望通过与蚂蚁集团的深入合作,探索公益助农的新方向,助力产业振兴,切切实实为老乡们增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郑报全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5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