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期的董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被人们称为强项令。强项,就是脖子硬的意思。
《后汉书》记载,董宣,是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为人正义,性格倔强。董宣成年后,被推举出来做官,后来逐渐升迁至北海郡国相。
北海郡有个叫公孙丹的人,是当地大姓宗族的首领,并且担任五官椽的官职。公孙丹既是朝廷官员,又是当地豪强,势力很大。他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无恶不做,无人敢管。
有一次,公孙丹新造了一座宅邸,请了风水先生察看凶吉。风水先生装神弄鬼地看了一番,说这座宅邸是凶宅,只有在房子里死了人,才能化凶为吉。
公孙丹相信了,让他的儿子随便去杀个人,把尸体拖到新房里。他的儿子出门,碰见一个过路的,趁其不备,一刀把他杀了,把尸体弄了回来。
公孙丹父子狂妄惯了,杀人如同踩死蚂蚁一样,根本不在乎。董宣听说后,火冒三丈,大叫道:“清平世界,岂容狂徒无法无天!”立即派兵,把公孙丹父子抓来,当众砍了头。此举大快人心,百姓一片喝彩声。
不料,公孙丹的宗族亲戚三十多人,竟然手持兵器,到府衙门前喊冤,聚众闹事。董宣见他们如此嚣张,更是怒不可遏,又担心他们会与海盗勾结,危害社会,于是命令属下水丘岑,带兵把三十多人全都杀了。
这事闹大了,董宣做得有些过分,不符合刘秀“轻刑慎罚”的治国政策,青州刺史上书告发董宣。廷尉把董宣和水丘岑逮捕进京,关到监狱里。
董宣在狱中毫无悔意,而且早晚背诵诗文,面无惧色。廷尉查明案情,认为那三十多人,虽说不该聚众闹事,但罪不致死,董宣滥杀,被判死刑。北海郡百姓知道以后,纷纷上书,为董宣求情。
廷尉判处董宣死刑,董宣并不申辩,只是要求赦免水丘岑,说水丘岑是按他的命令办事,罪不在他。
到了行刑那天,狱吏送来了“断头饭”,董宣看都不看,厉声说道:“我董宣一生,没拿过别人一文钱,没吃过别人一口饭,岂能在死的时候,玷污了我的名声。”说完,大步出狱,头也不回地走向刑场。当时受刑的有九人,董宣是第二个。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两名骑兵飞马冲进刑场,传达皇帝诏令,赦免了董宣。原来,刘秀接到百姓上书以后,亲自查问案情,最后裁决:董宣降职,去当怀县县长;水丘岑升职,做了司隶校尉。
后来,董宣又当了江夏太守。董宣用法严峻,执法如山,他每治理一个地方,都是盗贼绝迹,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由于董宣政绩突出,在他晚年的时候,朝廷特征召董宣,担任了洛阳令。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尤其是权贵们云集,这个洛阳令可不好当。
董宣不管这些,他无私无畏,刚正不阿,不管是百姓,还是权贵,只要犯罪,都一视同仁,依法处理。百姓们都夸赞他,权贵们都害怕他。
刘秀有个大姐,叫湖阳公主。刘秀父母死得早,大姐对他有抚养之恩。刘秀对大姐格外尊重,在洛阳给她建造了豪华住宅,派去许多仆人和女佣,让她享受荣华富贵。湖阳公主并非骄横放纵之人,但她的仆人,有的却是狗仗人势,有些狂妄。
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仆人,竞敢在大白天行凶杀人,然后躲在公主家里不出来。董宣闻之大怒,但他不敢闯入公主家里抓人。
董宣想了个办法,他没有公开缉捕凶手,而是悄悄在湖阳公主家附近等候,想守株待兔。果然,时间一长,不见动静,仆人认为风声已经过去了,就陪乘湖阳公主外出。
董宣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见湖阳公主的车马出来了,仆人也在车上,立即带人拦住公主车马,用刀划地,厉声宣布仆人的罪行,并谴责公主包庇罪犯。
湖阳公主被董宣的气势吓住了,不知所措。董宣呵斥仆人下车,仆人浑身颤抖,不敢下车。
董宣抓住他的脖领,一把扯了出来,怒骂道:“你这个该死的奴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者偿命,天经地义,今天我就判你死刑。”说着,喝令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仆人的脑袋就搬了家,鲜血喷溅一地。
湖阳公主何曾见过这种阵势,惊恐万分,神魂稍定以后,急忙进宫,找刘秀哭诉去了。
刘秀见尊敬的大姐受了惊吓,不由得大怒,马上把董宣召来,命左右把他乱棍打死。董宣毫不畏惧,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行吗?”刘秀答应了。
董宣慷慨激昂地说:“陛下圣德,中兴汉朝,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我不用你棍打,自己撞死算了。”说完,董宣一头撞向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刘秀急忙命左右把董宣抓住,不让他再撞。此时,刘秀已经冷静下来,他知道董宣虽然做得鲁莽,但并没有错。可是,身边的姐姐还在哭泣呢,需要想个办法安慰她。
刘秀想了个办法,他对董宣说:“你向公主叩头谢罪,公主原谅了你,这事就算完了。”
平心而论,刘秀的要求并不过分,不管怎么说,惊吓了公主,向她赔个不是,也是应该的,何况这是借梯子下台的好机会。
董宣却不领情,直楞楞地说:“我没有错,凭什么向她谢罪?”刘秀见董宣不识好歹,又生气了,命令左右把董宣摁在地上,按住他的脖子,向公主叩头。
董宣双手撑地,硬挺着脖子,就是不低头。左右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刘秀哭笑不得,只好挥挥手,让董宣走了。当时,董宣已近七旬,性格依旧倔强。
湖阳公主很不满意,嘲笑刘秀说:“你当百姓的时候,尚且不惧官吏,如今做了天子,反而怕一县令吗?”
刘秀笑着说:“做天子和当百姓是不一样的。”刘秀向姐姐讲了一番治天下的道理,好言劝慰了一番。
刘秀后来赐给董宣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给了属下。董宣任洛阳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
刘秀派使者去吊唁,只见用布被盖了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刘秀感慨悲伤,用大夫之礼安葬了董宣。
董宣不畏权贵,值得称赞。东汉初期还有一清高之人,根本不攀附权贵,是否也值得称赞呢?请看下一集,清高人不攀附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