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民在红色土地上生根开花的第一书记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阳春时节,万物生晖。3月25日,走进“水东红色文旅小镇”——民权县双塔镇秣坡村,只见条条村道平坦宽阔,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村广场东西两侧矗立着两座古朴庄重的塔型纪念碑,镌刻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字样,塔顶三面红旗造型在春日下熠熠生辉。

秣坡村位于民权、杞县和兰考三县结合部,年10月,中共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此诞生。秣,含厉兵秣马之意,秣坡村是个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文化浸润深厚的村庄。年6月,民权县税务局干部丁新民被组织派驻到秣坡村任第一书记。从此他与秣坡村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厉兵秣马”,驻村这一干,就是七年。

“组织派咱来这里驻村,咱就得干出点成绩来,不然怎么对组织交待?怎么对乡亲们交待?”从入村的那天起,丁新民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秣坡村做些实事、多办好事,“驻村的日子虽然苦、虽然累,但只要能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我觉着值!”他把秣坡村当成了自己最牵挂的地方,真心融入到扶贫工作,慢慢“驻”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秣坡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土地面积亩,总人口人,脱贫前有贫困户63户人。起初,秣坡村处处“脏、乱、差”,竟没有一条好走的大路;贫困户普遍收入低,没有致富门路。看到这些,丁新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他入村后逐户调查走访,因户施策,科学规划,扶贫工作力求稳扎稳打。

为了让贫困群众真正断穷根、摘穷帽,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赴外地考察,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筹划依托村土地资源优势,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建设芦笋大棚发展特色种植项目,4年内先后引导群众发展芦笋大棚63座,贫困户每户一座,实现每亩地芦笋产值近2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

“没想到种芦笋竟能这么挣钱!丁书记和镇村领导真是给俺们送来了‘金不换’的致富项目!”65岁的贫困户王占领高兴地说。很快,村民纷纷积极学习芦笋大棚种植技术发展种植,秣坡村逐步建立起芦笋种植、采摘、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芦笋产业园,一站式服务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销售挣钱,大家伙儿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丁书记是个真心干实事的干部!”慢慢地,村民们对丁新民信赖起来,遇到什么事都找“丁书记”。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丁新民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反而每件工作都开展的顺顺当当。借着一股工作韧劲,丁新民先后带领贫困户落实了“六改一增”,“两不愁三保障”,引进资金为村里修水泥路建路灯,落实危房改造,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义务提供保险保障,搭建外出务工平台,健全便民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年,贫困户刘善福的儿子因车祸住院,面对昂贵的医疗费,刘善福感觉天塌了一样,丁新民了解情况后,医院看望孩子,又帮忙到相关部门报销医疗费用,着实帮了刘善福一个大忙。“俺得好好感谢丁书记,这么操心俺家的事,真是不知道怎么报答!”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刘善福无不激动的说。

秣坡村60多的贫困户李国云房屋老旧急需危改,丁新民及时帮她实施了危房改造;贫困户王顺河因意外骨折住院,丁新民跑前跑后帮他办理医保报销手续;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数日数夜坚守在岗,舍小家顾大家,和村委一班人坚守一线卫护全村群众的健康防线......很多人问他,你干这么多,干这么卖命,你究竟图什么?对丁新民来说,跟群众贴心在一块,用行动真正为村里的群众办实事,就是他在基层工作的追求。

偏远穷困、村脏房破是曾经的秣坡村留给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如今的秣坡村,但见道路宽广、四通八达,游园内小径蜿蜒,花木繁茂。作为民权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上级党委政府给了秣坡村很大的支持力度,及早规划要将秣坡村升级为红色教育基地。

在建设初期,有些村民不愿意配合搬迁,给建设工程带来了很多难题。丁新民了解情况后,和村委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并为村民搬迁提供帮助,确保他们生活不受影响,有序接受安置。经过努力,秣坡村从起初搬迁动员到初步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历时仅一年,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要求,并实现无丈量、无赔偿、无信访的“三无”工作成效,被上级领导高度评价为“秣坡速度”。“说到这,我得感谢的信任,咱们的群众真的很朴实啊!”丁新民真挚地说道。

丁新民47岁来到了秣坡,今年他54岁了。年脱贫攻坚考核结束后,丁新民要求继续在秣坡村驻村工作。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他却平静地说,要把根继续扎在这里,把自己的好时光都留在秣坡村,留在这个让他一辈子刻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留在这个他能喊出每个村民名字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丁新民又带领着全村群众铆足“牛”劲、加速跑,不断奋力前行。

七年,也许只是岁月长河的一瞬,丁新民用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划了一个大大的同心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向党和人民递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七年,他用真心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让生命在秣坡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根开花,把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传承到工作实践中,让自己的初心在这里洗礼升华。(通讯员张增峰张天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4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