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生以新手稿为蓝本创作焦裕禄在杞县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大象新闻记者崔学庆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梁姗姗李诗阳

近日,大象新闻客户端以《杞县发现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近万字内容显示焦裕禄精神70年前已具坚实根基》、《走近焦裕禄尘封70年的万字手稿》为题报道了刚刚发现的两份焦裕禄于年在杞县开展土改复查工作时的近万字工作报告手稿。8月11日,大象新闻记者再次来到杞县融媒体中心,“焦裕禄在杞县”书画展正在该中心四楼举行,在第一展厅以两份新手稿为蓝本创作的13幅体现焦裕禄在杞县工作时的巨幅画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介绍,为配合焦裕禄精神宣传活动,今年5月,杞县融媒体中心尽早着手,提前谋划,联系上杞县籍青年画家王银生,对围绕“焦裕禄在杞县”为主题,创作焦裕禄在杞县工作时的系列画作。

“上个月,我们通过大量的走访、繁琐的查阅、认真的核实,终于在县档案馆发现了焦裕禄在杞县工作时的两份手稿。”杞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司利强说,“随后,我把手稿中的部分内容发给了画家王银生,希望他能结合新手稿中焦裕禄在杞县工作时开展民主大检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复查、对地主分类站队整治攻势、布置生产开展冬耕发展副业等内容进行创作,从而帮助他对画作进行构思。”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画作“焦裕禄在杞县”体现的是冬季,焦裕禄带领地委工作队到杞县谢寨乡(现在的邢口镇)寺村店村搞土改复查;“群众的贴心人”是焦裕禄和葛岗大云所乡村民王锦魁的故事;“根在人民”是焦裕禄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访贫问苦”、“对地主分类站队展开政治攻势”“调研路上”、“促膝长谈”、“依依惜别”、“深夜”等画作,都契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每副画作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强,充分体现宣传焦裕禄精神这个红色主题。

“当时,司利强主任发给我这些资料时,我就非常激动,就特别想画一下焦裕禄在杞县时的工作状态,作为一个杞县人,我终于可以为宣传‘焦裕禄精神’出点力。”王银生在电话里高兴地说。

据王银生介绍,他在上大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焦裕禄精神”全国巡展,从那时起,他就对创作焦裕禄画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读研究生时,就开始专攻焦裕禄画像创作。

在此次创作过程中,王银生详细阅读了新发现的两份手稿,根据手稿的内容,查找了不少历史资料,尤其是豫东当时百姓的头饰、棉袄等服装特点进行创作。谈到创作中遇到的困难,“焦裕禄当时在杞县工作时,只有29岁,当时也没有留下照片和影像资料,我只能参考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的工作照片,对照着创作他年轻时的样子。”王银生介绍说。

由于创作时间比较短,再加上每幅画作比较大,这给创作过程带来不少困难,王银生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才休息,“构思非常费时间,要绞尽脑汁地去想,不仅要考虑人物如何搭配,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更重要是要在构图、用笔、用墨上体现创作艺术感。”王银生说。

画作“深夜”是焦裕禄结束土改复查工作后,又连夜坐在藤椅上伏案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我当时创作这幅画作时,就想到了焦裕禄在兰考时坐的那把藤椅,我可以想象,他在杞县工作时,也是工作到深夜,说明‘焦裕禄精神’在杞县就生根了。”王银生说。

焦裕禄在杞县的工作报告手稿,生动地展现焦裕禄精神的基础性实质和丰富内涵,对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供了生动珍贵的教材和基本遵循。这两份手稿的发现,不仅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王银生,现任教于黄河科技学院中国画学院,学术展览部主任、研究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艺术硕士学位,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七届全国美术教育高研班。河南省美协会员,河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封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漫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红色主题创作“焦裕禄精神美术作品全国巡展”课题组核心成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擅画人物,亦作花鸟、山水,漫画作品多部结集出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9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