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烹饪的最高之境,讲究的是五味调和

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0/5414350.html
人分三六九等,食分五味杂陈,世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在一口锅里欢腾。有楞头的,有温柔的;有爆裂的,有娇弱的;有温婉可人的,也有死不讲理的。当每一个人、每一种味道都死不讲理,都想掌握话语权充分表达时,世间的朝廷秩序就乱了个套了。而这一切,都需要一把勺子的来回扒拉调和,方才成为一道美味。道家的鼻祖老子之所以能把治大国比作烹小鲜,不知参透了人间的多少纷杂,才悟得如此大道。1、为什么要调和五味?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弄清楚一些基本知识:大家都知道,食物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其实,这都是现代的说法。在过去,五种味道的原型本是:酸、甘、苦、辛、咸。那时的车马都很慢,还没有现代工业的糖,也没有辣椒这个事物。甘,在五味中是指让味觉感到舒畅的食物;辛,是专指让味觉感到刺痛的食物。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甜和辣。五种味道,各有其妙,各有其功,也各有其用,为什么要调和他们呢?这就要感谢中国传统医学和五行学说的神奇。过多的渊源原理我们就不详细辨析了,找个代表性的结论直接给出答案吧——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章是这样论述的:进食酸味食物过多,会使肝气旺盛,致使脾气亏耗;进食咸味食物过多,骨气会受到损害,肌肉萎缩,心气淤滞;进食甘味食物过多会使心气烦闷,气逆而气促,面色发黑,肾气失衡;进食苦味食物过多,会使脾气不得润和,致使胃气堵塞胀满;进食辛味食物过多,会损坏筋脉,使之松弛。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能使骨骼坚强,筋脉柔润,气血畅通,腠(cou)理固密,骨气才坚强有力。因此,只有调和好五味,不偏食,不多食,不嗜食,生命才能长久。五味之所以要讲究调和,那都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运行规律,有生命肌体的内在需求原因的,不是随便就可以扯的。2、五味不出头的哲学法则具体到菜肴的烹制上,要讲究五味调和之法,五味调和的最高追求和执行原则就是“五味不出头”。何谓“五味不出头”?就是保持五种味道平衡,从味觉上来说,要适口,不能过酸,也不能过咸。不能一上口,就把胃口给顶了。按照袁枚老师的理论就是:“过,则失之”!就像在银行排队,要保持一米的基准线,过了线,就会对另一种味道造成伤害,不但不好吃,还伤神伤身。关于这一点,《左传·昭公七年》里是这样论述的:“宰夫和之,齐之一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就是补剂的意思;泄,就是减弱的意思。在五味的调和中,要把五种味道统统和在一起,补救那些弱的,减轻那些强的。其实就是均贫富的逻辑,既不能让富人太富,也不能让穷人太穷。太穷太富,贫富差距太大,社会就不是一盘菜了。而这一切,都要靠高明的“厨师”来完成。京城著名的谭家菜就是“五味不出头”烹制理论的集大成者。谭家菜的创始人谭宗浚先生,他是在同治二年中的榜眼,也是个有文化有理想的秀才,他从家乡广东南海来到四九城,他又在外地做了多年官。走过大江南北,尝遍四海美味儿的名家,可以说他的嘴相当刁了。就这么一个可人,他把当时大江南北的名吃汇聚到他家的后院,圆润而有妥帖地将五味调和到一席之上,就形成后来的谭家菜,可以说把中国美食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得不说他家的汤头了,可谓是巅峰造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少人为了这一口,不远千里去品尝!3、五味调和不是平均主义但是,五味调和,五味不出头也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锅饭。如果把“五味不出头”片面地理解为五种味道一般齐,一样多,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了。当年的人民公社大锅饭就是犯了这种严重的低级错误。在五味不出头的基础上,还要尊重食物的本味,所以,就要有主辅之分。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以甜味为主的菜肴,就要突出甜,其他味道只是辅佐和配合,不能一口吃出辛辣,那就是胡来了。简单粗暴的王莽就很是明白这一点。《汉书·食货志》引用王莽的诏书说:“夫盐,食肴之将也”。就是说,盐乃百味之首,酸甘辛苦可以各自成味,而盐则能配合其他的味道。正所谓,“咸吃味,淡吃鲜”是也。故此,五味不出头,实乃是在尊重食材本味基础上的五味调和,在突出个体滋味的前提下的调和,不能简单粗暴地把酸甜苦辣咸都一股脑儿地往一盘菜里倒。把孩子都培养成了平均主义的“五好学生”,实乃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之劣根。更深入一点的烹饪哲学还要讲究不但在一道菜上遵循五味调和,还要在一席酒宴上保持五味均衡。一席之肴,不能都是甜的,也不能都是苦的。因此,五味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绝对的平衡和平均主义对于美食就是耍流氓。4、孔子美食“和”思想的陷阱但是,横贯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家“和”理论,其实始终也没弄明白五味调和的辩证逻辑。显然,笨拙木讷的孔子在悟道上的智商远远被老子甩出了好几条街。儒家一直倡导的“和”学说,被众多后世的帝王教条地拿来变成统治思想后,变得到处充满了陷阱。本来,五味都是要有的,但“罢黜诸家,独尊儒术”之后,就只能让吃甜的,吃着吃着,就把好好的一棵白菜给糟蹋了。这本身就是对五味调和的伤害。自宋代以后,尽管帝王们还把“孔府宴”抬到了国家宴席的层面,似乎要向全国的百姓表达,你看,我们多讲究“五味调和”呀,但其实,在独尊的背后,恰恰是对其他味道和声音的抹杀。过去,很多美食家把孔子的《论语·乡党》中关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等理论当做是孔子对美食的极致追求。其实,这里面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孔子在论述这些美食思想的时候,其实只是为了表达他的君臣之“礼”,而非“食”本身。5、伊尹的“五味调和”理论说到五味调和哲学,就必须说到伊尹。作为一个河南杞县的厨师,能一跃升为商汤王朝的宰相,被誉为天下第一贤相的名号,那肯定是由原因的。伊尹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将精妙的司厨理论用在了治国的哲学思想上。据《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载,商汤天天为治理不好国家而发愁,听说伊尹是个人才,就派人把他找来。第二天一早,就上朝向伊尹求教治国的道理。于是,伊尹就说了下面一段话:“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什么意思呢?为了字数,也不翻译了,直接说原理吧。他的意思是说,烹饪的主要手法在与“调味”和“烹鼎”,就是火候。调味就是在“五味”和“水、火”之间寻求“味理”,也就是“味的大道”。火烧水,沸腾的水使食材的味道发生变化,一方面,去掉了食材不适口的腥生味,同时,又让食材的本味得到发扬。而烹鼎的精妙在于对火候的拿捏,该大火的时候大火,改小火的时候小火。火候该长的长,该短的短,才能烹出精妙的人间美味。紧接着,他又由烹饪理论升华到治国的道理,意思是,该打的打,该抓的抓,该交的交,该免的免,该送的送,不该送的银子,不能到处送。国之强盛,不是花钱就可以买来的!商汤听后,龙颜大悦,一拍桌子说:“这国家就交给你治理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5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