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杞县女子欢欢给情感调解员打来求助电话,她把85岁的姥姥送回舅舅家时,舅舅不让姥姥进门,还把姥姥撵了出来。
李老太太每天都想回家,也想着儿子,她一生育有三女一子,五年前来大女儿家住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此,调解员特意上门找到了李老太太的儿子红振了解情况,红振只是表态,母亲五年前离开这个家门,如今就别想进门。至于为什么不让进?红振坚决不肯说。
这时,红振的妻子秀梅开口说话了,她指了指丈夫的拐杖问调解员,你觉得他的身体能照顾好老太太吗?
原来,红振几年前身体不好,住院很长时间,之后就行动不便了,也就是这期间,和他一起生活的母亲才送到姐姐家。经过几年时间调理,红振如今比以前强了一点儿,但走路仍然需要拄拐,也没有能力照顾母亲,小姑子就执意送老太太回家。
红振在生病前,父母和他同住,就在他生病住院的同时,父亲也住院了,全家劳动力实际只剩了秀梅一个,秀梅实在忙不过来了,和丈夫商量解决之策。
李老太太红振将其他三个妹妹召集到一起说,如果父亲出院后还回我家住,你们就得轮流过来照顾,每人一周,我管吃住,如果不过来,你们只能把父亲接走,我的情况没法照顾了。
没成想,三个妹妹全都默不作声,而李老太太也不同意儿子的方案。
红振见状十分生气,他脾气本来就不好,于是将妹妹们拿来看望父母的礼物扔到门外,说,赶紧走,我家不欢迎你们。
妹妹们倒没说什么,李老太太听到这话反而较上了劲,李老太太说,走就走,说罢收拾行囊,直接和女儿走了,这一走就是五年。
当时红振说的是气话,本来是说给妹妹们听的,没成想母亲以为儿子在说她。更让红振来气的是,自从母亲搬到妹妹家住后,妹妹们从此再也不来他家,更没有照顾过父亲一天,秀梅一个女人承担起照顾两个男人的重担,苦不堪言,直到去年父亲离开。
可以这样说,红振之所以拒绝母亲进家,生的不是母亲的气,而是三个妹妹的气,生气的原因也不是母亲不回家,而是父亲尚在的四年中,三个妹妹从没回家看过一眼。
红振当年红振让妹妹们帮忙照顾父亲时,妹妹们为什么要拒绝呢?调解员找到欢欢母亲红英了解情况,欢欢母亲否认了这种说法,她的话让秀梅听到情绪失控,斥责小姑子睁眼编故事。
调解员单独找红英了解当年情况,红英说,大哥脾气十分不好,平时和母亲说话就没个好语气,她早就看在眼里气不过去,所以那天哥哥提出赡养父亲方案时,红英让哥哥对母亲态度好点儿,别忘了当初谁给他盖的房子。
正是红英这句多余的话让红振情绪失控,红振才把东西扔出门外并撵妹妹们走。
红振承认自己对母亲态度不算好,平日里总有言语上的计较,为什么态度不好呢?因为李老太太对儿媳秀梅的态度不好,红振看不过去,为了帮妻子出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反过来说,李老太太的确不是省油灯,年轻时候就对儿媳秀梅不好,处处瞧不起儿媳,秀梅一边伺候她一边忍气吞声,几十年如一日都这么过来的,红振看在眼里,怎能无动于衷?
可母亲毕竟85岁了,脑子都开始糊涂了,再去计较对错有何意义呢?
调解员劝红振调解员劝红振放下恩怨,母亲再有不对,一辈子也这样磕磕绊绊过来了,以她的年龄还能享几年福呢?你既然能照顾父亲的晚年,还差照顾母亲这几年吗?
红振本来打算退让了,可他一看到和调解员同来的二妹红英,情绪再次转变,直接表态,母亲我一天都不会管,她愿意管就让她去管吧。
红振之所以生红英的气,就在于五年前母亲执意离家时,少不了红英在一旁撺掇,最后也是红英领母亲走的。红振心想,我是一家之主,哪轮得到你嫁出去的人在中间瞎搅和?
调解员劝红英给大哥道歉,红英为了让母亲回家,给红振道了歉,但红振说什么都不接受,看来兄妹之间的矛盾真不是一天两天积累的。
调解员劝告红振说,你要明白你们之间的关系,是母子和兄妹的关系,老是揪着过去不放,有何意义呢?在调解员劝说下,红振不再犟下去,一旁的秀梅也表态,只要母亲回来住,不会阻拦。
最后,兄妹四人重新商定了赡养方案,母亲回儿子家住,每人回家轮流照顾一个月,终于为这场家庭风波画上句话。
调解员劝秀梅在我看来,矛盾的根源还在于三个妹妹对家事干涉过多,无论如何,嫁出去的人都不该对家里指指点点,更不能因此四年不上门看望父亲。
红振和母亲的矛盾,来源于婆媳矛盾,他夹在中间不好受,想来也没少受气,所以对母亲有点气正常。
虽然红振对母亲态度不好,但也只限于言语上的计较,在行为上,红振和秀梅不一样赡养着父母吗?只要大哥大嫂没有对父母不闻不问,三个妹妹就不该在这一点上挑剔大哥。
可妹妹们就因为这么点儿小事,在大哥家有难处时不出手帮忙,还冷嘲热讽大哥,导致大哥情绪失控,闹到兄妹翻脸的地步,其后妹妹也承担起了赡养母亲的责任,这本无可厚非,但四年时间不上门看望父亲是何道理?
大哥虽然有错,但父亲有何错误?作为亲生女儿,居然从父亲生病到离去从未回家看一眼,这种冷漠已经没法用言语形容了,相比较大哥不让母亲进门,三个妹妹的做法更过分。
家庭矛盾的根源在于妹妹们,尤其是二妹红英乱参与家事,不和大哥较这劲的话,哪来这么多事?
红英与女儿欢欢其次就是李老太太不明事理,你和儿子儿媳住了一辈子,较这个劲有啥用?女儿们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五年前儿子和女儿们的争执,都是围绕赡养李老太太老伴儿的,而且对李老太太来说,儿子当时生病已经失去行动能力,他提出让妹妹们分担父亲的赡养问题无可厚非,即便他和妹妹们争执,也是因为父亲的问题。
如果是一位明事理的母亲,在儿子和女儿有争执之后,李老太太就应该公道的主持局面,一碗水端平,拿出实际的方案,可李老太太怎么做的呢?只因为儿子和女儿们拌了几句嘴,她就不问青红皂白的卷铺盖和女儿走了,要知道儿子根本也没针对她。
她这种做法,只能加深儿女间的误会,毕竟她跑到女儿家一住五年,不但给女儿增添了负担,也让红振怀疑是红英在背后搞鬼,站在女儿角度,其实是不愿意一直赡养母亲的,否则为什么大哥身体刚好转,就送母亲回家?
从李老太太几十年如一日对待儿媳态度不好能看出来,李老太太不是省油灯,如今她想回家,只是老了,不是善良了。
三姐妹商讨对策当然,红振也有错,就是不善于沟通,但凡他善于沟通,少发脾气,也不至于把亲情搞的这么僵。
红振的病,和他火爆的脾气分不开,一言不合就摔杯子,最终气大伤身,直到现在,他的脾气也没有改变。
但红振是不孝之人吗?并不是,虽然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儿子养父母老无可厚非,但多子女家庭中养儿不防老的情况有很多,红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赡养父母,已然不易。
可红振的性格,注定了吃力不讨好,他在婆媳矛盾之间夹着,不善于处理问题,看到母亲欺负妻子,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会和母亲吵架,这样有益于问题解决吗?
当他找妹妹们上门商讨事宜,一言不合就摔杯子,还扔掉妹妹们带来的礼物,这种态度,又怎么可能让妹妹们站在他的一边儿呢?
虽然妹妹们在对待父亲一事上有错在先,但红振不让母亲回家的做法,又和妹妹们有何区别?彼此间的矛盾,为何都要牵扯到父母呢?
红振但凡收敛点脾气,学会好好说话,相信结果不会是这样,有时决定事情走向的,只是一个态度问题。
调解员劝红英结语: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大家庭要想把日子过好,最需要的就是团结和互相理解,这甚至比健康都重要。
可是我们偏偏看到总有一些多子女家庭,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的不可开交,让人丁茂盛的优势变成劣势。
归根结底,还在于普通人不是圣人,无法做到宽宏大量,更无法做到不计较得失。
但人再平庸,也应该把持底线,那就是在亲情面前,利益不值得一提,得失不值得一提,非原则性的对错不值得一提。
有的时候,非要争出谁对谁错,争出高低时,就是情分消失时,有几人能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