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乡在杞县县境西南部。东邻竹林乡,西接通许县,南接太康县,北连圉镇镇,面积58.3平方公里。辖官庄(赵庄)、江陵岗、吐墨岗(军陈、常桥)、辘轳湾(李白庄、王胖庄)、路关庄、罗王(闪庄)、贾庄(老院、王庄、铁庄、赵岗、小集)、冢丘岗、焦腊(仁德寨、草寺)、豆寨(东豆寨、西豆寨)、黄岗、孙庄(常庄、张大桥、郭庄)、孟庄、霍排井(前石、魏庄)、宗寨(刘庄、葛寨、张小楼、东沿村)、后石、原庄、王乐亭(杨王庄、侯庄)、牛寨(方庄、于庄、马寨)、李良贵(刘状元庄、邢庄)、算账口、油坊庄(汪庄、老庄、黄集、黄庄、林集、吴庄、徐庄、周庄)、戴寨(杨庄)、李庄(西李庄)、东石陵岗、西石陵岗等26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个村民组,户,人(非农业人口人),乡人民政府驻官庄,故名。
清属官庄社,年属杞县第二区,年南部属芝圃县第五区,北部属四区。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属杞县第五区。年属官庄公社,年公社改乡至今。
地势平坦,西北略向东南微倾。江陵岗、石陵岗、吐墨岗、赵岗、黄岗、冢丘岗、焦腊浅丘多处。东临幸福西干渠,西滨小清河。小白河流经东部,由东石陵岗入境,东南经算帐口、常桥、吐墨岗至江陵岗村南入竹林乡,境内流长7公里。官庄沟(小青河故道斜跨西部由西石陵岗入境,东南经原庄、官庄、王胖庄、李百庄至东豆寨入竹林乡,境内流长6公里。均为季节性排涝河道。
耕地亩。南部红黏土,北部沙壤土,东西部青沙。粮食作物主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蒜、瓜果、蔬菜等。有机井眼。
初中1所,小学26所,卫生院1所,卫生室45处。
杞县一官庄公路横贯中部,北达杞县、开封。
名胜古迹有冢丘岗龙山文化遗址、吐墨岗商代文化遗址、江陵岗江淹墓、石陵岗石陵寺。
官庄在杞县城西南30公里处。10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官庄村委会驻地。
明为官府庄园,俗称“官庄”。清咸丰八年(年)防乱筑寨,又名官庄寨。
聚落椭圆形,面积54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东坡红黏土,西坡沙壤土,余为青沙。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
农历双日晨集,小满、十月廿二、十二月初四古会,现演变为二、五、八绠会。为杞县、太康、通许、扶沟四县交界地区农贸市场。
小学1所,中学1所,卫生室2处。
赵庄在杞县城西南31公里、官庄南1公里处。2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属官庄村委会辖村。
据《赵氏族谱》记载,“祖籍赵城,以赵为姓,始迁洪洞二迁雍丘之冢丘山,越明季兵乱,旋迁官庄前安家立业”,故名。
聚落北宽南窄呈宝塔状,面积12万平方米。1条东西街与西部南北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
村东原有赵氏宗祠,村西有赵氏祖坟,冢数百座,翠柏数百株。
牛寨在杞县城西南29公里、官庄北1公里处。2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牛寨村委会驻地。
据牛氏祖传,明初其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命迁此,筑有土寨。故名。
聚落近长方形,面积8万平方米。东西主街。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
村西首有牛氏宗祠。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马寨在杞县城西南29公里处、官庄东北1公里处。3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属牛寨村委会辖村。
相传明初马姓迁此筑有土寨,故名马寨,后马姓绝,徐姓迁入,沿用旧名。
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12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
村北有清乾隆五十一年(年)丙午科岁贡生徐子潢之墓、碑。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西南通官庄大道。
于庄在杞县城西南29公里、官庄东北1公里处。2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属牛寨村委会辖村。
据《于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十八年(年)其始祖由咸平(今通许县)坡罗庄迁此建村。故名。
聚落正方形,面积9万平方米。“井”字街巷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两面三合土壤。主产小麦、玉米、大蒜等作物。
西南通官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