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余里。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公里。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永济渠是继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之后,开凿的又一重要运河。永济渠是隋朝调运河北地区(指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道)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
邗沟:淮扬运河,古称邗沟、里运河、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等,指的是从江苏省淮安市(中国大运河与古淮河交点)到扬州市(中国大运河与长江交点)的这段河道,全长一百七十余公里。淮扬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运河,于公元前年开凿。
江南河:江南运河,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运河的南段。北起江苏镇江、扬州,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浙江杭州。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江南自古多水,长江三角洲,原来就是沼泽地,是水的天下,那里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泽、湿地。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因长江—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已出现沟通河湖的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江南运河初具规模。隋炀帝大业六年(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
胥河:古代又名胥溪、胥溪河,源出南京高淳固城湖,上游连接长江在安徽芜湖的支流水阳江,下游连接太湖水系荆溪。开凿于公元前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亦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TheGrandCanalofChina),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全长千米(含遗产河道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两沙运河:又称古扬水运河,是一条连通沙洋和沙市的人工水道,沟通了长江和汉江。作为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始建于公元前年,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筑,这是所知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水道。
古代“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兴安运河:也称灵渠,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於西元前年(秦)。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
胥浦:相传为春秋时伍子胥主持挖掘的人工运河,从吴国首都今苏州通向今杭州湾,遗址在今上海金山区。
鸿沟: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前)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荆汉运河:见于《史记》、《水经注》等书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运河,应当是公元前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鼎中原”的需要,而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荆江运河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的扬水连接起来。
巢肥运河:公元前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鼎中原”的需要,而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应当是见于《史记》、《水经注》等书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运河,荆江运河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的扬水连接起来。巢肥运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与流入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的施水连接起来。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前),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秦渠: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丹徒水道:公元前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荷水(深沟):又名深沟,今属山东菏泽。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于今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春秋末,吴王夫差为和晋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于公元前年挖通菏水(今仿山河与柳林河),连接济水和泗水,沟通了江、淮、河、济四大水系,从而使位于济水与菏水交汇处的定陶“扼河济之要,据淮、徐、宋、卫、燕、赵之脊”,是中原地区著名的经济都会、军事战略要地和水运交通中心,赢得了“天下之中”的美誉。
汉
龙首渠: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
六辅渠:为了使郑国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也能够得到水浇,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该渠大概是引郑国渠以北的冶峪(yù,音遇)、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渠来益郑国渠傍高仰之田。
白渠: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沟恤志》)。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成国渠:陕西省渭北平原上的古代著名灌溉工程。近代渭惠渠的前身。西汉中期始建,渠首位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东北,引渭水,东北流,下经武功(今陕西眉县东)、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至上林苑(今陕西咸阳及户县、周至一带)入蒙茏渠。曹魏青龙元年(年)向西延伸至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并增辟千水作为水源。下游自今兴平县北向东延伸,至今咸阳市东回入渭水。灌溉面积扩展至20平方千米。西魏大统十三年(年)曾经整修,建成六门堰蓄水。成国渠与六门堰相联,唐代俗称“渭白渠”,灌溉面积增至余平方千米。至明代遂湮废。年李仪祉主持兴建渭惠渠,使古渠新生。年成为宝鸡峡引渭灌区的组成部分。
坎儿井: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浚仪渠:古*狼汤渠分黄河水东流至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境一段的别称。东汉明帝命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为王景全面治河的前奏。
蒗荡:一作莨荡渠、狼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水经·河水》:“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广武镇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县北,至开封市东南。折而南流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东南流于沈丘县北入颍水。魏、晋以后,开封市以上河段称汴水,开封市以下河段称蔡水。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三国两晋南北朝,
芍陂:芍陂(quèbēi)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迄今虽已有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茹陂: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元和志》卷9固始县: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为东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开凿的水利工程。
安丰塘:安丰塘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南60华里处的安丰塘水库,古名芍陂(音quèbēi),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公元前年~前年),为楚相孙叔敖所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安丰塘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
捍海塘: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武肃王钱镠带领吴越劳动人民在钱塘江处修建的捍海石塘,抵御潮水泛滥,保护杭州城。钱镠征集民工二十万,以极大之决心,用竹笼填塞石头沉入海中,堆砌成大石塘,塘外再打下木桩,使石塘十分牢固。吴越时修筑的海塘,经过八百年的海潮冲刷,到雍正年间,还有一部分屹立在海岸上。
睢阳渠:东汉建安七年(公元年)曹操主持修治。因在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南)境利用古睢水以沟通汴、淮,故名。
白沟(宿胥渎):白沟,是黄河南徙、从宿胥口(大致在今浚县新镇之南)改向东流后,在它故道上因排水和灌溉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条河流。
平虏渠:曹操攻乌桓时所开运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处在今天津)。
泉州渠:曹操准备攻打北方乌桓,为此开通了两条运河。其中一条叫泉州渠,南起今天津市区以东的海河,北抵今宝坻县境大致相当古鲍丘水下游的今蓟运河。
利漕渠:东汉建安十八年(),建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为魏公,“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县南,东南至大名县西北、馆陶县西南注入白沟,以沟通邺都和四方漕运,故名。
桓公沟:东晋太和四年(公元年),桓温北伐燕,6月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今山东金乡)。由于大旱水道不通,遂派毛穆之在巨野泽开渠余里,沟通泗、汶、济,从济通黄河,称为桓公沟。
破岗渎:破岗渎是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派校尉陈勋率屯田兵三万在句容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凿一条人工航道,对储蓄水源,调节水利,开发赤山湖,促进句容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积极作用。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
扬口运河:又称扬水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市(今湖北省江陵市)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萧太后河: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
隋唐
广通渠:是隋唐时期关中的水渠。隋开皇四年(年),隋文帝命宇文凯率水工开凿。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广通渠”。广通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馀里。
卞渠(通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全长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在汉代和南北朝时都是重要运道。王景曾大修过。
宋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沁心支流也,自河南济源县北分沁水东南流,经沁阳。温县,又东南入黄河,其在济源、沁阳者,即古朱沟水,其至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元史河渠志》中统二年,于太行山下沁口古迹,置分水渠口,开竣大河四道,历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入黄河,约五百余里,渠成,名曰广济。
惠民河:惠民河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地区,原系外秦淮河入江段,史称惠通河。明朝将秦淮河、护城河、惠通河连通,成为入江水道。清光绪三十二年(),筹办工赈,拓宽河道,两岸筑堤。民国3年()改称惠民河。河道自外秦淮河三汊河起至老江口止,全长米,河面宽50~78米,河底宽平均9米,河底标高3~5米。年,将河填平辟建惠民大道,并在河床埋设各类规格的排水涵管米,替代原河道排水功能。
金水河:俗称筒子河或护城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为外金水河。据《元史·河渠志》记载,其源出于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御河:开封御河水上旅游项目从6年开始投资兴建,年5月开始运行,投资约6亿元,全长2.5公里,贯通开封市龙亭湖、包公湖两大主要景区,包含包公祠、西司、七盛角、清园、文化客厅五个码头。
元
会通河:起初,会通河的范围较小,仅指临清——须城(东平)间的一段运道。后来,范围扩大,明朝将临清会通镇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都称会通河。会通河是南北大运河的关键河段。
济州河:元在济州境内所开运河,即今运河鲁桥、安山段的前身。会通河完工后,济州河成为会通河的一段。
通惠河: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年)开工,至元三十年(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坝河:坝河位于北京市东郊。源于东城区东北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温榆河,属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主河道全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后被通惠河取代,成为排水沟。
明
南京胭脂河:胭脂河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城西约4公里处,是明代在胭脂岗上开凿的一条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它南起洪蓝埠,北至秦淮河,长约7.5公里。
天生桥:天生桥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沟通南京地区与两浙地区的漕运而建。也是中国仅存的古代人工运河上,横跨两岸巨石而成的天生桥,这种在人工运河上留下巨石而成的天生桥,国内仅此一座,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生桥开凿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年),北至秦淮河口,南达洪蓝埠入石臼湖,全长7.5公里,组织数十万民工,耗时十年多,焚石凿河十五华里,使得山岗岩石夹杂着紫红,犹如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来。天生桥因河两岸险峻、陡峭、秀丽、幽深,素有“江南小三峡”之称,年代初国家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胡家明教授称之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
近代
汉北河:汉北河是湖北省中部的一条人工河。为年至年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新河。因位于汉水以北,故名“汉北河”。汉北河自天门市万家台接天门河起,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沟镇注入汉江。全长91.8公里。在垌冢七星垸进入孝感地区,自西向东经应城天鹅、汉川麻河、云梦肖李塆、汉川刘隔和民乐至武汉新沟注入汉江。支流自民乐闸分流,经沦河出府河入长江。
南茅运河:是20世纪80年代,南县人民在兴修水利中,用人工开掘出来的一条百里长河。南起茅草街,北至县城南洲镇,它既可常年排除育乐垸的渍水,使万顷低产农田变高产,又开辟了一条黄金水路,连通南县南北两头。因此,它既是一项富民工程,又是南县的一道景观。
现代“江汉运河”: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造就了一条连接长江和汉江的中国当代最大人工运河。
(内容来源于百度,只是简单整理了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