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立储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可宋仁宗47岁,还未立储,急坏了一众大臣。并不是大臣们杞人忧天,而是宋仁宗身体日渐衰败,偏偏三个儿子又早夭,没有立储的他,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宋朝就后继无人了。
青年学者王佳《风雅大宋》三部曲第三卷《风雅大宋熙宁变法》,从“建储”这一争端开始,为我们揭晓没有皇位继承人的仁宗,怎样被大臣逼迫立储,而后的一系列闹剧,最终开启了神宗时代。
其实宋仁宗也着急,有着正常人传承思维的他,并不想找宗室子弟来立储,还是希望有自己的儿子传承基业。然而,一拖再拖,没等来儿子,却等来了流星、暴雨和彗星等“不祥之兆”。
范镇、包拯、唐介、司马光等一众硬骨头大臣纷纷谏言“建储”,退无可退的仁宗,只好立宗室子弟宗实为储君。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出现了,仁宗不想立储,英宗还不想上位呢。
父亲刚刚死去的他,打算守灵三年。没想到糊里糊涂成了储君,可没想到半年后仁宗病逝,自己直接转正了。
英宗在位三年,除了除了罢黜和自己唱对台戏的官员,就是给曹太后添堵,要求给自己的亲生父母加上前皇帝皇后的名头。姜还是老的辣,曹太后表面妥协,英宗父母最终落得类似皇考的糊弄称呼。
英宗唯一比仁宗扬眉吐气的事儿,就是有自己的儿子,而且在咽气之前指定了继承人,就是19岁的宋神宗。
仓促即位的宋神宗,面对的是一个贫穷、慵懒、软弱的大宋局面。年轻气盛的他,想要对外扩张,可司马光富弼等人,只劝他实施仁政,以免干戈四起。
而在韩维的引荐下,憋屈的神宗碰到犀利的王安石,就好像看到了乌云之外那道靓丽的闪电。
当时的王安石已经在外任职多年,积攒了大量的基层工作经验,从士子、县官、太守到任翰林学士,已经等了十几年。他也是满心抱负,想要大干一番事业。
据庙堂之高久已的司马光,深受传统文化的桎梏,沉腐之气让神宗忍耐已久,而王安石针贬时弊,指出科举制度的软肋,抨击人才培养的论资排辈,都让神宗感觉耳目一新,于是他决定全心全意联合王安石搞改革。
而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和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针针锋相对。期间,很多官员站队,多人因此升迁或者遭贬。
因为触动太多人的利益,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就遭遇了重重困难。因为科举考试,王安石对苏辙的言辞锋利有负面评价,三苏父子与他结仇,所以坚决反对新政。
而同样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三朝元老韩琦,也指出新政中青苗法的种种弊端。
神宗顶着巨大压力继续支持王安石变法,保甲法、免疫法的推行和王安石升任宰相,充分体现了神宗的信任。
全心全意、想方设法为百姓解决问题的王安石,在推行新政时,免不了遇到新技术、新技术不够完善的情况。其实,改革中各种问题,只要有改进的时间与空间,都是可以完善的。
可惜他对面站着太多自己不做、也不允许别人做的看客,司马光、欧阳修、三苏父子并不是坏人,但是为了反对王安石,他们已经放下了文人清高的姿态,不惜对王安石进行各种攻击和败坏。
随着新法的一步步实施,神宗皇帝也日渐成熟,有了自己的政治主见。那么,一心求改革,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他,后来怎么又扭转了方向,甚至一手导演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
这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结果又是怎么样呢?一切答案都在第三卷《风雅大宋熙宁变法》中揭晓。
听雨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