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周武王建立了大周王朝。
周朝建立之初,疆域空前地扩大。但是,周武王这从刚从西部蛮荒之地走出来的暴发户,能管好这么大的国土吗?对此,他也是一头乱麻,毫无头绪,于是就把任务派给了他四弟周公旦。周公旦虽然有本事,但对他来说,这也是新生事物。可这又不是闭门造车的事,那就搞高调研吧。于是,周公旦请教殷商旧臣,拜访朝中文武,征求国人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提交给了周武王。
一、周朝建国初期的国情:方国众多,人口稀少
周公旦在报告中说明了当时的国情。全国大概只有四五百万人口,方国众多,人口稀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众多方国,人口有多有少。大的有几万人,小的万八千人,可以说是地广人稀。
那么,当时到底有多少国家呢?武王伐纣之前,曾经八百诸侯会盟津,这些都是周武王的同盟国。商朝的诸侯国,大概也有千八百,据记载,当时商纣王让崇侯虎管了四百个诸侯国,占全部国家的二分之一。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有多个了。我们从《逸周书》的记载,也能看出个大概。周人在灭商的战争中,“凡憝(duì,灭亡)国九十有九国,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一共是个国家,另外还有一些来不及去理会的国家。所以,周朝初年,大大小小的方国、部落至少得有两千多个。这还不包括那些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建立的国家。但你也不要被这些国家吓到,这其中,有的几百人的部落就能称为一个国家,有的甚至只是个村落。
这些国家分几种情况。一是武王伐纣过程中,周武王靠武力降服的敌对国,就如同蒙古横扫欧亚大陆一样,虽然把这些国家征服了,但周武王人手有限,不可能都留人驻守。二是同盟国,周武王不能去抢他们的地盘。三是一些没来得及去攻打的国家。所以,周人要想管理好这些方国,首先要进行二次打江山,把他们全部占领。
二、周王室的自身情况:缺乏人才,兵力不足
《诗经·北山》中写到,“溥(pǔ)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王的,那么周王室的情况怎么样呢,有能力管理这么大的国土吗?
管理天下,实际上管的是天下的人。除了周人自己以外,其他的人都在那些方国里。而周朝建国初期,没有什么教育事业来提供人才。周武王的叔伯兄弟也就四五十人,亲信大臣上百,能用的人多说能有几百人,兵力有四五万。所以,周王室即使把这些人手全都派下去,一个人管一个方国部落,也无法控制那么大的国土。再说,也没有那么多人让你来管。而那些方国和部落,也不可能乖乖地让你去接收。那么怎么办呢?
三、周武王拍板搞分封制
周武王和周公旦这哥俩日夜开会商量,最后想出了一个“分封”的办法-“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他们的思路是,首先派他们的兄弟和亲信带领自己的部下,去接管那些已经用武力征服了的国家,去占领那些荒无人烟的无主的地方。当时,周武王立国,天下都承认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室派去了人,一般不会有人公开的反对。然后,再让这些人屯田养兵,发展壮大,蚕食周围地区,扩大地盘,最终将全国连成一片,全部成为周王室的真正臣民。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当时的情况了。
姜子牙当初被分封到了东海边的营丘,结果他刚一到封地,那里的莱夷就不干了,立即带兵来驱逐姜子牙。
《史记》记载,“太公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幸好,姜子牙的那些手下都是久经沙场,抄起家伙就把莱夷给打跑了。随后“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就这样,姜子牙逐渐把边上的国家都给吞并了。这时候,这些地方才正真成了周朝的领土。这就是周武王蚕食策略。
四、周武王的分封制下,诸侯国的规模和作用
周武王在分封之前,先给自己留足了自留地。他把都城镐京周围千里的土地单独划出来,作为自己的直属领地,称为王畿。王畿的面积有多大呢?孟子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西周的时候,一里是丈,一丈是1.91米。那么一里就是米,一千里是公里。“地方千里”,就是边长为公里的正方形。算成面积,就是12万平方公里。西周王城所在的关中平原,面积是3.6万平方公里。如果真的是“地方千里”,那基本上就要到洛阳了。
周王留够了直属领地以后,就把王畿以外的一部分土地和人口分封出去。为什么说是一部分呢?因为他至少得留下一部分,在以后分封再用。
周王分封的对象,有王室成员、贵族、功臣,还有古圣先贤的后代。《荀子》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旦把这些诸侯国分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大国称邦,小国称国。“国”在最早的时候指的是国都,后来才指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多大呢?孟子接着说:“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这些分封的诸侯都有什么使命呢?周武王说是把这些土地赏赐给他们了,以奖赏他们在开国中的功劳,实际上是派这些诸侯去垦荒,或者是用武力占领那些地方,建立自己的方国,拱卫王室。然后继续开疆扩土,给周天子二次打江山。
五、周初分封的公爵国
“公”是五等爵中的最高的一等,地位最为尊贵,可以组建“三师”的军队,有较大的独立性。
“公”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封国系统中的公爵国。国君被称为公,比如宋国是公国,国君有宋戴公、宋武公。第二个含义,是周王室官职系统中的公爵。比如周公、毕公、召公。第三个含义,是作为诸侯的通称。不论是第几等的诸侯,哪怕是附庸国,在自己的诸侯国内,大臣都可以把国君称为“公”。这在周代,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时候说的的公就不是爵称了,而仅仅是个尊称。拿鲁国来说,鲁国是侯爵国,《春秋》一书把鲁国的国君都称为公,比如鲁隐公、鲁庄公。其他的国家也是如此,比如齐桓公、晋文公、邾文公、莒共公等等。但是,在诸侯朝见周王、国事访问、会盟等正式的场合,就要称呼他们本来的爵位,不能乱了规矩。
周武王一共封了五个公爵国,有杞国、祝国、焦国、蓟国和陈国。他们分别是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等前朝帝王的后裔。周武王这么做,就是要向天下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们看,我“兴灭国、继绝世”,恢复上古帝王的祭祀,说明我是尊敬和感念那些先王的,也包括殷商。但是,商纣王实在是暴虐无道,我为了主持正义,救万民于水火,不得已才率领正义之师讨伐纣王,取而代之。实际上,就是周武王笼络天下民心的一种手段。
《礼记》记载了一段孔子说的话:“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下车就是登上王位。
周武王攻克殷商以后,还没来得及举行登基大典,就是把黄帝的后代封在了蓟国,位置在今天北京市区的北面。
把帝尧的后代“禺阳”封在了祝国,在今天山东省济南市的长清区。
把虞舜的后代“妫满”封在了陈国,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的淮阳县。
武王登基以后,又发动群众,寻找夏禹的后代,终于在一个山旮旯里把“杞东楼公”给找了出来,把他封在了杞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的杞县。
把神农氏炎帝的后代“焦伯”封在了焦国,在今天安徽省的亳州市。
周成王的时候,周公旦又封了一个公国。他把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在了宋国,在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
六、周朝分封的其他诸侯国
除了公国以外,周朝大量分封的都是侯爵和侯爵以下的国家。《史记》记载,周武王把姜子牙封到了东夷的营丘,建立了齐国。把他的四弟周公旦封到了曲阜,建立了鲁国。把他的堂兄弟召公奭封在了东北部的燕地,建立了燕国。把他的三弟叔鲜封在了管,建立了管国。把五弟叔度封在了蔡,建立了蔡国。把他的八弟叔处封在了霍,建立了霍国。
至此,天下各处都有了他的亲信,周武王终于松了一口气。
*****欢迎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