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姓,读音(sì),是夏王朝的国姓。
为赐姓,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其母姓“姒”。
大禹大禹的母亲出自有辛氏,叫修己(女志、女嬉)吃了薏苡(一说宝珠)生下大禹。
关于大禹的出生还有另外一个传奇,是从其父鲧的腹中剖出——《归藏·启筮》:“鲧殛死,三岁不腐,副(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
还有石头生大禹的说法——《淮南子·脩务训》云:“禹生于石”,结合《史记·六国年表》亦曰“禹生于石纽”看大禹应当是生于“石”地,即地名,而不是石头。
还有说大禹之子夏启也是从石头生出来的,总之大禹一家(其父鲧化为黄龙)充满了神奇色彩。
薏苡说回“薏苡”,大禹的祖上也有一件相关的,那就是《白虎通·姓名篇》引《刑德放》:“禹姓姒氏,祖昌意以薏苡生。”
《孕妇药忌歌第十一》:“牛膝藜芦并薏苡,金石锡粉及雌雄”,当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薏苡仁对子宫有兴奋作用,不利保胎。
如此看来,大禹与其祖上出生,是通过“薏苡”助产催生的,远古的祖先已经掌握了薏苡在生育方面的应用,也许有辛氏就是掌握了这门黑科技,才以姒为姓的。
—姒与以与巳—
巳字,《说文通训定声》:巳,似也。
甲骨文·巳通过古文字对比“姒”与“包”字,可以看出,“包”的字形是孕育阶段“胞”,而“姒”的字形则是新生儿倒控羊水的情形。
甲骨文·包古文字·姒与“妊姓”一样,“姒姓”也是关于生命源头初始姓氏。
之所以说源头初始,请看甲骨文的“始”字。
(始)—姒姓封国—
姒姓越氏,越国又称于越、于粤、大越,在商代时就已经存在的古国。
越国疆界《史记·越世家》称大禹曾经在会稽会盟诸侯,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封地,国君为姒姓,勾践称霸中原以后称自己为夏禹后裔,秦始皇曾在会稽山祭祀大禹。
姒姓杞氏、娄氏,杞国也是在商就有了的古国,商汤将夏的姒姓王室封于杞,到了周朝再次被封国,杞国虽然不大,但也是很强横的,上文中姜姓淳于国就是被杞国吞并的。
《史记》:“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想想这个夏代遗存,虽然最后被楚国吞并,但还是挺坚韧的,大国环绕之下,夹缝生存不断的搬迁,从河南杞县到山东新泰,再到昌乐又到安丘,国祚竟有上千年,实属不易。
杞人忧天,无疑是最熟悉的杞国典故,除了夹缝生存的焦虑,联系到“夏”的古文字含义,也有点遗传的味道,“夏”古文字的含义中有一个就是代表“忧虑”,也许“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一个传承。
姒姓台姓,颛顼时代便封授的古国,据说是白帝少昊的后人,因疏通汾水有功而获封,不知什么原因归为姒姓,被晋国吞并。
姒姓曾氏,夏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鄫,也是经商到周的古国,西周灭国,缯国加入申侯一方。
与杞国一样,也是颠沛流离的命运从河南方城一直到山东兰陵。
没想到的是,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生生强迫把鄫国国君活人献祭。
姒姓谭氏,周武王时封国,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章丘西。
姒姓诸氏,夏代便有的姒姓氏族方国,也是经商到周,春秋时期被豪族彭姓取代,依然叫诸国。
总的看来,姒姓封国,规模都不太大,但很坚韧,历史悠久,比如杞国,孔子曾经亲自去寻访“夏礼”。
—其他姒姓—
夏后姓,即夏侯姓;褒姓;禹姓;佀(右侧就是“以”字古文字)姓、夏姓、巳姓、顾姓、扈姓、鲍姓、巢姓、窦姓、戈姓、杭姓、嵇姓、计姓、欧阳姓、莘姓、蔚姓、相姓等,不涉及封国暂时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