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五月中。
《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夏鸟高飞,麦子真的成熟了;阳气也达到极致,阴气开始生发;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是全年最长。
这一日,太阳黄经位于90度,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午时跑去太阳底下瞧瞧自己的影子,会是一年中最短的影子,甚至可能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景象。古人就用“立竿见影”的原理,以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与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阴阳转换的节点。夏至之后,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人的身体会开始出现各种不适,晚上睡不香、口干舌燥、失眠等等症状,其实这是身体在感受天地气机,做自我调整。
此时不宜太劳累,该睡睡,该吃吃,饮食清淡些,安然度过夏至,以此交接;顺,则一年之阴阳顺。
夏\至初入伏,百商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三候
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麋”属阴“鹿”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感阴气便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
夏蝉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也感觉到阴气渐渐要滋生了,就开始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炎热的仲夏里,地下的阴气渐渐开始滋生,喜阴的植物开始萌发。
夏至习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3、食“麦粽”与“夏至饼”
《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4、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如何养生
1、夏至养阳正当时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与之相应的,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运行趋外,皮肤松弛,毛孔张开,阳气溢出体外,消耗过多则会使人体阳气处于内需状态。
夏至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忌大热食物,鸡肉煲汤最好,可加入些当归、大枣,既补气又补血,同时稍配些生姜、花椒等温性的调料以温补阳气。
注意:夏至炎热,人体排汗使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易使大脑供血不足,头痛头晕,需大量饮水。
2、养阳重在“养心”
夏至过后,温度高,湿度大,热扰心神,使人心烦易怒,坐卧不安。而此时,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快,相应心脏负担加重。
夏至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每日午睡半小时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少30%,其原因与午睡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与白天的血压高峰出现一段低谷有关。
按揉少府穴:少府穴是心经的荥穴,对于心火过旺所引起的口舌生疮、失眠、面红目赤、小便赤黄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是心脏病的急救大穴。
方法:少府穴位于手掌心,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3、饮食宜清淡
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弱,饮食宜清淡,多食杂粮、鲜蔬,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冷食瓜果、冰饮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例如香菇、蘑菇、平菇、银耳、虾、瘦肉、薏米、鸭肉、鲫鱼等。
4、运动宜舒缓注意防晒
适当锻炼身体,时间最好选择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场地可选择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
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要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夏至养生,应注意这些细节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有: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段话具体为何意呢?
夏至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可缓阳气;无厌无怒,可宽志意。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
1、四时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季应顺从生长之气来蓄养阳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协调相统一的状态。夏至过后,阴气生而阳气渐衰,故应注意保护阳气,调息宁神。
2、情志养生
夏至一过,天气会越来越炎热,心情变得容易急躁,所以说调整心态由为重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歌看看电影或是深呼吸来放松缓解一下,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做到“心静自然凉”。
3、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味厚,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味厚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4、起居养生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总体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5、运动养生
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是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避免出大汗,以伤阴阳。
夏至是养护阳气的最佳时节
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健康亦与天地气机密切相关。因此说,夏至养生,意义重大。
“夏至一阴生”,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人会显得脆弱疲惫,容易罹患各种疾病。所以,夏至时节一定要重视养生,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当善借天地之力以助身体平衡阴阳,从而调理健康。
夏至如何养生呢?从中医来分析,夏至养生,一定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
1、阳气浮于外,治疗冬病的最佳时节
中医有一种治病方法,叫“冬病夏治”,是选择夏天最炎热的时节(一般是三伏天),采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其所依据的理论是:凡冬天易发作的疾病,多属于阴寒类的病症,且病人体质多偏阳虚。而夏季天地之间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是炎热,阳气越是外浮,对阳虚者扶阳通阳,或对内寒凝重者温里祛寒,可更好地发挥祛除冬病病根的作用。
对于素体阳虚之人,可于夏至时节服上几付四逆汤,甚能改善阳虚体质。其方:制附片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
2、阳气最浮,人气亦最浮,刺络好时机
将近夏至,阳气升浮,人体感受天地气机,血易浮,气易行,此时人体血脉亦温运通畅,最适合刺络放血以改善机体的血瘀、血滞、血涩状态。特别是体表见青筋暴露,或者血络瘀滞明显的人,往往皮肤上能见到各种血络都可刺而出血。常见血络有红或紫或黑色小细血丝以及青暗色瘀点或瘀斑等,如果在挑刺出血的同时辅以拔罐,多拔出其瘀血,以助血脉流通,效果更好。因此,治疗血瘀血滞诸症最是时候。
同理,一月之内月圆之时血气升浮,一日之内中午血脉最为通畅。如果夏至正逢月圆,则在其中午晴天,最是刺络放血的好时机,希望病友能充分珍惜天地提供给我们的治病时机,好好把握。
3、炎热,阳盛过旺,需防中暑
夏至时的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可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宜清补。前贤有谓:“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注意夏至时节养生,勿过咸,勿过甜,勿过辣,勿过油腻。尤其是阴虚或火旺之人,可适当吃些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既可预防中暑,又可改善体质。
夏至时节,可适当吃些当季瓜果,有降火开胃之功。比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前贤有谓:“天生果品,亦应候以益人,如春生梅,酸敛以平肝木;夏生瓜,甘寒以清暑热;秋生梨,甘凉以肃肺金;冬熟杞,甘温以益肾水。”意思是说,到什么时节,就吃什么东西。作为中国人,我们的饮食应该敬天法地,这样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
需注意,夏至时节,外热而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容易伤损脾胃,令人吐泻或腹痛。比如:西瓜、绿豆汤等,虽有解渴消暑之功,但不可过食,尤其不可冰镇食之。西瓜、绿豆之类毕竟性凉,多饮伤损脾阳。体质偏于寒凉者,尤当忌之。
4、夏至养阳,建议吃生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夏至时节天气炎热,不少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性热,最能温运中阳,健脾开胃,且能防暑度夏。建议晨起喝一碗五行调味钙生姜红糖水。
从中医来分析,生姜性味辛温,入肺经、胃经和脾经。由于它辛温,故可升阳散寒;又因为生姜入脾胃经,故可升脾阳、益胃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阳健旺,可以增进运化功能;脾主四肢和肌肉,脾阳能升,则四肢得以温煦;脾胃阳气足,则一身气血充足,四肢百骸得养,自然健康。
5、夏至时节,外阳盛而内阳反虚
自夏至开始,天气渐热,阳气宣散在外,中阳易于不足。在人则表现为易于困倦乏力,精神不足,特别是到了中午,天阳在外,根气不足,人会特别想睡觉。按中医理论,疲乏是阳气外出,此为虚;健旺是阳气内入,此为实。阳升则出,阳降则入。
因此人会逢春夏则倦怠,交秋冬而健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夏至时节,最好的养生方法是适当收敛浮阳,让内阳不要太虚。
按中医理论,酸味可敛阳,故可适当吃些酸性的食物,如酸醋、酸嘢、五味子、乌梅等,或喝酸梅汤亦甚好。
6、夏应于心,心阳最旺,最当养心
《内经》明确地讲:“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汗为心之液。夏季多汗,汗多则伤心。夏至时节,一定要重视养心。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出汗量大大增多。“汗血同源”,汗液和血液皆为心所主,特别是大量运动而汗出淋漓时,一定要多多饮水,建议喝五行调味钙水最好。
静心以避暑。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夏天炎热时,要“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若简单来说,就是“心静自然凉”。
舒畅心情,让心阳宣通。夏至时节,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使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靠太阳一样,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心中阳气舒泄。相反,若懈怠厌倦、恼怒忧郁,这些都会碍滞心阳,是逆反天地规律。
7、最好用灸,可借天地之力以驱邪外出
若夏至时节突然天气变冷,或阴雨连绵,人体阳气当宣散外浮,却因寒而收引。寒邪侵袭则卫气内敛不开,阳气遏滞于筋骨肌肉皮毛,不得宣通。因此表现为风湿骨痛、筋骨酸楚、肌表紧缩感等不适。且平素肩周、腰、腿痛病人最容易在此时疼痛复发。当注意保暖以防寒,并适当服麻黄类处方以开表宣通阳气。这也是借天地之力以宣畅人体阳气的方法。
夏至与冬至天地阴阳转换。在人体阴阳亦跟着天地转换,这个转换的力量源于火气。人身人两个枢纽,阳枢与阴枢,阳枢名为少阳,阴枢名为少阴,二者皆属火。故说,火是阴阳转枢的原动力。夏至之能一阴始生,冬至之能一阳始生,皆源于火力。
从这个角度说,夏至当用灸法。灸能助火,灸能枢转阴阳。特别是阳虚之人,更需要借灸火之力以使人体跟上天地阴阳枢转的步伐。夏至时节坚持用灸,最能顾护中阳,让人健康。
夏至时节,可用肚脐隔附子灸法。其法:生附子适量,研极细末,加白面少许调匀,用黄酒调成一元硬币大小的薄饼,中间扎数孔,晒干备用。可先用细盐填满肚脐,上盖附子饼,再用绿豆大艾柱施灸。肚脐隔附子灸法能借附子与艾火之力以温通阳气。此法最适宜于素体阳虚之人,可于夏至时节灸之,可天天施灸,越灸越舒服,越灸越不容易生病。
温馨提示:用方之前一定要遵医嘱,对症下药。
点个在看,一起为健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