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六百年前袁可立的先祖身世

06:39

袁可立的睢州迁始祖袁荣,明代安徽凤阳府颍州(今阜阳市颍州区)人,明洪武二年以武功仕睢阳卫百户,后代世袭卫百户,称睢州东关“百户侯”,遂家于睢州(今河南睢县)。生子三:亨、义、宏。二世宏、三世杰、四世林。五世锦,官陕西韩城县教谕,自此“振振森森,书香不绝”。六世永绶、永康。永康生子五:江、淮、河、洛、渭。七世淮即袁可立之父。三世皆以可立贵,称“三世司马”。八世可立,累官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世称其族“睢阳尚书袁氏”,为睢阳望族。《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载:“吾家自胜国(明朝)以来,谱牒散天涯。约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阳又其一也。四支之中,睢阳为盛。”(“睢阳”代指当时的“睢阳卫”,“睢州”即河南归德府睢州,今属商丘市睢县,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新疆石河子市和“农八师”这样的地名区别。)

明代以来,睢州袁氏有两支:“尚书袁”和“兵马袁”。二袁皆源于明初,“尚书袁”自安徽凤阳府颍州居官睢阳卫百户世袭而来。“兵马袁”始祖袁友谅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由民籍迁民而来。二袁同姓不同族,代有通婚,袁可立曾孙女(袁赋诚次女即睢阳尚书袁氏十一世孙女)就嫁给了睢州兵马袁氏十世裔孙太学生袁贤。为便于区别,民国年间的《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特记载道:“睢袁氏有两族,大司马可立裔为‘尚书袁’,指挥裔为‘兵马袁’。‘尚书袁’盛于明,季清之科第缙绅皆‘兵马’后裔矣,并非一家也!”。

睢阳尚书袁氏人物简介

1世袁荣。睢阳尚书袁氏之迁始祖,安徽凤阳府颍州(今阜阳市)人。元末为陕西行枢密院知院,明洪武二年()随明太祖征伐至睢,积有战功,仕睢阳卫百户,后代世袭其官,遂家于睢州(今睢县)。公元年,因睢州大道拓宽工程,袁荣墓被睢县人民政府迁葬至袁家山东坡。生三子:亨、义、宏。

2世袁宏,生子杰。(限于篇幅,仅述及袁可立部分直系,余从略)

3世袁杰,生子林。

4世袁林,寿官,有隐操。生子锦。

5世袁锦,以岁荐任陕西韩城县教谕,质行长者,生平无疾言厉色,载《睢州志·荐举》。生子二:永绶、永康。

6世袁永康,字国泰,以孙袁可立累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生子五:江、淮、河、洛、渭。(《睢州志·封赠》、《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7世袁淮(—),袁可立父。字子沂,号相溪。初封文林朗苏州府推官,再赠承德郎尚宝司司丞,三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四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五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以孙枢任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赠光禄大夫,又赠太子太保。处约积德,力孝慎行。痛父早逝,侍奉母李夫人。虽窘迫中,务竭力承欢。教训大司马公成进士。卒年八十三岁。生子可立。(《睢州志·封赠》、《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8世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生子枢。

9世袁枢(~)明代书画家、收藏鉴赏家、诗人。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按察使司佥事兼大梁兵巡道。藏品巨富,为董其昌、王铎所推重。有三子,赋诚、赋谌、赋諴。

10世袁赋诚(—),字一倩,一字与参,号楚雄。袁枢长子,袁可立长孙。崇祯十七年()拔贡。顺治十七年升广西南宁府新宁州知州,补云南楚雄府通判。吴三桂起兵反清于云南。袁赋诚因是前明大臣子裔,遂投牒归里睢州。今上海图书馆《淳化阁帖(泉州本)》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松桂堂帖》,都出自袁赋诚家藏。生子昌、山、远、定,皆早卒。女三,长女嫁睢州庠生杨端,次女嫁同里兵马袁氏十世孙太学生袁贤,三女嫁同里户部侍郎王绅。

10世袁赋谌(chen)(—)字仲方,号信庵。袁枢次子,袁可立次孙,国子监生。康熙三十二年(年),其祖宅袁尚书府第借为洛学书院,名儒田兰芳曾讲学于内。《睢州志·袁枢传》称“袁氏自司马至赋诚、赋谌三世矣,诗学尽其家传云”。著有《理齐诗》数卷。其富有的家藏,吸引着南北各地的收藏大家。生子侗、僩、伟、任。(田兰芳《袁赋谌墓志铭》、《睢州志》)

11世袁僩(年—年),字武修。袁枢孙,袁可立曾孙,袁赋谌次子。子三:景周,岁贡生。景朱、景薛皆国子监监生,景朱出继伯祖(袁赋诚),景薛出继伯父(袁侗)。孙六,孙女十一,曾孙男二。

遗迹

袁家山,八世孙袁可立晚年所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型建筑群。《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襄邑(今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

袁尚书府第,《河南通志采访稿》称“袁尚书可立故宅”,郑廉《豫变纪略》称“袁园”。清代,“旧洛学书院”与“睢州公署”先后居于其内,直到民国“睢县行政公署”仍相沿袭。原睢县人民政府住地,为其故址。民国以前,历为袁氏家祠住地。为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改建、扩建,达房屋数百间。与南部之袁家山及东西对峙之双牌坊恰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中有“弗过堂”、“石仙堂”、“藏书楼”等著名建筑。“弗过堂”之是袁可立书房,袁可立因建言被贬官,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寓此名以自励,堂额为董其昌书。“石仙堂”为袁氏堂号,堂额为“孟津尚书”王铎书。田兰芳《逸德轩文集·两堂问答》记:“袁司马石仙堂、李当阳秋堂为吾州二胜,远迩妇孺皆知之”。其后院“藏书楼”为河南总兵刺杀南明大将高杰处,直到民国年间楼上仍不设棚板,以纪念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袁尚书大石坊,又称袁氏双牌坊。在《睢州志》、《河南通志采访稿》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崇祯皇帝御旨建造,为表彰睢州兵部大司马袁可立“三世尚书”封典而建。明崇祯七年()春天,袁可立卒,帝令户部“致水衡钱”,御祭葬并修“袁尚书大石坊”。工程由京营总督李襄城、杞县状元刘理顺监工营制,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董其昌书丹而成,有“四朝元老、五世恩荣”等字样。袁氏牌坊分列故睢州公署(本为明袁尚书可立府第)两旁,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双牌坊过街而立,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建筑,规模宏大,雕工精巧,楼檐下兽斗花拱,狮子云龙,其造形之精美,为明清两代睢州城牌坊之冠,有“一两清石一两银之说”。清光绪十七年,知州王玫谬信袁氏牌坊挡了他的官运风水之说,借故将袁氏牌坊强行拆毁,袁氏后人上控京师数年,有《王枚砸牌》一戏流传于世。王枚在自己主修的《睢州志》中特列“袁尚书大石坊”一条进行自辩。为再现明代艺术品的风采,睢县政府暨袁氏家族于年将袁尚书大石坊重新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此距王枚拆毁大石坊并预言“俟其子孙光复焉”整整过去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1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