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大跃进”和59年、60年的连续严重干旱,密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地挫伤,国家建设遭受重大困难,农村商品供应矛盾突出,供销社本身也遭受到了网点合并、经营下降等冲击。但,刚刚恢复重建的供销社立即投入到保人、保畜,促进发展生产,搞活农村经济中来。
供销社立足于组织上的群众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保供给、促生产。一是利用牌价、议价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和废旧物品;二是广开进货渠道,组织货源,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命的粮食、干菜等生活必需品;三是从外地采购大量的副业生产原料,供应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四是为搞活经济,接受政府委托,加强了农村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扰乱市场的行为。
在生产自救、发展多种经营上,供销社抽出技术干部34名,举办“五匠”培训班,培训铁匠、木匠、竹匠、条匠及果木修剪嫁接技术人员,向社队投放资金元用于扶持其发展多种经营。
多种经营引进的主要品种及数量为:湖南洞庭湖柳苗棵,偃师泡桐苗63.2万根,新郑大枣苗2.5万棵,花椒苗3.27万棵,杞县簸箕柳苗5.8斤,江南毛竹母墩等。还首次把信阳毛尖引进到密县,试种成功。
在引种外地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地农特产品,搞好多种经营,完成生产自救,主要副业作物有:金银花65.7万墩,桑叉6.8万棵,柿子5.26万棵,花椒8.64万棵,核桃11.84万棵,大枣3.6万棵,山楂5.26万棵,梨、杏树2.1万棵,竹竿32亩,生姜55亩,苇子37亩,黄花菜52亩,紫穗槐、簸箕柳、白腊条等亩。
通过上下努力,密县农副业生产逐渐恢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那些当年扶持起来的树木,如今还有很多存活于世的,为人们提供着甜蜜果子的同时,更是一份历史的厚重沉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