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肥沃的神州大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淳朴厚道的中原人。源远流长的古老艺术文化源泉,滋养了多少名人雅士和艺术精英。数风云人物,还看今朝,他们用出众的才艺,在华夏艺术的殿堂上,放射出一道道独特绚烂的光芒。
陈振强,便是这万丈光芒中夺目的一束光。他是河南开封人,年出生,因制作麦秆画而名扬四海,被称为民间艺术大师,现为河南省手工艺品委员会会长、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年,他创办的河南省金麦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为“华夏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已有千年历史,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鱼虫,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麦秆画具备的环保,手工,永久保存等独有的产品特性和艺术性,非常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理念。
30多年来,陈振强潜心创作的麦秸秆画,被称为民间一绝,他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展一等奖、开封市工艺美术展特等奖等。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国内部主任赵承,参编部主任朱海黎,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副部长王庆,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孙志平,开封市委书记吉丙伟等领导先后亲临开封市金麦艺文化公司进行参观,对陈振强创作的麦秆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杨。
陈振强用麦秆制作的花鸟、老虎等作品,精美绝伦,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誉。其作品做为高档的装饰艺术品,已远销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与麦秆画结缘,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间有多少的经历,多少的坎坷,多少的磨难呢?让我们走近这位艺术大师,聆听他一生的传奇故事。
陈振强是73届高中毕业生,仅以一分之差落榜,没能圆了大学梦。那年四月,正是麦黄的季节,他在家乡的田野里徜徉,阵阵的风吹来,只见麦浪翻滚,金黄的麦秆举起千万颗麦穗,互相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世间万物相爱的声音,这情景忽然触动了他的心弦。他想起了一个民间传说。相传王莽撵刘秀时,刘秀藏身一片麦地,麦草立刻化为树林,掩护刘秀躲过一劫。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老百姓视麦子为祈福吉祥的圣物,于是来自民间的麦秆画成了皇家贡品。
我要制作麦秆画!他听到自己心里发出一个宏大的声音。陈振强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对艺术制作情有独钟。生长在农村,祖辈们世世代代都以编制手工艺而远近闻名,他也从父辈们手里学到不少手工艺编制技术。当这个念头在头脑里闪现时,他觉得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他要把乡下当做废料的麦秆利用起来,化腐朽为神奇,让它华丽变身,登上大雅之堂!
从此,陈振强开始了艰辛的麦秆画制作。麦秆画的制作工序繁多,要经过蒸、煮、浸、剖、刮、碾、画、剪、烫、粘、贴等十几道工序。经过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制作,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制作出了陈氏金麦艺作品。作品一问世就得到县级艺术界的认可和好评。并在参展中多次获奖。90年代,陈振强在家乡杞县创办工艺美术厂,他以为,自己的梦想可以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可没想到,美术厂办了两年零九个月后,因各种原因倒闭了。这在当时对陈振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把满腔热血都倾注在自己钟爱的麦秆画制作上,想用毕生的精力把麦秆画发扬光大。真应了一句话:“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含泪把麦秆画埋在光阴的坟墓里,发誓永不去碰及。
为了生活,他离开乡,在郑州开了一家装修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
有人说,属于你的东西,无论时隔多久,相距多远,千山万水后,总是还会再次倾心相见。
年,曾在杞县工艺美术厂跟着陈振强学习制作麦秆画的徒弟找到他,让他重出江湖,重新开始麦秆画的制作。十多年了,麦秆画在他心里是一道不愿触及的伤痕,他一口回绝了。那位徒弟不死心,再三请求陈振强,陈振强终于在纠结中和徒弟一起考察了麦秆画市场。考察回来,陈振强失眠了,他反复地问自己,曾经执着追逐的梦想,真的能放下吗?
十多年来,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的心知道,他放不下啊!多少次,他在做装修时,看到装饰一新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装饰画,就想到那些年自己苦心研制的麦秆画。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一个人在客厅,望着自己曾经的作品,默然长叹。麦秆画,是他心里深藏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斩不断,理还乱。是他闷在心里的一杯苦酒,倒不出,咽不下。时隔多年,历历往事重现,光鲜如昨,卷土重来的记忆终于敲开了他紧闭的心扉。经过几天的思考,他终于做出了决定,放弃辛苦经营的装修公司,重新拾起制作麦秆画的旧梦!
他用一年的时间,开车跑遍了全国各地麦秆画企业,博采众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采百家花,酿自家蜜”,形成陈氏金麦艺独有的艺术风格。又用两年时间刻苦钻研,改进了十几道工序,并吸收了国画、版画、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这三年的时间,他刻苦钻研,闭门谢客,几乎达到了一种痴迷和疯狂的境界。每天创作到凌晨一两点,再把半成品拿到卧室放在电视机上,夜里去卫生间时拉开灯就能看到。他家人曾打趣说:别搭理他,他疯了!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痴迷和疯狂,陈振强创作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麦秆画作品。荣获大奖的《王者风范》,画面上一只威风凛凛的下山虎,双眼傲气逼人,皮毛深棕,乳白相间,毛茸茸的很有立体感,仿佛不经意的招惹,它就会凌空朝你扑过来。《荷塘清趣》中,清风拂过,荷叶微卷,一只蜻蜓在花叶间流连忘返,朵朵荷花洁白晶莹,似少女清纯可爱的脸庞,让人想起徐志摩那首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水莲花的娇羞。
浏览这一幅幅栩栩如生,制作精美的麦秆画,有谁能不被这神奇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有谁不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可又有谁能看到这成功的背后,陈振强大师流了多少汗和泪,花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谁又能理解他对麦秆画的一世深情?作家冰心有这样几句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是的,一条漫漫求索路,踏平坎坷,斩断荆棘,陈振强终于抵达成功的彼岸。
一名成功的艺术家,让人敬佩的不只是他的艺术作品,更可敬的是他有一颗拳拳赤子心。
一路走来,风霜雪雨,沟沟坎坎,陈振强都经历了,走过了。仕途上的一些名利诱惑,这位艺术大师也坦然面对。
东山再起做麦秆画后,他的一位做五星级酒店老板的朋友找到他,让他做工程总监,九个月工资一百万。如此大的诱惑力,陈振强冷静的思考:这大半生起起落落,历经艰辛,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是金钱还是艺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金钱,选择了艺术。在如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有几人能做到像陈振强那样,把艺术放在心中至高无上位置,奉为上帝?
当年和陈振强一起做麦秆画成名的一位濮阳朋友,被美国一家工艺公司看中,高薪聘请后,曾劝说陈振强也去美国发展,可陈振强还是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农村,离不开生养我的这片土地,我要让麦秆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
后来,一位苏州的艺术经纪人找到陈振强,开出了天价聘请他去朝鲜传授麦秆画技术。当时朝鲜的劳动力特别廉价,拿刺绣来说,一个刺绣工一个月才挣到约合人民币一百元,但一幅作品转手就能卖到成千上万元的高价。工价与售价的悬殊,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了。正因为这种恶性竞争,扰乱了国内刺绣艺术品市场秩序,造成许多刺绣手工艺人纷纷失业,每每想到这里,陈振强都感到无比痛惜。国人奉为瑰宝的苏绣,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发扬光大,而是沦为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麦秆画也是如此,传到国外,国内将会有大批的工人失业。思虑再三,陈振强还是以国人的利益为重,放弃了自己私人的利益。陈振强说了这样一段话:‘’说实话,谁都需要钱,谁都缺钱,并不是我的思想境界有多高,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有做人的底线,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希望这门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我不愿意让这门技术变成赚钱的工具流到国外去。‘’没有豪言壮语,更谈不上惊天动地,就是这几句平凡的话语,却如惊涛骇浪,撞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是的,麦秆画是中国的传统技艺,陈振强最大的愿望是,在以后还要不断创新,更高层次地研制麦秆画独有的风格,让中国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为了这个愿望,他培养自己的小儿子继承麦秆画事业,小儿子天资聪明,很快就掌握了麦秆画的制作技巧,并在父亲的基础上又上一个新台阶,用麦秆制作的佛教画像,让北京艺术界的专家们也惊叹不已。他还多次走进高等学府,亲自传授麦秆画的制作技术,让麦秆画在高校学子中流传开来。
他还在残联免费举办了两次培训班,让一些残疾人学到一门技术,可以自食其力,为国家,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陈振强,这位平凡又杰出的艺术大师,怀揣一颗赤子心,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一个大写的“爱”字,对事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天下众生的爱,更让这道独放异彩的艺术之光,罩上了一层金属的光芒。
让我们真心祝愿陈振强大师,爱心永驻,在麦秆画制作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