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曾说了:“问了姓名,便收拾一间房子,安顿兰孙,拨一箇养娘服事他......”冰心的《去国·最后的安息》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在城里还有房子呢,到这儿来不过是歇夏。”
在如今的相亲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你有房子吗?没房子就别谈了”,在如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随着近年来房价飙升,人们也越来越看重房子,在这方面,当代人是非常无奈的。但是,也许你想不到,住房问题不仅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人也曾饱受住房问题的困扰。
《野客丛书》里写了东方朔一句话:“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便存在土地交易。并且,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房地产交易是最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国在西周时期便存在土地交易,战国时期房屋买卖业务已经十分普遍了......”
曾经考古发掘出一件西周时期青铜器,此器物名为“盉”,其上便刻画有一段关于房屋交易的铭文。大致意思为:“公元前九一九年三月份,矩伯先后两次将共计一千三百亩的土地抵押给裘卫,换取来在当时非常昂贵的一些奢侈品,其中,包括一件鹿皮制成的披肩,两块玉石,以及一条花裙。”
可以说,这是如今已知的最早的一次不动产交易。
在此交易发生的九十三年后,时值周厉王32年,又发生了一场土地交易,具体细节也被刻画于青铜器上。这次交易的买家乃是周厉王,当时,周厉王为了扩建皇宫,于是,从一位名叫鬲从的人手中购买土地,而且,没有立即付款。
之后,鬲从担心无法收到卖出土地的钱款,周厉王为了安抚他,于是,就派人告知他:“不用担心我会拖欠你的钱款,如果,我不付钱给你,那么,就让上天惩罚我,让我流放他乡。”这个毒誓也足以证明这场交易在当时的重要性。
有些人购买土地,有些人出售土地,这表明:“除土地抵押外,还有土地出让,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已初具规模。”在隋唐时期,便有人特地修建商铺,将其出租或出售,也许,这便是最早出现的地产开发商吧。
其中,有一个名叫窦乂的人,便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个人。
此人出生于陕西,很小的时候便父母双亡,寄住于舅舅家。他的舅舅是个官员,住在长安城中。窦乂首先通过出售鞋子、树木买卖和其他业务赚取了启动资金,之后,凭借80万钱的资产开始进入房地产行业。
那时,长安西城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有十数亩的面积,长久以来一直没人愿意购买。窦乂将这块土地购买下来,雇了人将土地弄平整,在此处建造了二十多间商铺,租给来自波斯的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可以收取数千钱的租金。
后来,窦乂听说朝中重臣李晟喜欢打马球,因此,他花了七十万钱买了一块土地,花了三十万钱将此地建成了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因此非常开心,从那以后,他与窦乂成了好友。凭借这种来自朝廷的庇护和支持,窦乂的事业蒸蒸日上。
他不到40岁,便成为长安最富有的人,被人称为“窦半城”。
一些古代开发商是政府官员,甚至,政府本身也是开发商。例如,在北宋时期,朝廷中有一个名为“修完京城所”的特别机构。这个机构原本是负责修建城墙及宫殿的,后来,城墙及宫殿都修建的差不多了,于是,这个机构便开始进军地产业,为国家带来了不少额外收入。
然而,在古代,地产开发商深受大家鄙视,原因在于,从汉代开始,政府一直强调农业和轻视商业,依靠建房赚钱将被大家所瞧不起。
在北宋初期,有一个名叫陶枢的人,据他介绍,当时只要有人建了房子出租,大家便会说这个人是一个市井小人,赚来的钱也被称为“痴钱”,这意味着愚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房东也受到歧视,更不用说开发商了。
白居易三十多岁开始当官,级别大概相当于一个县长,在当时俸禄并不算低。他起初在长安东郊一带租了几间茅草屋,除去日常开销以外,所余工资存了十年仍然不够在长安城内购置一套房产。因此,他前往如今陕西渭南县一带买了一套房子,平时办公时就住在单位,假期便回家生活。
从租房到成为房奴,名人苏辙一家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困境。
苏辙在故乡眉山的老宅子里住了十八年,于嘉祐元年前往京城。当他和苏轼均考中进士以后,其父苏洵已经担任了十余年的官员,仍然没有能力在国都购置房产,只能让兄弟俩暂居于公署。后来,两兄弟的妻儿都来到了京城,加上仆人,共计十余口人。
这么多人当然无法在公署生活,苏洵这才去租了一处宅子。嘉佑五年,苏洵带着苏辙搬到了河南杞县一带,也是租房生活;嘉佑六年,苏洵带苏辙回到京城修养,仍然是租的房子;直到苏洵病逝那天,除了老家的宅子,他仍然没有为子孙购置任何房产。
最终,直到元符三年,苏轼才回到河南定居许昌,他拿出了大部分的工资并卖掉了一批藏书,花了几年的时间才买下一批房产。之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修建了一处足有百余间房屋的大庭院,以安顿全家。然而,他的愿望虽然实现了,一生的积蓄也就所剩无几了。
清朝笔记说,当时,有人发现了宋朝的土地交易合同,是这么写的:大宋国江都县太平乡某地,今将钱财九万九千九百九十贯,就着皇天父、后土母、三十八将灵祗,买得丁地坟山。天地神明面前交割清楚。见人东王公、西王母,保人张陆、李庭,书契人石度、金度……
......最后,还来了一句:“急急如律令”。
参考资料:
『《初刻拍案惊奇》、《去国·最后的安息》、《野客丛书》、《苏轼:从租房到成为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