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闻出中原。
在看不见的手,对维权者慷慨赋红码之后,又有两张小麦换房、大蒜换房的海报蹿红全网。
经济稳大盘,救市风乍起。千亿房企河南建业,祭出了致命一招:高价收购大蒜,5元/斤,最高可抵房款10万元;高价收购小麦,2元/斤,最高可抵房款16万元。
老乡吔,用土掉渣的农产品,高价换取城里的河畔洋房,祖辈都是庄稼汉,一朝变作城里人,这是何等好事啊!
这可是儿子的婚房,老两口的养老房哩。买还是不买?!
买吧,田地起码得四五十亩,咱家又不是地主。即便四亲六戚浩浩荡荡一排大卡车,凑够了一套首付,月供又拿什么抵?
想着都累,比种地还累。那咋办?
你自个蹲在地里犯愁吧,反正这边已排着队了。
网传海报显示,5月22日-6月6日,杞县建业城成交了86万斤大蒜。也就是说,仅16天就收到了万元“蒜币”,冲抵首付,最多卖出了43套住房。
在县委书记都恨不得,亲自下田拉购买力的当下,这实在鼓舞士气。当然,这只是完成了一个小小目标,更多的房子还在疯涨,更多的麦田已经金黄,更多的大蒜已经从土里散发出刺鼻的味道。
风吹麦浪也吹着洋房,这是多么浪漫的场景。深情歌唱的李健和孙俪,一定也没有想到过二者的关联。(对了,据说李健还没买房呢,我靠!)
在堂主有限的阅读经验里,小麦和大蒜,往往成为魔幻现实沉重的隐喻。莫言有《愤怒的蒜苔》,海子有《麦地》。即便是青少年成长必备读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蕴含了愤怒与焦虑两大主题。
为何如此?说到底,小麦与大蒜都是人民的口粮,是国计民生和万民挣扎的最底线。
“大不了回去种地!”当一个人前途莫测时,总会这样说。这两年,我实实在在听到了好几位地产人,都这样说。可现在一想,回去种地,不还是给开发商打工吗?!
从种地到亲手盖房子,这是农民工的劳动力转移;从种地到指挥(监督)别人盖房子,这是农民儿子“从0到1”的自我晋升。
但,现在的问题是,腆着肚子征地的开发商,向瘪着肚子的农民伯伯弯腰了。虽然还打着“爱心助农”的旗号,看上去像极了高坎上的麦穗,但那份务实、谦诚,高站位、低弯腰,都是真的。
真的,谷贱伤农。千亿房企,一挥手涨价五毛。这份担当,杠杠的。
至于哪来那么多的小麦和大蒜,哪来的月供和装修,那就是各家各户自己的事儿了。
写到此,堂主忍不住停下曾经戴月割麦、而今键盘种地的手,面壁祈祷:但愿中原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少十年,十年才能还清别家的粮食啊!
小麦换房,以物易物,天下大同,多么朴素的美好。可是,这看似妥妥的内循环里,藏着多少心酸的浪漫。想必田里的,和写字楼里的,这一次真的感同身受了。
哎!买房苦,卖房也苦。
这还不算,最奇葩的是,不买房也苦。
苦啥?弄不好,就要被扣一个“恶意不买房”的帽子。前几天,不是有网传,某县要求公务员全力买房吗?不仅如此,公务员还得去田地里动员农民上岸买房。有能力不买,就是恶意!
推而广之,恶意不消费,恶意不生三娃,估计很快会冒出来了。
早晓得,该睁只眼闭只眼,任公务员贪去。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应变成,房产多就多奖励。抓紧买房,就抓紧提拔。
当然,荒诞如此,更多是县级城市,人口净流出,只有到办公室和田间地头,去逼要购买力。
而大小房企逼员工买房,买了一套买二套,早就不是新闻了。
堂主在想,对“丰收成灾”的老农,抵上一套房,还算大好事;但对薪金一降再降的地产人,明知项目可能烂尾,为了“不恶意”,还得苦笑着,将那点可怜的老底押给东家,这算哪门子同舟共济呢?
回想去年此时,放杠杆买房,还会被戴上“恶意炒房”的紧箍咒;一年之后,不放杠杆,不勒紧裤腰带,反倒是新的“恶意”了。
一个原本应完全自主的消费行为,竟然被绑上了十字架,站着要背,躺着也要背,死活做不成干净的人。
这恐怕,远远不是经济问题、制度问题,深层次说,还是管理者唯我独尊的意识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动不动搞运动,动不动戴帽子、打棍子,玩起来还像酒后的麻将那么顺手。
其实,我很不愿意,将这轮救市的因,归结为上轮调控的果。问题本身也没这么简单。楼市二十年积累的风险,显然不应由一两次严厉调控来背锅。
但事实是,如果没有去年运动式的严打楼市,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爆雷,那么多的停工烂尾,那么多的信心决堤。即便遇到同样的俄乌战争、同样的疫情,房产增值的预期也不会突然改变——至少在一二线城市是这样。
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写尽青春期的愤怒与焦虑。
而今,面都恹恹欲睡的三四五线楼市,官员们、老板们,也有着各自的愤怒与焦虑。
返乡置业、逆势抄底、全员营销(自购),一波波的神操作,都已用尽。仅存的刚需,就是那些头顶草帽锄禾日当午的老乡了。哪怕泥腿子进城,经理们也会跑步来迎接。
可是,当老乡“受洗”般成为新市民,房和地,都还剩那么多,接下来又当如何?
对那些长久以来,几乎只有农业、餐饮业的县域经济带来说,房地产的兴起,也不过十来年,去地产化是敢都不敢想的事儿。好不容易请进两尊大神,恨不得把GDP增幅提振几个点。
这一来,只好让银行来垫背,管他什么次贷危机,管他什么系统性金融风险。走一步看一步。小麦大蒜,总比烂尾楼好看。
然而,种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如果高楼上能长出足够多的小麦、大蒜,在全球粮食危机风险高企的当下,这也许是个好生意——比刚需更刚需的,一定是口粮。可惜,小麦大蒜只会长在未征的土地里。
如果按任泽平的观点,“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这些县域经济带,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房地产是很难有前途的。(码字至此,雄安新区的售楼小哥,竟也京腔京调地来了电话。)
即便此番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瞧,这些可怜的成语),把全县的地主都押来买房,悬空的大楼,依然产不出多少流动的价值。
当风吹过麦浪也吹过洋房,如何借势乡村振兴的大潮,进行产业调整,才是最为紧迫的焦虑点。
套句官方话术,在房地产之外,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已迫在眉睫。
对号称“中原粮仓”的杞县,如此;对深陷地产迷局的一二线城市,同样如此。
文/锦丰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