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庄
明初,丁、张二氏于此建村成集,称丁张集。
清咸丰三年(年)筑寨,因濒河潮湿,改称潮庄寨;
后有集,亦称潮庄集,简称潮庄。
张小庄
明初,张氏始祖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南二十九里张楼,派衍大张。
清初张禹甫由大张迁此,因村小,故名张小庄。
村中有张氏祖上植黑槐一株,二丈商、八尺粗,是我县少有的古树。
王洞庄
宋代王洞,原籍杞县,泛舟经此定居,以人名村,称王洞庄。
明初,王姓外迁,吴清由沧州出任睢州知州居城内,十一世吴恩寿一支由城内迁此,仍称王洞庄。
中李
明洪武四年(年),李氏兄弟四人由山西洪洞乘船沿运银河东迁,至睢水涸下船。老大李呈辅居唯州西南三十八里船李,老三李呈治居睢城西二十七里古盐场,老四李呈因迁居杞县喜辰庄,老二李呈瑞居此,称旱河村。
后以烧盆为业,更名烧盆李,年村分为三,村处中,称中李。
清乾隆辛酉科拔贡李衢堂系该村人。
东李
村处东,称东李。
西李
村处西,称西李。
火楼
传说明初,朱氏始祖由山西洪洞东迁时,朱洪武曾为同姓亲笔题了像赞诗一首。朱氏携家眷迁睢定居,称来庄。
明天启年间,朱氏建乌木楼一座,更名朱楼。其亲戚褚仕彬在朝与魏忠贤结党,仗势占楼。朱氏怒,将楼火焚,更名火烧楼朱,简称火楼。
李庄
明初,该村原是小徐村徐姓的外庄园,称东小徐。
永乐年间,李氏始祖由河南仪封县铁湾村迁至州南郑庄社,二世李林由郑庄社分居于此。
清初与西汤庄合并,称汤李庄,解放前汤氏外迁,更名李庄。
郑庄
据传北宋时,郑姓由河北逃荒至此,落户建村,因北有尼姑庵,称郑庄堂,后庵废更名郑庄。
当时北有运粮河码头,南有通毫官道,是水陆两栖重镇,辟街72条,凿井72眼,车船停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
明、清两代建郑庄社,后因河决镇废,人多外逃,后村重建。
张庄
明嘉靖年间,张惠山由长岗东大张迁此,称张庄。
大楼徐
据《徐氏族谱》载:徐氏始祖徐达,安徽凤阳人,封中书右丞相,魏国公,赠中山王。建文年间,徐达第三子徐宽,袭魏国公辅政,封武英殿大学士。
永乐克建文,增寿弃兵潞安州,落往难,初建业于锦襄西南长岗集,后迁于此,建大楼称大楼徐。
清咸丰三年(年)筑寨,寨毁,寨基显存。
今存明世袭魏国公武阳侯徐宽墓碑1通,碑文已难辨认。
小徐
明中期,徐氏由大楼徐迁此,因村处大楼徐东又小,称东小徐,简称小徐。
佘堂
据传元代,有一佘姓天官于此建村,在村东北又建庙堂,称佘堂。
明初王明宇由徐阳沟迁来,更名王岗府,后复称佘堂。
后吴
明嘉靖年间,吴池由太康迁吴楼(今前吴)。明末于吴楼北1公里,辟花园一处,称后花园。
清乾隆时庠生吴英由吴楼迁此,更名吴庄。吴楼楼毁亦更名吴庄,习惯上称南吴庄为前吴,北吴庄为后吴。
党庄
明初,党氏由山西洪洞迁此,称党庄。明正德年间,党氏在朝任天官,因忤时政得罪,改为李姓匿逃。
明中期,陈氏八世祖陈天竹,由柘城虎陈寨迁此,改称陈党庄,后复称党庄。
兰张
据传杨氏来此最早,曾称杨庄。
明宣德年间,张海与子张一凤,孙张恩仁、张恩义、张思礼由兰封迁此,称兰张。
郭庄
明初,郭太元携子郭仲兴、郭仲尧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南二十里大郭。郭仲兴第二子由大郭迁此,致富建楼九所,称九所楼郭。
后村西建奶奶庙,村更名郭奶奶庙,庙圯简称郭庄。
高庄
明洪武年间,高大功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南三十二里高老家,派衍孙聚寨。
清道光年间,十七世兄弟三人由孙聚寨迁此建村,称高庄。
今存清朝石狮子1只。
拖车徐
明代中期,陈海堂迁此建村,村以人名,称陈海堂。
崇祯年间,徐氏由东徐营迁此,更名徐小庄。后徐氏生子,圆九时下大雪,大轮车不能通行,亲家用多辆拖车载礼品来村贺喜,遂更称拖车徐。
高楼
明初,高大功由山西洪洞迁睢州城南三十二里高老家(今孙聚寨西高庄),派衍孙聚寨,十八世高领由孙聚寨迁居于此,筑楼,称高楼。
大刘
明成化年间,刘海携刘忠、刘诚二子由兰邑铁寨门刘庄迁此,称刘庄。
后分居东北隅几户称小刘庄,该村称大刘庄,简称大刘。
殷庄
据传明初殷姓于此建村,称殷庄。
明末,徐氏一支由徐油坊迁此,后殷氏外迁,仍称殷庄。
董庄
清康熙年间,董兆瑞由孙聚寨北四里董庄前居于此建楼,称董楼。
清末楼圯,更名董庄。
民国十五年(年)发生水灾,庄稼被淹,房屋倒塌,村民苦甚,外逃者众,水退归村。
程庄
据传李氏好武,善用铁拐,最早于此建村,称铁拐李。
后村东、西各建一庙,更名双庙李。
宋理学家程伊川(颐)后裔程光,元代文宗时仕于太康,居县北琅琊岗程路口,明天启时,程忠由太康程路口迁居于此,更名程庄。
吕庄
据传明初,张姓二武举于此建村,修跑马梗,二人常勒马射箭,称张弓勒。
正德年间,吕汝承由宁陵迁睢州北恒山寺东吕路岗(今村不存),派衍潮庄东高楼。清初十四世吕养性由高楼迁此,张氏外迁,更名吕庄。
张老
宋朝,张氏世居襄邑(今睢县)城北楼,后避水灾迁城西南四十里元武庙(今张老),三世后避元苛政,逃居金陵(今南京)。又传三世至张聚,随大将常遇春豫省安民,复命后回睢,访城北张楼祖坟,未知所在,遂定居于此,立碑祭祖,称张老家,简称张老。
村南有明奉政大夫张林、秦宜人合葬墓碑一通。
陈小庄
明成化年间,陈官宦由陈胡同迁此建村,因地势高,称陈凸。
后因村小人少,改称陈小庄。
马菜园
明初,马魁元由山东避乱迁此定居,佃耕陈氏地四十九亩,辟部分种菜,故称马菜园。
明未,马氏外迁,刘清河从西刘庄迁此,仍称马菜园。
据传戏剧《梁祝》中的马文才公子,系此村人。
传说村南太康境内有梁山伯所居梁庄,祝英台所居祝庄,皆离此不远。
前胡寺
明洪武二年(年),胡文耀、胡文彩随父由山西洪洞迁此,称胡庄。
永乐年间,胡文彩南迁里许建村,称前胡,胡庄改称后胡。
不久于二村同建寺,因村处寺南,称前胡寺。
后胡寺
不久于二村同建寺,因村处寺北,称后胡寺。
河南徐
明初,该村建于蒋河折湾处,称辘轳湾。
后王姓迁此,人众,更名王庄。
明末,徐丹墀由大楼徐迁来,建村王庄东部,称徐庄。
清中期徐姓人财两旺,扩村与王庄合并。因村处蒋河南岸,合称河南徐。
慢庄
元末,曼性为避兵由河北迁此,称曼庄。后曼姓乏后,其外甥聂成营由太康聂河嘴迁来继承其庄田,仍称曼庄。“慢”与“曼”同音,误书慢庄。
张文英
据传原村东有兴隆寺,村以寺名,称兴隆寺。
明初,睢阳卫旗官杨某屯田于此,更名杨旗屯。
明万历年间,张氏十五世张文英从城西四十里张老迁此,村以人名,改称张老。后又更称张文英。
董堂
明洪武四年(年),董位西由郾城迁睢州蛟龙塔(今不存),派衍旧城内。
明万历年间,八世董座时由旧城迁此,因村旁有三堂,称董堂。
清中期堂毁,更名董庄。年地名普查为别于本镇东董庄,复称董堂。
汪庄
汪中,明通议大夫陕西按察使司,永乐元年(年)奉使交趾国(今越南),致仕,安家于此,称汪庄。
河坡楼
宋靖康年间,金兵南犯克汴京。樊佩避兵乱携家眷由汴京大樊岗迁此,于河坡上建村,称河坡。
明中期,李氏由睢州南6里刘店迁此,二姓合伙种菜,称河坡园。后建楼,改称河坡楼。
马庄
元末马氏先祖避乱,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迁杞县马柏村。
永乐年间,马彦龙由马柏村迁此建楼,称马家楼,简称马楼,清初楼毁更名马庄。
大赵
明洪武年间,赵成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南中柏岗(今三赵)。
永乐年间,赵成之次子赵二老由中柏岗迁居赵楼。
宣德年间,二老长子赵杰由赵楼迁此建村。
清末筑寨,称大赵寨,寨毁,称大赵。
小赵
明洪武年间,赵成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南中柏岗(今三赵)。
永乐年间,赵成之次子赵二老由中柏岗迁居赵楼。
宣德年间,二老长子赵杰由赵楼迁大赵,次子赵俊由赵楼迁此建村,称赵庄,和大赵相对呼小赵。
阎井
据传阎姓最早于此建村,并凿并一眼,称阎家井,简称阎井。
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迁河南府(今洛阳)北田家村。
明末,张文炳由田家村迁睢州城内,后由城内迁此,村无阎姓,仍称阎井。
村存张氏始祖扁担一根。
赵楼
明初,赵氏始祖赵成由山西洪洞山右老官巷迁睢州城南中柏岗(今三赵),赵成次子赵二老授岳州知州,致仕,由中柏岗迁此屯田,称赵氏屯,后筑楼,改称赵楼。
村存赵氏始祖碑一通。
李清渊
传说西汉未年,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此,李氏小姑将刘秀藏于棉花堆下避难,事后小姑被讽而死,刘秀为帝后报恩,为小姑筑花大姐庙,称李清冤。
明洪武二年(年),李八凯领三子携青杨树苗三株由山西洪洞迁陈留,其长子李俭迁此,于村前大坑旁裁青杨一株,称青杨李。
后杨枯坑水犹清,称李清渊,音同前名。
正月二十八日有花大姐庙会。
后船李
据《李氏族谱》载:李氏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三年(年)先祖李呈辅、李呈瑞、李治、李成兄弟四人迁睢。
李呈辅乘船去城西南四十五里,水退船停,上岸定居,称拦船李。
明中期李、褚二姓有隙,李氏多迁河南岸居住,称前船李,原村拦船李更名为后船李。
清乾隆甲午科(年)举人、乙未进士、钦授翰林院庶吉士李愫,嘉庆翰林院检讨李志孟。
前船李
清咸丰辛酉科(年)举人,汝宁府商城县教谕,补归德府睢儒学正堂,升国子监学录李睦系村人。
李胡同
据传蔡姓最早于此建村,称蔡五营。
明宣德年间,三世李陶然由船李迁此,因村中巷多,更名李胡同。
小庙刘
明初,刘明由山西洪洞迁居鹿邑葛花刘,二世老大逃荒至太康大吉岗,三世分居于唯州水坑刘。弘治时,四世刘顺兴携二子殿,水坑刘迁此,因村东有土地小庙,故名小庙刘。
皮营
明洪武二十二年(年),调汴之坚城卫驻睢州,睢阳卫千户皮氏屯田守营于此,称皮营。
清初,胡朝友由后胡寺析居于此,皮氏不存,仍称皮营。
中岗
明初,杨氏兄弟三人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睢州。老大杨兴居城西北大岗,老三居犁岗,继迁平岗,老二杨德林居此,称中岗。
小杨
据传李姓最早居此建村,称金刚李。
明万历年间,杨氏从中岗迁此,更名小杨。
村北有明代古柿树一株,围6尺余。
朱庄
明洪武年间,朱文英由山东部县迁睢州城西南二十五里朱桥,派衍黄巢岗(今属太康县),六世朱美如由黄巢岗迁此,称朱庄。
李风果
明初,李纯古由山西洪洞迁此,村以人名,称李纯古。
其后裔善育果树,桃、杏、枣、梨俱全,树盛果丰,闻名乡里,更名李丰果,“丰”、“风”同音,误书李风果。
袁楼
据传阮姓最早于此建村筑楼,称阮楼。
明万历年间,袁尚德由孙聚寨西北八里袁店迁此,更名袁楼。
徐油坊
明崇祯年间,徐邦宁由长岗南大徐楼迁此,设油坊,村称徐油坊。
冯庄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改,建新朝,将襄邑改为襄平,刘秀起兵抗莽,兵败经此躲冯姓门后,追兵至,见门上有蜘蛛网,听无音,遂去,称村门听冯,讹称蒙天冯,宋靖康时,金犯宋,冯氏遂乱,迁偃师。
明隆庆元年(年),冯思恭携二子冯勋、冯臣由偃师返回,仍称蒙天冯,解放后简称冯庄。
年夏,蝗灾、粮绝收,饿死6人,村民多外逃。
屈庄
据传董氏最早于此建村,称董庄。
明洪武二年(年),屈清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南三十五里建楼,称屈楼(今属孙聚寨乡)。
明万历年间,七世屈思由屈楼迁居于此,更名屈庄。
安庄
据传安姓最早于此居住,称安庄。
明末,袁姓由袁老分居于此,后无安姓,仍称安庄。
张可刘
据《刘氏族谱》载:唐僖宗乾符年间,中即将刘忠致仕,定居长岗甫七里刘庄户。
不久,刘忠被黄巢义军所杀,其后裔隐姓匿迹于襄邑西南二十七里洼刘,后梁朱温四年(年),复刘姓。
明嘉靖年间,刘大和自称精通八卦,由洼刘迁此,以占课问卜为生,称占课刘,讹称张可刘。
扁担徐
据传肖氏最早于此建村,村旁原有一庙,村称肖堂。
明崇祯年间,徐辉长于长善由长岗南徐楼迁此,更名徐庄。
后辟圃种菜,以扁担担菜出售,人丁兴旺,因菜担增多,改称扁担徐。
陈胡同
明初,陈金鼎由郑州迁鹿邑,后由鹿邑迁睢州城南潮庄东二里定居,称陈胡同。
年蝗灾,粮食绝收,村人饿死48人,其余多外逃。
葛庄
明洪武年间,葛氏自山西洪洞迁太康葛湾。
弘治年间,其后裔葛亮携二子葛福、葛去由葛湾迁此,称葛庄。
前吴
明嘉靖年间,吴池由今太康迁此建村,筑楼一所,称吴楼,楼毁,更名吴庄;
为别于北1公里吴庄,称前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