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庙宇
1.禹王庙、楼公庙。原在祺城(今泥沟附近)汉光武时迁于雍丘城,重建禹王庙(禹祠)。位于县城东楼公庙街南端,面冲书院街。
据《水经注》载:“城内有禹祠,昔在(商、周)二代享祀不辍。”东楼公为夏禹王后裔。周武王克殷,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于杞,称杞国。东楼公薨,世人为之塑像于禹王庙,在禹王庙东北侧大殿东配享,故禹王庙又称楼公庙。
后人于禹王庙前隙地面西临街处,另建汉寿亭侯关帝庙1座,仍榜其门称东楼公庙,但名实不符。三国时,曹植为雍丘王,因一城不容二王,便把禹王庙移回祺城,曹植离开雍丘,禹王庙又迁至雍丘城。几经灾乱庙毁。明万历五年(年)首事袁藻重建。清康熙二十一年(年),县令徐开锡捐俸倡议重修。庙基拓宽至5米,纵深7米。3层单檐,楼阁式造型,高15米。单间拔地而起,巍然云浮。底楼铺地板,内塑关帝金身法像,门楣上方嵌石,援例横镌“东楼公庙”4字。中楼迎门塑东楼公夹经坐像,高2米,神气超脱。其北为马童塑像,侧体仰面,曲肘弓步,右手紧勒丝缰。缰系怪兽一匹,马首驴身,牛趾,双角如鹿,翘首腾蹄,俗称四不像。顶楼居高凌空,内塑魁星之像。清末,底楼之关帝像移奉东楼书院春秋阁内。至此,后壁另辟一门,作朝拜禹王及东楼公出入通道。
日本侵略军盘踞杞县时期,年伪当局曾佯为修缮,于中楼门额上方嵌石,勒“夏肄泽长”4字,用怀夏禹功德,兼示古杞历史渊长。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庙以“四旧”被毁,现空留街名。
2.伊尹庙。在杞县城西13千米葛岗镇空桑村。商相伊尹出生于此,因建庙以祀,故名。庙建于宋代,明弘治九年(年)重修。
庙址坐北向南,门临东西大路,呈长方形,东西长32米,宽30米,面积平方米。大殿3间,内有伊尹塑像,东西厢房、山门各3间,青砖叠砌,构成严整的四合院。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年)真宗皇帝幸此,立石称赞道:“成汤之仁,薄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寔贞。王室不衰,大训可知!蘋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