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睢”命名的地方并不多,有睢县、睢宁、濉溪和商丘睢阳区等,这些地名都源自一条叫睢水的河。“睢”是生僻字,艰涩难懂,许多人搞不清这些地方什么区别,尤其是商丘境内的睢县与睢阳,历史记载相互纠缠。
一、上一千年,商丘是睢文化的中心
(一)睢阳始置秦皇时
睢阳地名出现于秦时,与睢县旧称襄邑一同出现,同属于砀郡。在上古时期,商丘就有亳、商丘之称,睢阳之名出现较晚。但睢水之名出现较早,据研究“睢”字是“张目仰视的样子”,与古代人观象授时有关,睢水是上古时期著名河流。
(二)睢园绿竹美名扬
西汉时,梁孝王被封于此,在七国之乱中,梁孝王守住了睢阳城,立下战功,皇帝大加封赏,梁国地位很高。梁孝王也大兴园林,于睢水河边修建了睢园,又名梁园,司马相如、枚乘和邹阳等舞文弄墨于此,极为兴盛。后来睢园成为文人雅士怀古圣地,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气鲮彭泽至尊”一句流传甚广,李白写下《梁园吟》,十载客梁园,有了“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成语。
(三)大唐睢阳遗忠烈
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要直驱江南,经过有“江淮屏障”之称的睢阳,张巡、许远万余人,苦守睢阳十个月,杀敌十二万,为朝廷平叛赢得了时间,保住了江淮地区,保住了大唐江山。张巡、许远后来被叛军杀害,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阻击战,睢阳忠烈影响深远。
(四)睢阳书院留书香
五代后晋时期,商丘人杨悫聚徒讲学,创睢阳学舍,后来戚同文继承师志,继续在此讲学,睢阳书院大兴,创造了宋初“七榜五十六”的科举神话。再后来,范仲淹讲学于此,书院达到鼎盛,培养无数人才,开创了“睢阳学统”。书院先后升为应天书院、南京书院和南京国子监等,影响力不断增大,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大书院之首”。
二、近一千年,睢县是睢文化的中心
(一)睢水泽被称睢州
金天德三年()拱州更名睢州,隶南京路,这是睢州之名的开始。《睢州志山川篇》云:“川有睢水,首受浚仪莨荡渠,至此始大,东经取虑县入泗,州之得名以此”。以后的八百年中,都被称为睢州,“睢”字从未更改。千年来,在豫东,睢州是与梁(开封)、宋(商丘)、陈(周口)并列的豫东中心城市。
(二)州是睢阳古郡名
公元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朝廷调开封周王府所辖坚城卫屯驻睢州,改名睢阳卫。睢州所辖的襄邑县废,省入睢州,同时与睢州并列的归德州,所辖睢阳县废,省入归德州。至此以后,在豫东,睢阳等与“睢”有关的地区皆指睢州。明末,商丘侯方域在写贾开宗的《贾生传》中说:“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大概意思是:“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过睢州》中写道:“州是睢阳古郡名,张巡两下涕沾缨”;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在《睢州秋怀》中写道:“睢阳自昔江淮障,苦忆中丞死守时”。这里的睢阳显然是睢州,也就是今天的睢县。
(三)理学正宗衍睢水
明清时期,在以睢州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睢州学派”,继承了“睢阳学统”。以王廷相(仪封人、古睢州辖地)、吕坤(学于锦襄书院)为学派先声;明末清初,以鲁邦彦、徐养相、汤斌、田兰芳、窦克勤(柘城人,睢州辖地)和张伯行(仪封人)等为学派代表人物;清末,以黄舒昺讲学睢州洛学书院为代表,黄舒昺掌教睢阳,望翕河汾,化行汴洛,影响极大,被称为“望重夏峰”,黄舒昺提出“洛学书院为睢阳书院之延续”的观点。理学可谓“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明清衍于睢水”。
(四)睢阳之名传至今
明清时期,睢州人往往称自己为睢阳人,直至民国时期。睢阳袁可立、睢阳汤斌等,其家谱也是《睢阳尚书袁氏》、《睢阳汤氏》,他们是睢阳卫的后代,称睢阳理所应当。但许多家族也称睢阳,不仅限于睢阳卫后代,如睢阳吴淇,睢阳蒋氏和睢阳许氏等。另外,在明清时期,睢州有六忠祠,祀张巡、许远等,显然睢州作为睢阳的继承者。睢阳成为睢州的别称,顺治年间修的《睢州志》也被成为《重修睢阳志》,里面有睢阳八景,直至民国时期,迁杞县的蒋藩(民国,中州学者三杰之一),仍然自称“睢阳蒋藩”。
小结:上一千年,商丘是睢文化的中心,近一千年,睢县是睢文化的中心,从延续性上来说,睢县睢文化延续较好。年,商丘县改名为睢阳区,但明清时期许多遗留下来的有关“睢阳”的资料都与睢阳区无关,造成了历史的错裂,致使许多专家学者都会搞混。希望睢县与睢阳区携手做好“睢文化”的整理、发掘工作,与“洛学”、“汴学”相区分,尝试建立“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