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志圉镇地名简介

西梁庄在杞县城西南25公里圉镇西南2公里处。1个村民组,72户,人,耕地亩。属鲁庄村委会辖村。原名梁庄,因与本镇东部梁庄重名,年改为西梁庄。聚落正方形,面积18万平方米。两条东西街间有小巷通。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蒜、辣椒等作物,兼营蔬菜种植、运输业。大吴庄在杞县城西南26公里、圉镇西南2.5公里处。1个村民组,30户,人,耕地亩。属鲁庄村委会辖村。相传明代吴氏兄弟分开居住,弟走兄留,故原处称大吴庄。聚落呈方形,面积3万平方米。两条东西街巷与中部南北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蒜、辣椒等作物,兼种蔬菜。常庄在杞县城西南25公里、圉镇西4公里处。8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常庄村委会驻地。据《六姓族谱》记载:常姓为王、郑、张、邹、常武六姓之一,明初其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杞,常姓迁此建村,故名常庄,清咸丰十一年(年)防乱筑寨,又名常庄寨。聚落呈椭圆形,面积40万平方米。主街十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蒜、辣椒等作物。土质青沙,适种蔬菜、瓜类,有常庄南瓜甜如蜜之誉。初中1所,小学1所,卫生室3处。农历十二月廿一至廿三古会,上市多为年货,俗称“打糖会”。范集在杞县城西南25公里、圉镇西4公里处。2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属常庄村委会辖村。原名范庄,清咸丰十一年(年),常庄筑寨,集市移此,改称范集。聚落近方形,面积7万平方米。两条东西街与两端南北大路相连。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主产小麦、花生、玉米、大蒜、辣椒等作物。庄王在杞县城西南25.5公里、圉镇西4.5公里处。4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庄王村委会驻地。原名花王庄,后改庄王。聚落近方形,面积8万平方米。两条东西街与4条南北街巷垂直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蒜、辣椒等作物,兼营建筑业。小学1所,卫生室1处。王李下在杞县城西南26公里、圉镇西5公里处。4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属王李下村委会驻地。据王氏祖传,明初其始祖王姨宾、王姨夏兄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以兄王姨宾为村名,弟王姨夏为别名,后演变为王李下。聚落近方形,面积6.7万平方米。纵横街各2条,垂直相交呈“井”字形,巷纵横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蒜、辣椒等作物,兼营粮食加工业。舒洼在杞县城西南26公里、圉镇西5公里处。4个村民组,户,人,耕地亩。舒洼村委会驻地。据舒氏祖传,明代其始祖由傅集迁此,东临黄河故道,地势低洼,名舒家洼,简称舒洼。聚落椭圆形,面积6.7万平方米。3条东西街与5条南北街巷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蒜、辣椒等作物,兼种蔬菜、瓜果等。小学1所,卫生室1处。前刘伶岗在杞县城西南21公里,圉镇北4公里处。5个村组,户,人,耕地亩。前刘伶岗村委会驻地。原名顾庄,因在刘伶墓之前(南),故称前刘伶岗。聚落近方形,面积13万平方米。南部东西街与东部南北相连呈拐子状,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居民以农为主。土壤红淤。主产小麦、玉米、大、辣椒等作物,兼牲畜养殖业。小学1所,卫生室2处。圉镇一湖岗大路从村东经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1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