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由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含金量极高。截止到目前,开封共有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南跟大家分享了其中的三项: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撂石锁。今天,小南再接着跟大家分享另六个非遗。作者丨首席媒体官一、汴绣类别:传统美术汴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皇宫中的文绣院汇聚了全国接触绣女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靖康之变后,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也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才使得汴绣工艺日臻完善成熟。年,汴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传承人为王素花。二、开封盘鼓类别:传统音乐锣鼓艺术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在河北、天津、山西、上海、河南、湖北、山西等地都有流传。其中,开封盘鼓与宋至明四百年间流传于开封的迓鼓乐密切相关,是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广场鼓舞乐,一般在集市、祭祀或节庆活动中表演,清代曾广泛用于抗旱求雨等民俗仪式。因为开封盘鼓的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论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年,开封盘鼓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传承人为刘震。三、大相国寺梵乐类别:传统音乐提起大相国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是著名的汉传佛教十大名刹之一。大相国寺梵乐起源于唐宋时期,其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部分,在佛教音乐中独树一帜。而北宋时期,大相国寺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更使得梵乐之盛登峰造极。年,大相国寺梵乐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传承人为释隆江。据了解,如今大相国寺梵乐乐谱遗散,后继无人,因此急需投入力量进行抢救保护。四、麒麟舞类别:传统舞蹈据《大明一统志》、《杞县县志》等史料记载,麒麟舞最初是明代的宫廷舞蹈表演,称之为麒麟圣舞。南明灭亡后开始流传于民间,是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麒麟舞一般在农闲时节及节日或吉日的晚间演出,表演时通常以锣鼓加唢呐伴奏,集歌、舞、乐、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年,开封兰考申报的麒麟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传承人为宋长。五、二夹弦类别:传统戏剧二夹弦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60年代时,河南二夹弦曾在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多个城市演出,并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却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有零星演出,而专业剧团更是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关闭了,属于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开封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创办了二夹弦戏校,并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才让这一国宝得以继续传承。年,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杞人忧天传说类别:民间文学杞人忧天传说,是古代有关杞部落、杞国故事相关的群体传说,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口头文学,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它由杞人忧天神话传说、杞人忧天历史传说、杞人忧天寓言传说三种文学形态组成,包括与杞人忧天传说相关的地方风物传说、自然地貌传说、天象传说、历史文化遗存传说、民俗文化活动传说、地名传说等六大类约60余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说有24个。年,开封杞县申报的杞人忧天传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