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做出导致长安失陷的决策

控制白癜风发展的药 https://m.39.net/pf/a_7433865.html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弃长安》(上)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兴盛到衰败的转折点。这场由河北藩镇发动,持续八年的战乱,终结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沉重打击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和权威,随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逐渐走向衰落。

这本《弃长安》,书名所指的,是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公元年农历六月,唐朝军队,于灵宝之战败于安史叛军,导致长安失陷这短短十几天的时间。而核心内容,就是这样一个大变局的前因后果,以唐玄宗、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叛军领袖安禄山、唐军主帅哥舒翰等历史人物的命运为着眼点,讲述唐王朝为何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下,犯了这样一个决策错误,使安史叛军绝地逢生,又把战争延续了七年。

作者张明扬写得非常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对一个个主人公的挣扎和抉择产生共情,更是因为它把长安沦陷的第一事故责任人,唐玄宗决策背后的心理活动和政治考量分析得非常精细,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长期掌握帝国核心权力几十年的政治家,是如何被短期利益所吸引,而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巨大灾难。

首先,让我们回到天宝十五载,也就是公元年的春天,唐王朝疆域的北方,已经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在前一年的十一月,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奉唐玄宗密诏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从河北起兵,一路西进,势如破竹,第三十三天就攻陷了东都洛阳,威胁到了首都长安的东大门:潼关。

不过,潼关优越的地理位置,挽救了唐王朝危在旦夕的命运。从地图上看,在陕西省境内,从北方奔流而来的黄河在这里遭遇了绵延的秦岭,河道转而向东。而位于长安以东大约一百四十公里的潼关,就是黄河与秦岭相遇之处,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进入关中平原的必经之路。如同秦岭挡住了咆哮的黄河一样,潼关也挡住了从河北蜂拥而来、势如破竹的安史叛军。

此时,镇守潼关的守将,是哥舒翰,这位出身突厥的中唐猛将,曾经为了捍卫大唐的西部边陲,在与吐蕃的连年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头上,是一连串荣耀的头衔: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不过此时,他却因为中风而偏瘫,只能强撑病体,在一线指挥。

哥舒翰虽然此时身染重病,但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内心清楚,自己手下这支队伍,虽然总数二十万,但却是由残兵败将和新兵仓促拼凑起来的队伍,面对凶悍的安史叛军,野战毫无胜算,所以他一到任,就坚守潼关不出,坐等战局变化。

此时,局势对举起反旗的安禄山来说,已经从起兵之初的势如破竹,变得危若累卵。哥舒翰在潼关坚守不出,叛军无法西进一步。同时,来自西北的唐王朝劲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指挥的朔方军,已经攻进山西,从西面威胁叛军的老巢范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年二月到五月,朔方军在今天河北境内和安史叛军进行了三次会战,大获全胜。上一年年底,洛阳沦陷后,在安禄山后方,担任平原、常山两个郡太守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就宣布起兵反抗,河北各郡纷纷响应,切断了叛军从范阳至洛阳的运输补给线。从年的二月开始,在河南,一个小小的县令张巡,率领仓促拼凑的两三千士兵,守住了雍丘,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的杞县,有力地阻止了安史叛军南下,使其不能切断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大运河,占领富饶的东南各省。

在这种形势下,安禄山能控制的,不过是一条支离破碎的狭长地带,从河北范阳绵延到河南、陕西交界。而唐王朝,似乎已经如同熬过寒冬的参天大树,重现生机。摆在安禄山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举旗投降与彻底崩溃两条出路。

然而,形势在一夜之间逆转。这是因为唐玄宗,这位已经年过七十、在位四十多年的老皇帝,迫不及待地要转守为攻,收复洛阳。

从玄宗的角度看,反攻的理由非常充足。

首先,安禄山起兵反叛以来,势如破竹,唐玄宗急需一场军事上酣畅淋漓的大胜,来鼓舞全国百姓和官员,挽回自己遭受严重打击的政治威望。虽然此时唐军已经在河北连战连胜,但肯定不如收复洛阳听起来振奋人心。

其次,是现实经济上的考虑。当时,长安周边的关中平原,经过历朝历代的过度开发,人口不断增长,土地植被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粮食产量即使在丰收之年也很难满足首都长安和周边人口的需求。到了隋朝和唐朝,稍有天灾,整个长安的皇室和文武百官,就得暂时跑到洛阳去吃饭。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方便来自东南地区的粮食送到洛阳,保障首都乃至关中地区的供给。

只要洛阳这个南北粮食运输的枢纽,还在叛军手里,就等于首都长安的营养输液管,被叛军卡住。此时,漕运被切断,江南送来的粮食等物资,只能转道秦岭运输,成本和时间大大增加。所以,早日收复洛阳,让大运河重新开工,也是玄宗极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7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