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兴,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为大力弘扬大运(汴)河文化,探寻大运河文化遗存,讲好大运河沿岸的杞县故事,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7月13日,杞县县委宣传部、杞县文联组织开展了“‘探寻大运(汴)河遗址讲好大运河故事’作家摄影家采风创作活动”。杞县政协副主席曹威,杞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清怀,杞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慧敏,杞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董晖,杞县纪委监委主任科员贾永强和部分政协委员、作家、摄影家等20余人参加采风创作活动。
当天上午,采风团一行考察调研了大运(汴)河进入杞县的平城乡白坵村,参观了城郊乡马头村惠济河的自然风光和美景,考察调研了大运(汴)河出杞后的裴村店乡唐屯村大运河古桥遗址,现场聆听了有关大运(汴)河的传说故事。
采风团从杞县平城乡白坵村出发,白坵村是大运(汴)河岸边在明代时期形成的古村寨。寨内的钟楼、鼓楼、牌坊等建筑以及村内的一道钟鼓楼牌、两扇木寨门和部分蓝砖吸引了摄影家和作家们的眼球。站在白坵村西头的大运(汴)河入杞处,杞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孝广向大家讲述了大运(汴)河流经杞县的概况:“大运(汴)河杞县段是从平城乡白坵村入杞的,然后经柿园乡、裴村店乡唐屯村后出境入商丘睢县境内,全长约38公里,是大运(汴)河开封境内最长的一段。该段故道地表保存不太明显,该地表无植被时还可看出地面有一条宽阔的洼地……”
“大运河是一条流淌在历史深处的河,她缓缓地流淌在我们华夏民族的大地上,缓缓地流淌在我们华夏民族的血液中。今天我们来到了大运(汴)河杞县段,希望各位作家、摄影家用真切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和诚挚的笔触、专业的镜头,描绘大运(汴)河杞县段的生动画卷!”杞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清怀表示,“此次活动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让我们共同探寻大运(汴)河杞县段遗址,大力研究、挖掘大运(汴)河杞县段的历史、文化,讲好大运(汴)河杞县段的人物、工程、漕运、风俗等各种故事,以文物遗址为依托,使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为展示杞县对外形象、推动杞县对外的影响力贡献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力量!”
城郊乡马头村是大运(汴)河岸边的一个古码头,明代十四景之一“汴河春渔”就在此地形成,后因大运河淤塞,在此逐渐形成一个村落。清代惠济河疏浚后,它仍然是运河岸边重要的交通渡口。站在如今正在修葺的惠济河岸边,看着一渠流淌的清水,杞县政协副主席曹威深有感触地说:“大运(汴)河流经杞县,是古代杞县人民的福泽,承载了古代杞县宝贵的文化记忆,它记载的是大运(汴)河沿岸古代杞县人民与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故事,体现了古代杞县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生存力和坚韧的生长力。所以,我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要深度挖掘,梳理大运(汴)河杞县段的文化内涵,以回望家园讲好勤劳勇敢的运河岸边杞县的故事,以民族情怀讲好大运(汴)河杞县段和杞县人民变迁的故事,其实质是唤醒、强化大运(汴)河在凝聚民心,形成向心力,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
深度挖掘研究大运(汴)河遗址,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汴)河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震表示:“我们组织开展‘探寻大运(汴)河遗址讲好大运河故事’作家摄影家采风创作活动,目的是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让作家、摄影家们通过文艺的视觉去宣传好、讲述好大运(汴)河杞县段的故事,对于提升杞县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于保护传承利用杞县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杞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增强杞县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罗珍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