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网络舆论远离舆论操偶大师

浙江新闻客户端评论员张萍

12月20日,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刘青艺、刘得见故意伤害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两名被告一人被判无期,一人获刑8年。

此案件日前在网络上掀起不小波澜,骂声也不少。不同的是,宣判前大家受死者家属所谓实名公开举报影响,骂的是警方不作为,怀疑案件办理有猫腻。宣判之后,特别是案件细节被披露后,网友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认为此前的所谓举报明显误导了舆论。

死者家属叶某婷曾在网上实名举报父亲叶某青被殴打致死一案没有得到公正处理。开封杞县叶某青案联合调查组曾就该案发布情况说明,称在案件正常办理进程中,死者家属歪曲事实,持续在网络社交媒体发布“凶手逍遥法外”“叶某婷失联”等不实言论,误导舆论,对案件正常办理造成不良影响。审判长也在之后表明,“侯堂村支书参与殴打,公安机关未处理”以及“板木派出所不作为”等控诉纯属子虚乌有。

但是,在案件没有宣判之前,有多少人因这位所谓举报人的爆料而义愤填膺?相信警方情况说明的又有多少人?很多人出于天然正义感,轻易就相信了看似弱者的控诉。这再一次警示我们,有时候,舆论的子弹确实需要多飞一会儿。

网络舆论环境中,有人把那种掩盖事件真相、片面制造有利于自己舆论的人称为“操偶大师”。他们往往是热点事件主角,因为浓重的受害者情绪,所以信念感特别强。因为自身的利益诉求,很容易把一分说成十分,把白的说成黑的,把想象的说成真实的。围观群众的“正义感”一下子就被调动,舆论成了他们手中之刀,想刺向谁就刺向谁。在网络上表达合理诉求无可厚非,但扭曲事实、误导舆论实属不该。

“操偶大师”的手法不难识破:一是构建对抗,利用官民、医患、警民、男女等矛盾,建立对抗框架,让公众寻找弱者视角代入个人情绪,从而义愤填膺,失去判断力。

二是抛头露面,以实名占据舆论上风。有人说,现如今手持身份证对着镜头说什么都有人信,各类社交平台让遭受不公者发声多了一个渠道,也给了一些人诬陷造谣的机会。

三是巧舌如簧,不断释放假消息的烟雾弹。有的当事人背后还有高人指点,很擅长用海量信息淹没理性质疑,形成对目标的合围之势,让人无从对诸多细节一一分辨。

避免成为任人操控的“布偶”,避免舆论同情“按闹分配”,除了依赖官方及时介入和主流媒体的还原,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重要环节。一是对网络信息加强甄别,要明白有理不在声高,不是闹得越凶越值得同情;二是对不能确认的信息不传播,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公共事件中投射和宣泄私人情绪,最容易为人利用;三是绝不能跨越网络暴力这条红线,伤害的话语一旦确认发送出去,就不是“Ctrl+Z”一键撤回这么简单了。

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很多时候,保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耐心,这不是冷漠,而是对众生的另一种热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7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