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在开封不仅仅保留着许多古代名胜古迹,其中更是有许多流传甚久的美食,而今天要介绍的美食,也是开封一经典美食,还曾经受到慈禧太后垂爱呢。
说起红薯,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开封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调的杞县人却能将再普通不过的红薯做出百般花样来。其中红薯泥就是一例。
据说,创制红薯泥的是清末的一位厨师,名叫蒋思奇,他不仅手艺高超,还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杞县,听闻红薯泥为当地著名美食,便点名要尝尝这风味佳肴。蒋思奇不愿给袁世凯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辞,便使了个花招。
用餐时,鸡鸭鱼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红薯泥这道菜。大小官员各个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一会儿个个就被烫得张口流泪、伸脖子干呕。原来,红薯泥本身质地细腻,热量大,密度小,散热很慢,蒋师傅又特意用滚油封顶,内中温度更不易散发。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烫得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说到红薯泥热量大散热慢,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当时在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的出事,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刚带回来,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拿起筷子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制作技术的发挥和创造。
红薯泥的制作方法也很讲究,需要将红薯煮熟然后剥掉外皮,将里面的丝去除,再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之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成红泥状即可出锅,装盘时分层放桂花糖、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等配料。
其特点为营养丰富、味道甘甜、爽口开胃。有健脾、补虚、益气之功能,经常食用,可使人长寿。因此,品尝者对它无不交口称赞。虽然红薯泥看着黏糊糊的,但却被称为“三不沾菜”,即,不沾盘子、不沾筷子、不沾嘴。
如果大家想要吃到真正的红薯泥,还得来到开封杞县这座小县城里,才可以找到真正的红薯泥店铺。杞县不算是一个特别有知名度的县,名气可能不如开封市的兰考县。你对杞县不熟悉没关系,提到一个成语,你一定知道,就是著名的“杞人忧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红薯泥呢?欢迎评论区留言。